徐學·關于徐霞客的研究·精神風貌研究
徐霞客這樣一位偉大人物在明后期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狀況息息相關。早在四十年代初,竺可楨就撰寫《徐霞客之時代》(載《地理學家徐霞客》)一文,提出“霞客生當明之季世,何以能獨具中西文化之所長,欲探求其理,則不得不審察霞客之時代”。他認為,徐霞客深受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在朝在野均能守正不阿的東林黨人對他的熏陶,二是來華的耶穌會教士帶入的西洋科學對他的浸染。1949年后,時代背景問題更受重視。任美鍔率先提出,徐霞客開辟了有系統的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與他所處的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時代精神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徐霞客游記〉選釋》,載《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第一輯,科學出版社,1959年)。秦子卿認為,徐霞客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關鍵時期,一方面是封建社會漸趨沒落,朝政腐敗,人心思變,一方面是資本主義因素萌芽,社會內部結構產生新的矛盾,市民階層擴大,科學技術發展,新的生產力強烈要求突破舊的桎梏,時代的要求啟發了人們的進取精神,除舊創新,經世致用,在正直有為之士中蔚成風氣,徐霞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簡論徐霞客及其游記》)。徐兆奎指出,徐霞客的家鄉南直隸江陰縣是屬于“東南財賦地”的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隨著經濟的發展,要求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必須深化和廣化,先進的人們提出了務實學、求真知與經世致用等主張,《徐霞客游記》應該看作是時代的產物和實踐的產物(《地理學家徐霞客與其貢獻》,《自然科學史研究》2卷4期,1983年)。王維屏認為,徐霞客的思想淵源有三,一是家庭教育,二是東林黨人的支持,三是西洋文化的影響(《地理學家徐霞客的思想淵源及其精神的現實意義》,載《徐霞客研究文集》)。唐錫仁等認為,徐霞客從事地理考察的背景,一是徐霞客對腐敗政治懷有不滿,因而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不應科舉,不入仕途,走上地理考察之路,二是明中葉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給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徐霞客不自覺地適應了時代要求,并作出卓越貢獻,二是在資本主義萌芽的影響下,學術思想漸趨解放,出現了實學思潮,徐霞客在地理學領域適應這一思潮,開創了新學風(《徐霞客從事地理考察的時代背景》,載《徐霞客研究文集》;《徐霞客及其游記研究》第一章)。
關于徐霞客的精神風貌,也頗引人注目。周寧霞高度贊揚了徐霞客的愛國主義精神(《以身許之山水——徐霞客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文匯報》 1982年8月16日)。龍震球認為,他的愛國精神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獻身于旅游事業的信念和決心,二是有奇必覽、遇險必探的進取精神,三是熱愛祖國、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四是熱愛名勝古跡,關心民生疾苦(《徐霞客〈楚游日記〉縱橫談》,《零陵師專學報》1985年2期)。陳橋驛提出,徐霞客的精神首先是他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愛國主義精神,其次是他獻身科學、尊重實踐的精神(《論“徐學”研究及其發展》)。江牧岳號召,一是要學習徐霞客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愚公精神,二是要學習徐霞客求真、求實、求嚴的科學精神,三是要學習徐霞客熱愛祖國河山的愛國主義精神(《紀念徐霞客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杭州大學學報》1992年2期)。
蔣明宏等人對徐霞客的思想根源和精神風貌進行了較為深入地探討,認為徐霞客的思想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不拘格式、務實求真的思想突破,對世儒泥經典、務八股經學投以鄙夷,二是“人與梅花一樣清”的道德追求,蔑視社會勾心斗角之風、追名逐利之習,三是憂國憂民、濟世建勛的政治理想。徐霞客的思想也有個發展演變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少年 (19歲以前) 階段,雖對輿地奇書有濃厚興趣,但在奇書與經書、興趣與科舉等矛盾中,其思想中的務實求真、清高脫俗層次尚未取得支配地位,只是到了應試不得志,父親病故,才有了一個轉折; 二是壯年(49歲以前) 階段,雖棄科名而慕山水,但其思想矛盾還處在厭棄塵俗、訪游名山的水平,直到母親去世,社會危機加劇,43歲又結識黃道周,才發生重大突破,確立了獻身地理考察之志;三是暮年(49歲以后)階段,此時思想最成熟,務實求真、憂國憂民、清風高節皆集中表現出來,而其思想矛盾也深刻化、悲壯化了(《略論徐霞客研究的幾個問題——兼談徐學研究的方向和方法》)。蔣明宏還對徐霞客與陶淵明的處世方式進行了比較,認為二者有不同特點,在形式上一是開放的,一是封閉的,在精神上一是豪壯的,一是傷感的,在實踐上一是孤獨的,一是合流的,在個人與社會、功利與道德、濟世與避世之間,陶淵明采取犧牲一端而用“天命”相彌補的辦法,徐霞客則走了一條折衷的道路,更富有積極性和進取性(《徐霞客與陶淵明處世方式之比較》,《社會科學》1990年8期)。
上一篇:方志學·方志整理學——舊方志的整理和利用·舊方志的資料匯編工作
下一篇:方志學·方志學專題研究綜述·有關方志學基本理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