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太祖道武帝本紀
作為開國之君和一代杰出帝王,拓跋珪年少復國,再興祖業,親率族人開疆拓土,襲柔然、滅慕容,創立了一個屬于拓跋鮮卑的強大國度,一統北方,虎步中原。同時,他積極推進鮮卑部落的封建化,遷都平城,稱帝建制,效仿中原典章禮俗,為北魏進一步發展強大打下了基礎。
天佑苗裔
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是代國國君拓跋什翼犍的嫡孫。拓跋珪很小便會說話,雙目炯炯有光,寬額大耳,儀容不俗。然而拓跋珪六歲那年,前秦北上進攻代國,拓跋什翼犍被逆臣殺害,代國滅亡。小小年紀的拓跋珪淪為了亡國的俘虜,將要被押往前秦的都城處置。關鍵時刻,代國舊臣長史燕鳳向前秦國君苻堅苦苦求情,才使得拓跋珪獲得幸免,得以留在祖地。前秦軍隊撤走后,拓跋珪由母親賀皇后看護北上,一路收拾鮮卑殘部,艱難度日。途中又有無數艱險,他們曾遇高車人(魏晉南北朝時期活躍于中國北部和西北部的強悍游牧民族,又稱敕勒、丁零)的抄掠,賀皇后帶著拓跋珪乘車逃難,誰想顛簸中車轄跑失,車子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賀皇后懷中抱緊拓跋珪仰天禱告。也許是吉人天相,車子終于沒有傾翻,母子幸免于難。歷經年少的波折,拓跋珪更快地成熟起來。他年齡雖小,卻深得族中上下的信賴,族中股肱重臣劉庫仁就對自己的家人講:“我們的少主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復興基業,光耀祖宗者,一定是他!”
光復祖業
晉太元八年(383),苻堅的前秦大軍在淝水之戰中被東晉軍隊打敗,中國北方重又陷入諸侯混戰的局面,剛剛十幾歲的拓跋珪抓住時機,擺脫了對前秦的附庸,率領族人加入了這場天下逐鹿的爭奪。晉太元十一年(386),拓跋珪在族人的擁戴下自立,重繼代王王位,恢復代國國號,建元“登國”,大會鮮卑各部人馬。同年,拓跋珪又將國號改為“魏”,是為北魏建國之始,拓跋珪就是北魏的開國之君。
自立魏國后,拓跋珪并沒有像其他各路諸侯一樣急于馬上稱帝,而是一方面著手收編周圍的部落,擴充軍力,另一方面大力鼓勵農業生產,增強自身的實力。拓跋珪明智的決策很快就收到了實效,不少周邊勢力陸陸續續投奔而來,而拓跋珪不僅廣為接納,更能寬以待之。曾有來投的軍隊復又反叛,眾將都欲追討之,拓跋珪卻攔住眾人:“如今我們事業草創,人心還未歸一,有人難免猶豫反復,不足追討。”拓跋珪這種寬容的態度讓他和他的國家聲威日隆,不久后,曾經反叛的部隊又紛紛重回了他的麾下。在拓跋珪的領導下,新建立的魏國國力迅速增強。當時,與魏國并立在中國北方的政權還有羌人姚萇建立的后秦和同為鮮卑族裔的慕容垂建立的后燕等等。起初這些競爭對手都比拓跋珪更有實力也更為強大,拓跋珪于是采取了隱忍懷柔的策略,表面上向對手示弱,表示臣服,而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周邊不順服部族的征伐和吞并上,他相繼在高柳城敗窟咄,彌澤湖大破劉顯,千里襲柔然,渡河滅匈奴。在這一系列征伐之中,千里襲柔然的戰爭尤為關鍵。
千里襲柔然
柔然,又被鮮卑人蔑稱為蠕蠕(諷刺他們沒有頭腦,像蟲子一樣),是強悍的匈奴人的后裔,在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活動于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民風彪悍,戰斗力驚人。起先柔然役屬于鮮卑拓跋氏,但后來因為代國的敗亡而轉與拓跋氏的對手們結盟,不時興兵侵掠,成為新建立的魏國的心腹大患。
