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地君親師—宗教與祭祀·儒學體系的祭祀禮制·其他祭祀
(1)先代帝王功臣之祀?!抖Y記·祭法》說: “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就是說凡有功于國于民的先代帝王都應受到祭祀?!都婪ā酚峙e例說像帝嚳、堯、舜、禹、黃帝、顓頊、契、冥、湯、文王、武王這樣一些“有功烈于民者”,都應列入先代帝王的祀典。秦漢以前,對先代帝王的祭祀,主要是祭古圣王與英雄祖先,漢以后受祭的先代帝王則越來越多。功臣祭祀在商代就已有之?!渡袝けP庚》引商王盤庚對大臣說:“茲予大享于先王、爾祖其從與享之。”《尚書·伊訓》載“伊尹祠于先王?!币烈菧馁t臣,甲骨卜辭中屢見祭伊尹的內容?!吨芏Y·司勛》說:“凡有功者,祭于大烝,司勛誥之?!边@是說,功臣祭祀一般是將功臣神主配祭于先王宗廟,由司勛作祭辭告神。周代最著名的功臣是呂尚,不僅大享配祭先王,而且還封為齊國國君,齊人稱之為“太公”。
陜西黃陵縣黃帝陵
秦始皇巡游天下時,曾祭祀(包括望祀)先代帝王,后來歷代帝王出巡,也仿效秦始皇的方法祭祀先王。同時,秦在雍城還有“九臣”、“十四臣”廟。(《史記·封禪書》)自漢代起,開始為歷代先王立祠祭祀。漢初大封功臣,也有祭功臣于廟的制度,還修建麒麟閣,內畫大功臣的肖像。隋代在京城立三皇五帝廟,另立廟祭祀三皇以前的帝王,并且在先王遺跡處分別立祠。唐以后為歷代開國皇帝和輔佐大臣立廟,宋代又增加對歷代中興之帝和守成之帝的祭祀。明太祖在京城總立歷代帝王廟,明世宗嘉靖年間,在北京阜成門內建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并以歷朝名臣配祭,于每年春秋二季仲春致祭。清代沿用此廟,并襲用明制。后來康熙帝說:“凡為天下主,除亡國及無道被殺,悉當廟祀。”(《清史稿·禮三》)于是增祀先代帝王一百四十三人,配祀功臣四十一人,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出于鞏固其統治地位的政治需要。
漢高祀魯
(2)圣賢之祀。圣賢崇拜源于遠古的英雄崇拜?!笆ベt”是古人的提法,這里指為國家、為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或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作出卓越貢獻,從而長久地受到全民族崇拜和敬仰的人,如孔子、關公(關羽)等。在圣賢崇拜中,最典型、最持久普遍的是祭拜孔子。孔子生前并不得意,死后才逐漸受到尊崇。漢高祖劉邦過魯開始了中國的祭孔活動,但還只是一般的禮節,直到漢平帝才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以后歷代陸續在全國各地修建孔子廟,尊孔子為先圣先師。從學校到社會都普遍祭祀孔子、孔子弟子及歷代大儒(后代還尊孔子弟子顏回為復圣、曾參為宗圣、子思為述圣,孔學繼承者孟子為亞圣)。南北朝時的太學和各地郡學還立有孔子、顏回廟。唐宋以后,孔子被不斷加封,稱為“文宣王”、“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等。祭禮的規格由小祀、中祀到大祀,直至用天子的禮樂來尊崇,祭祀典禮極為隆重。曲阜孔廟的規模也不斷擴大,至今成為中國最大的宗廟建筑群。
周代祭祀先圣先師的禮儀,據《禮記· 文王世子》所載,有“釋奠”、“釋幣(帛)”、“釋菜”三項。所謂“釋奠”,是設薦饌酌而祭,有音樂而無尸?!搬寧拧笔且圆煜??!搬尣恕笔且圆耸咴O祭。這是始立學堂或開學之后學生入學的禮儀。唐宋以后一般只用“釋奠”禮,每年春秋二仲月行此禮,儀式則日趨繁瑣。至清代,以北京國子監為太學,立孔廟,祭孔為大祀、奠帛、讀祝文、三獻奠爵,行三跪九拜之禮。雍正四年,又定八月二十七日為孔子誕辰,舉國齋戒一日。在孔子故里(曲阜闕里),春秋祭祀的禮儀與北京太學相同。自周人為文王武王立文廟武廟后,歷代祀典都立文武二廟,各州縣也都有文武二廟。文廟祀孔子,武廟祀關公,至今在全國各地都能找到文廟和關帝廟的遺址。歷代的祭孔活動,到后來只有紀念意義。而失去了宗教意義??鬃邮冀K保持著大德先師的形象,祭孔的紀念意義超過對偶像的頂禮膜拜。
