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鶯傳》的遺憾
在中國,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西廂記》的故事,象什么張君瑞西廂驚艷、崔鶯鶯月夜聽琴、小紅娘敢做敢當,老夫人棒打鴛鴦。最后當然是張生金榜題名,崔張終成眷屬,但是在最早演說西廂故事的唐傳奇《鶯鶯傳》中,結果卻并非如此圓滿,張生也不是一個忠實于愛情的形象。
《鶯鶯傳》又名《會真記》,作者是中唐著名詩人元稹。這部傳奇前半部分崔張相見相許一段與后來的元雜劇《西廂記》基本一致,但結果卻是張生進京后拋棄了鶯鶯,后來兩人各自婚嫁,他們的愛情終于以悲劇告終。
在傳奇中,張生對自己的行為有一段辯解,說鶯鶯這種容貌絕世的女子是天生尤物,一定會給他人帶來不幸。自己忍心離開她是因為自知力量太小,不能夠勝過“妖孽”。這種理由我們現在看來簡直是荒唐。張生最初追求鶯鶯時“行忘止、食忘飽”,不可謂不誠,后來竟隨隨便便把她拋棄了,這種始亂終棄的行為已經為人所不齒,他還要把“尤物”、“妖孽”之類的詞加在鶯鶯身上,振振有詞地為自己的卑鄙行為辯護,這充分暴露了他封建士大夫階級的丑惡本質,至此作者不去遣責他,反而認為他放棄和鶯鶯之間的不合禮法的愛情是正確的,是“善補過”。作者的這種觀點使《鶯鶯傳》這個本來反映了封建社會婚姻不自主,愛情受到扼殺的故事成為宣傳封建禮教作品,這構成了作品主題上的遺憾。
在這一主題支配下,《鶯鶯傳》在塑造人物時必然無法遵照人物的本來面目去寫,表現最明顯的是張生這一形象,張生初見鶯鶯,作者用一“驚”字表現出他心中的震撼,此后他追求鶯鶯、得到鶯鶯都沉浸在一種似夢非夢、又驚又喜的熱情中,但進京之后,他卻馬上板起面孔,毫不留戀地拋開了這一段曾令他癡狂的感情,這中間沒有絲毫心理過渡,讀后只覺張生前后判若兩人,根本不象一個連貫的整體??梢哉f,在作品后半部分,作者為了達到自己維護封建禮教的目的而犧牲了張生這一形象作為一個整體的真實性,這成為《鶯鶯傳》的又一遺憾。
《鶯鶯傳》之后,董解元有《諸宮調西廂記》,王實甫有元雜劇《西廂記》,他們不約而同拋開了張生負心的情節,而給了崔張愛情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這應該體現了后人對《鶯鶯傳》的不滿和糾正。
上一篇:《月光曲》名不副實
下一篇:《蟹工船》和小林多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