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學·《夢溪筆談》的學術價值、研究·歷史學
沈括雖不以史學家著稱,但在他的論著中包含著極豐富的歷史資料,有不少卓有見地的史學名篇,是歷史研究的寶藏。他曾寫有《春秋機栝》、《左氏記傳》等歷史著作,兩書現在都已失傳,只有殘存的《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保存著宋遼交涉一段實錄,是沈括至今尚流傳的歷史著作。在《夢溪筆談》中,據不完全統計,有關歷史學方面的記述,至少有一百二十條,占全書六分之一以上(楊渭生《沈括對歷史學的貢獻》,載《沈括研究》)。從史學角度看,它又是一本歷史資料的匯輯。沈括這部著作,雖不以歷史著作為名,但卻采取了嚴謹的史學方法。他主張要認真鑒別史料,一則說“天下地書,皆不可堅信”。再則說“小說所記,各得于一時見聞,本末不相知,率多舛誤”(第80條)。他對司馬遷是很推崇的,認為“凡《史記》次序說論,皆有所指,不徒為之”(第524條)。他對選擇史料的嚴謹態度,說明沈括著作的歷史價值。
此外關于李順農民起義的記載(第473條),可以從《太宗實錄》張舜卿奏事的內容,得到證實。又如對于典章制度,財政經濟政策,和民族關系等部分,書中都有所記述。典章制度的敘述,是《筆談》內容重點之一,被編入“故事”一欄,內容有官制、禮制、輿服、儀衛、文牘、掌故等等,包羅很廣,多半可追溯至唐代。所紀錄的材料,有許多可以根據正史或其他書籍證實。因為沈括參加過典禮、法令的編修工作,所記的制度,都有切實的根據,可靠性很大。其中有些甚至可為糾正正史志之謬誤(張家駒《中國歷史人物叢書·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02頁)。
在財政經濟史方面,由于他親自參加過北宋王安石變法改革運動,做過權三司使(職掌全國錢谷出納、平衡財政收支的最高行政長官),對財糧經濟,有關規章制度和檔案圖籍,自必了如指掌,所記當接近史實。
例如,沈括所撰《自志》(徐規教授已有考辨,文載《杭州大學學報》〔文科版〕,1977年第3期),對于他在權三司使內執行的有關財經措置等史實就有較詳細的記錄,沈括的著名的政論《鹽蠹四說》,便是重要的財經論文和宋代財經史資料。在《筆談》里評介了一些有名的理財措施,如劉晏的均輸法、范祥的鹽法、茶的三說法、本朝茶法等等(楊渭生《沈括對歷史學的貢獻》,載《沈括研究》)。使我們能正確了解它的詳細內容。同時他又記錄了北宋時一些國民經濟數字,如鹽課、茶利、鑄錢額、歲運上供米、吏祿支出等。提供我們研究宋代經濟史,尤其是研究北宋王安石變法改革時期有關經濟情況的重要史料。
沈括在他的論著中還記述了許多民族關系史實。因他出使過遼國,鎮守過西北邊疆,所見所聞甚廣,留下的記錄很多。而且個人著作取材和官書往往不同,能夠補充正史缺略。我國歷史上“回回”名稱的由來,從現存的文獻記載來看,以《筆談》出現最早。這對我國維吾爾族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線索。又所記西夏史事,得之于自己親見親聞,其中許多是《宋史·夏國傳》所失載。例如關于元昊之死;涼祚后梁代事跡; 及宋、遼交涉的歷史等等,《筆談》和《長興集》均可補正史之不足(張家駒《中國歷史人物叢書·沈括》)。
上一篇:天文學·概論:性質與功能·歷:它的性質及功能
下一篇:音樂學·魏晉南北朝的音樂活動·歷史著述中的音樂史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