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學·宋明的《三禮》學·關于 “冬官不亡” 之說
《周禮》一書,西漢發現之初即缺“冬官”,時人以《考工記》補之,學者皆無異議。南宋淳熙、紹熙年間,俞庭椿標新立異,提出“冬官不亡”之說。俞氏在其《周禮復古篇》中認為,《周禮》現存的五官,每官下屬之官的數目都應該是六十,而沿用到宋的《周禮》一書,五官的屬官都超過六十。俞氏認為,這種現象說明,“冬官”并沒有亡佚,而是由于錯簡,散入于五官之中。于是,他將五官中超出六十的屬官抽出,匯成冬官篇。俞氏之說,全無根據,想當然而已。不僅如此,俞氏還將《周禮》中同名的職官加以歸并,他把天官的世婦和春官的世婦、夏官的環人與秋官的環人說成是同一職官的重復,歸并為一。其實天官世婦是內命婦,春官世婦是外命婦,不能混為一談。夏官和秋官都有環人,但職守不同,夏官的環人,鄭注云:“環猶卻也,以勇力卻敵。”其職責是以武力抵敵,使之退卻。其職掌為致師、察軍慝之類。秋官的環人,鄭注云:“環猶圍也。主圍賓客任器,為之守衛。”是環圍賓客之意。俞說之膚淺,于此可見一斑,然其說新奇,風靡一時,王與之等均從其說,到元明時,隨聲附和者仍大有人在。元儒邱葵的 《周禮補亡》、吳澄的《周禮考注》均為俞氏推波助瀾,邱葵認為,冬官一職散入五官,認定天官屬官應為五十九,地官屬官應為五十七,春官屬官應為六十,夏官屬官應為五十,秋官屬官應為五十七,五官溢出之官為五十四,即冬官屬官。明代持“冬官不亡,雜出五官”說的有何喬新《周禮集注》、金瑤《周禮述注》、舒芬《周禮定本》、王應電《周禮翼傳》、徐即登《周禮說》、郝敬《周禮完解》、柯尚遷《周禮全經釋原》、郭良翰《周禮古本訂注》、郎兆玉《古周禮》、陳仁錫《重訂古周禮》、陳鳳梧《重訂古周禮》等。舒芬移天官大宰、地官大司徒之文入大司空;移小司徒及遂人之文入小司空;又移天官的掌舍、幕人、掌次,地官的遂師、遂大夫、縣正、鄙師、酂長、里宰、鄰長、土訓、誦訓、司稼、草人、稻人、場人、囿人、載師、閭師、縣師、均人、稍人、旅師、山虞、林衡、川衡、澤虞、跡人、人、角人、羽人、掌葛、掌染草、掌炭、掌荼、掌蜃、舂人、舍人、倉人、廩人、遺人、委人、藁人,夏官的掌畜、職方氏、形方氏、山師、川師、原師、量人、司勛等入冬官,隨意割裂經文,而自命其書為《周禮定本》。郝敬不僅認為冬官散見于五官,又提出《周禮》“陽分六官以成歲序,陰省冬官以法五行”之說,強生新解,為識者所不取。王應電則擬以工師、梓人、器府、四瀆、匠人、壘壁氏、巡方、考工、準人、嗇夫、柱下史、左史、右史、水泉、魚政、鹽法、豕人等十八官補大司空,也是無根之論。王志長則以序官為無用而刪之,致使經文有目無綱。俞氏等從臆想出發,割裂《周禮》,以充冬官,使經無完簡,支離破碎,這是宋儒疑古過甚,竄亂古書,元明諸儒盲目信從的典型,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為后世學者所不齒。
上一篇:《唐律》學·民國時期的《唐律》學
下一篇:《唐律》學·現代《唐律》學·關于《唐律》與禮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