(3)祭先農、先蠶。先農又叫神農氏、烈山氏、田祖,漢以后通稱先農,是后人對最早發展農業的氏族的尊稱。原始時代的人們不知道房屋、用火和農業等是誰創造的,要崇拜這些事物的發明者,只好以氏(氏族、民族)相稱,曰“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等。由于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所以對神農氏的崇拜又遠過于其他諸氏。古代對先農的祭祀又與籍田禮直接相關。周代制度,天子在祀先農時,要行籍田之禮,以示勸農。籍田祀先農,都在春季進行?!抖Y記·祭義》說:“天子為籍千畝,以為醴酪齊盛,敬之至也?!薄对娊洝む嫖罚骸班嫖赏?,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谷。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耤,十千維耦?!边@是對周成王參加籍田禮的形象描寫,可見祀先農時確有籍田禮這一節目。
籍田祀先農之禮為歷代帝王所遵循。南朝宋文帝在先農壇北建御耕壇,圍以青幕,供皇帝觀看農民耕田情形。宋朝于朝陽門外立先農壇,以后稷配祀,先農由中祀改為大祀,由皇帝親自主持,并行扶犁三推之儀,以示皇帝親耕,天下農事開始。明代建先農壇于南郊,有觀耕臺。清朝建先農壇于正陽門外西南,帝王主祭先農并行籍田之禮。
在籍田祀先農的同時,還祭先蠶,由皇后主祭?!抖Y記·祭統》說:“天子親耕于南郊,王后蠶于北郊,天子諸侯非莫耕(不是沒人代耕),王后夫人非莫蠶(不是沒人代她們養蠶),身至其誠信,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后可以事神明。”據《后漢書·祀儀志上》記載,每年四月,皇后率公卿諸侯夫人到東郊苑中采桑,并“祠先蠶,禮以少牢?!蔽簳x以后,親桑祀先蠶之禮與籍田祀先農之禮比附,于是相應地立了先蠶壇,又有皇后“采桑壇”。明代嘉靖年間在北京西苑(今北海公園)新建先蠶壇,廢去北郊安定門外的舊壇。清代的先蠶壇也在西苑內,并有觀桑臺、親蠶殿、先蠶神殿等,但明清兩代的皇后很少親自去祭祀,常派嬪妃或官員代祀。
歷代所祀的先蠶各有不同。據《后漢書注》,漢代的先蠶是苑窊婦人和寓氏公主。黃省曾《蠶經》說蜀地以蠶女馬頭娘為先蠶。又傳說黃帝妃螺祖是養蠶的創始人,北周以后螺祖被尊為蠶神。事實上,真正養蠶創始者誰也不知道,之所以歷代出現不同的蠶神,是因為它們出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不同傳說。
(4)五祀:戶、灶、中溜、門、行。在周代,貴族有“五祀”的祭禮,有時又稱為“七祀”。五祀都與人類日常起居炊食用水等有關?!拔屐搿薄ⅰ捌哽搿本唧w指哪些神,舊說不一?!抖Y記·祭法》說七祀為司命、中溜、門、行、厲、戶、灶;五祀為司命、中溜、門、行、厲。鄭玄又根據《禮記·月令》注《曲禮》,以為五祀指戶、灶、中溜、門、行五神。
祀又與五行、四季、五臟等搭配,《禮記·月令》的說法是木為戶為脾,火為灶為肺,金為門為肝,水為行為腎,土為中溜為心。春祀戶,夏祀灶,季夏(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祀行。漢代以后的祀典在《月令》五祀的基礎上改“行”神為“井”神,稱之為“門、戶、井、灶、中溜”(《白虎通義·五祀》),都按季節行五祀之禮,孟冬之月“臘五祀”,總祭一次。
門與戶是兩種神,雙扇曰“門”,單扇曰“戶”。宮廷的中門,自大門至寢門都是雙扇的,城邑門也是雙扇的,室門為單扇,所以“戶”指宅內各室之門。門戶神的功能是“主出入”,后來變成避邪疫。
灶是用土或石砌起來可以燒火炊食的用具,灶神又稱灶君、灶王。孔穎達《禮記· 禮器疏》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睂嶋H上灶神源于原始人的火塘崇拜。與灶神關系很密切的是炊神(古文獻作爨神,又叫“奧”),炊事在古代通常由老婦負責,所以古人把想象中最早發明炊事的老婦奉為炊神,曰“先炊”。春秋時期灶神和炊神的祭祀方法不同。祭灶神要燔柴,祭炊神不燔柴,只盛食于盆、盛酒于瓶供奉。在漢高祖的祀典里也還有“先炊”,祀“古炊母神”。由于灶、炊二神的關系太密切,因此在春秋末年就有很多人分不清二神的祭禮。漢以后,灶、炊二神便合在一起,以灶神名義而祀之。