晉太元十六年(391),蓄勢已久的拓跋珪率大軍北征柔然,柔然自知實力不敵,于是一路北退,企圖以回避的戰術拖垮魏軍。拓跋珪的軍隊連追六百里都沒能追到柔然主力,屬下將領心生懈怠情緒,紛紛向拓跋珪請求說:“賊匪已逃得太遠,而我們的糧草也已斷絕,不如早些回去吧。”拓跋珪卻反問諸將:“如果宰殺備用的馬匹充當糧草,當做三天的糧食,夠不夠?”眾將不知此話何意,只得如實回答說:“足夠。”于是,拓跋珪命令部隊殺馬充糧,加倍速度追擊逃敵,終于在大磧南床山下追上了柔然主力。拓跋珪指揮部隊一鼓作氣,大敗對手。柔然死傷慘重,其東西兩部主將匹候跋和缊紇提率眾投降,余部丟盔棄甲遠遁漠北而去。得勝后的拓跋珪告訴左右眾將:“你們知道我前幾天問三天糧食那番話的意思了嗎?”眾將無人能解,回答不知。拓跋珪笑著說:“柔然部落為躲避我們,驅趕家畜奔逃多日,所以他們到了有水的地方一定會滯留。我用輕裝騎兵去追趕他們,計算道路的遠近,我料定不超過三天一定能趕上他們。”眾將聽后無不信服。
經此一戰,柔然元氣大傷,短期內再無威脅魏國的可能。得勝而還的拓跋珪未作修整,立刻調轉兵鋒攻向柔然昔日的盟友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辰。劉衛辰的勢力素來是拓跋鮮卑人的勁敵,拓跋珪乘勝進擊,一舉攻下對手居城,全殲了敵軍。劉衛辰身死,一干宗黨五千余人被拓跋珪盡數誅滅。拓跋珪還繳獲珍寶畜產無數,名馬三十余萬匹,牛羊四百余萬頭,魏國的實力經此得到巨大提升。
虎步中原
在年輕的首領拓跋珪的領導下,魏國的勢力提升迅猛,很快成為中國北方勢力強盛的大國,這讓原本并不將其放在眼里的其他國家感到如芒在背。其中,以當時北方實力最強的后燕政權為甚。后燕由同為鮮卑族的慕容氏首領慕容垂建立,一度統治今天的河北、山東及遼寧、山西和河南的大部分地區,實力盛極中原。拓跋珪復國之初,曾臣服于后燕,但隨著自身實力的壯大,兩國之間一場決定誰是北方之主的決戰就不可避免地到來了。此時的后燕開國之君慕容垂已是垂暮老人,國政由無能的太子慕容寶統理,各同姓藩王割據虎視,國內四處危機暗伏。當時,后燕為向魏國索要名馬,扣押了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觚,拓跋珪予以拒絕并與后燕絕交。這成為兩國戰爭的導火索。
晉太元二十年(395),后燕首先挑起事端,慕容寶親率八萬大軍攻魏。拓跋珪調集十余萬軍隊迎擊,并派人到后燕軍中散布慕容垂已死的謠言。這一招果然正中后燕大軍的要害,慕容寶等一干慕容族裔不知消息真假,個個心生不軌,軍中遂分裂內訌起來。拓跋珪抓住機會,乘敵之弊,在參合陂(今山西陽高縣東北)一戰擊潰敵軍,生擒后燕七位藩王,俘虜降兵四五萬之眾。為防降兵嘩變,拓跋珪下令將四五萬的降兵盡數坑殺。事已至此,后燕國君慕容垂只得拖著病體親征魏國。慕容垂畢竟身經百戰,拓跋珪初戰不利,損兵折將不少,但已似風中曳燭的慕容垂再也經不起征戰之苦,病死途中。慕容垂死后,后燕不出所料地發生了嚴重的內訌,各藩王人人爭位,相互攻殺,國力迅速衰弱下去,再不是魏國的對手。拓跋珪順勢反撲,吞并后燕的大片領土,帶領自己的國家接管了中原的霸主之位。
晉隆安二年(398),拓跋珪終于在群臣的勸進下宣布稱帝,沿用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同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他下令效仿中原文明設置百官,劃分行署,制定各類典章制度、禮儀等。他還大力發展文化教育,設置五經博士,增收數千名太學生,把文化水平作為選拔官吏的重要條件之一。就在北魏國力日盛之際,拓跋珪卻被多年來征戰所累計的恐懼、不安和過度的緊張徹底擊倒,搞得病重多疑,精神失常。他屢屢臆想有災異發生,整日憂懣不安,常常幾天粒米不進,徹夜失眠。喜怒無常的他動輒就責罰屬下,認為所有人都不可信,每天夜晚不停地自言自語,好像在跟鬼神對話。許多的朝臣被他無辜處死,還命人將這些人的尸首都陳列在殿前示眾。拓跋珪的瘋狂使得朝臣人人自危,國家日益動蕩,他本人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終于,在內憂外怨的積聚下,北魏天賜六年(409),拓跋珪被自己的兒子拓跋紹刺殺,享年三十九歲。
上一篇:明太祖本紀
下一篇: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