中溜神即住宅神。“溜”本指屋頂流雨水的地方,古代宮室之制為四合院(前堂后室,左右廊廡),中間小院俗稱天井,也即所謂中溜,為四周雨水流往之處,所以中溜又成了住宅的代稱。中溜神的職責是“主堂室居處”。周制,庶民在五祀中只能立一祀,即只能祭戶或祭灶,以至民間只流行門神灶神,中溜神只保存在官方的祀典中。
唐、宋、元時,又采用《禮記·祭法》的天子七祀之說,所增祀的“司命”不是星辰崇拜中的文昌宮座的“司命”,而是宮中小神,“主督察三命”,即督察人的年壽、行為、善惡。所增祀的“厲”指厲鬼,即無人祭祀的野鬼和惡鬼。司命和厲在上述五祀中不倫不類,在祀典中沒有代表性,因此明、清兩代仍行五祀之禮,年終時在太廟西廡下合祭。清康熙后,罷去門、戶、中溜、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
(5)祀高禖。高禖是專司生殖的女神。祀高禖是乞子之祭,這是由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生殖女神崇拜發展而來的。文獻中,《禮記· 月令》始載高禖之祭:“是月也(指仲春二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親往,后妃帥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 帶以,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币馑颊f仲春二月燕子飛來時,便舉行祀高禖之禮,屆時天子親往,后妃則率眾嬪同去,用牛羊豕三牲祭高禖神,祈求生育。所帶的弓袋弓矢都是男子的用器,這是為了求生男孩。
高禖之祭,設壇于南郊,以太牢祀之,禮儀隆重。漢以后封建王朝的正統祀典,始終依《月令》稱生殖女神為高禖,而民間則按本民族本地區的習慣來附會生殖女神。如附會西王母為主生育的“王母娘娘”,或把佛教女菩薩觀音附會為“送子觀音”等。但無論是王朝還是民間,盡管乞子的目的各不相同,但生育崇拜卻是全社會人們共有的觀念。到后來,乞子祀高禖的宗教活動在民間則逐漸成了一種民俗。
(6)儺。儺是驅除疾疫之禮。上古時代,人們對疾病和瘟疫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是鬼神作祟所致。為了驅除疾疫,人們采取軟硬兩手對付作崇的鬼神,即使用求神解崇和逐鬼除崇的方法。求神是為了安撫鬼神,使它不再作崇。而更多的作法則是通過各種措施攆鬼,周代稱之為“難”,后世寫作“儺”?!抖Y記·月令》說:“(仲冬)天子居玄堂右個,乘玄路,駕鐵驪,載玄旗,衣黑衣,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孔穎達《月令疏》說:“此月之時,命有司之官大為儺祭,今儺去陰氣。言大者以季春為國家之儺,仲秋為天子之儺,此則下及庶人,故云大儺。此時強陰既盛,年歲已終,若陰不去,兇邪恐來歲更為害人?!笨梢姀牡弁醯桨傩斩际种匾晝溃幠R埠艽?。大的儺祭每年要舉行三次,前兩次只有君臣才能參加,只有冬季這次大儺才“下及庶人”。進行儺鬼儀式的巫師叫“方相氏”?!吨芏Y·夏官》說方相氏身披熊皮,頭戴以黃金為四目的面具,身穿黑衣紅裙,一手執戈,一手揚盾,率領一百個小隸進行四時攆鬼儀式,以搜索宮室驅除疫癘。遇國君辦喪事,方相氏就在送葬的柩前開路,驅逐沿途的惡鬼。到墓地,方相氏又進入壙中,執戈攻擊四方角落,究追潛伏在壙地的惡鬼。
東漢時,大儺叫“逐疫”,在臘祭前一天舉行。《后漢書·禮儀志》記載其儀式甚詳。其形式不僅有方相十二獸舞,有一百二十名扎紅頭巾、持大鼗、背挑弓棘矢的侲子(侲子由中黃門子弟擔任),還有持火炬接力。最后把火炬投入洛水以象征把疫鬼趕入水中,以及作土牛送寒氣,掛桃梗葦茭、九門磔禳等節目。
南北朝以后,歷代大儺禮基本相似。從隋代開始,侲子通常增至二百四十人,場面更為宏大,氣氛更為熱烈。
朝廷之外,地方官府和庶民也有逐疫活動,但比較簡單。主要方式是掛桃梗蘆葦索于門,在門上畫神荼、郁儡、鐘馗等神以御惡鬼。后來,儺禮中的儺舞在民間得到了發展,由儺舞又演化出儺戲,從而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儺文化。至今在西南、中南等地區的一些民族地區的有關儺的民俗或儺戲儺舞中,還可看到古代儺文化的殘存儀式。
上一篇:唐末儒學的新趨向·關于三教關系的辯論
下一篇:儒學與道教·理想人格的建構·內圣外王的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