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吳越的生產方式及習俗·漁業生產及習俗
(1) 漁業生產
吳越地區外臨大海,內吞河湖,水域廣,漁業資源豐富,故而捕撈業發達,造船業、航海業也發達。舟楫文化是吳越物質文化的第二大特征。
漁業包括內湖外海兩種,其中尤以海上捕撈較有特色。舟山人捕魚分汛期,“春汛”(立春至立夏)柯“春魚”(小黃魚),又稱柯“旺風”。“夏汛”(立夏至夏至)初,柯“黃花魚”(大黃魚);小署開始,以柯墨魚為主。這是捕魚的旺季,俗稱“洋生”,可以大量捕到紅(蝦、蟹)、黃(大、小黃魚)、藍(馬鮫、青鲇魚)、白(鯧魚等)、黑(墨魚)等各色各樣的魚。“秋汛”(立秋至冬至)稱“柯秋”。此期,浙江海域氣候炎熱,臺風頻繁,魚蝦易變質,所以,漁民大多歇業,進行三修(修船、修網、修機器),故又稱“歇伏”。八月半前后,柯“八月桂花魚”(大黃魚),偶而柯海蜒、毛常,撈海蜇。“冬汛”(立冬至次年立春)初“柯早冬”(小黃魚),小雪以后,“柯晚冬”(帶魚)。此期帶魚群密集,產量高,但因暴風隨時會降臨,危險性大,且天寒冷,漁民習慣稱“擂東洋”。此外,漁民還在近洋搞些張網作業。舊時分春、秋、冬三個汛期。解放前夕,改為“張春”、“張夏”、“張秋”、“張冬”四個汛期。
(2) 漁業習俗
捕魚,尤其是海上作業,有些特殊性:時間長,一出海即三五天,甚至半月一月;風險大,弄不好就船翻身亡,兇險莫測;產量不穩,全仗運氣,所以,漁民對自然神十分崇拜,并產生許多禁忌。一是動作禁忌。寧波船工上船忌穿草鞋,草鞋無邊,“大海茫茫,難見爺娘”。舟山人吃魚不能翻身,翻身預示要翻船。不許雙腳蕩出船舷外,以免“水鬼拖腳”。在船上不準吹口哨,那會驚動“龍王”,招來風浪。不準拍手,那是“兩手空空,無魚可打”。不準在龍頭(船頭)撒尿,那會冒犯神靈。船靠岸時,不得高聲叫“到家啦!”之類話,以免驚動野鬼。忌七男一女下海,“八仙過海,有去無還”。尤其有很多對婦女的忌諱。舟山漁民不許婦女登船、出海;沿海的婦女甚至到別的島去,不準乘自家船。內河船民規矩尤多。二是語言禁忌。漁民忌說“翻”,忌說“帆”忌說“襪”忌說“死”,而改成“蓬”、“鋤頭套”、“元寶”等。有些禁忌語改為彩頭代替,如稱豬耳為順風,稱豬頭為利市,稱豬舌頭為賺頭,稱停泊為賺潮等等。
為求神靈保祐,祭祀酬神之風甚濃。造船儀式隆重。船是漁民捕撈和賴以生存的工具,漁民稱“木龍”。造新船禮儀隆重。破工前,要選時辰,排八字、敬天地、吃開工酒。在船的龍骨定位時,要披紅掛彩,行裝“船靈魂”儀式,即在船淡水艙梁頭合攏處襯銀洋(或銅錢)。造船最后一道工序叫“定彩”,即在船頭裝“船眼睛”,并且用紅布蒙上,稱“封眼”。待新船下水出海,揭下紅布,稱“啟眼”。下海要行禮,稱“赴水”。那天,新船披紅帶彩,漁民敲鑼打鼓,焚香放爆竹歡送,船主則站在船頭拋饅頭,拋得越高越吉利。
出海要祭龍王。舟山人出海捕魚稱“開洋”。開洋時,要祭祀鬼神。洞頭漁民每年第一次下海捕魚,漁民要司公(道士)到海灘送行,俗稱“跳筒”。同時要放鞭炮,燒染紙金幣,稱“燒金”。目的都是祈求鬼神保平安,保汛期豐收。
在整個漁業生產過程中也有些習俗。如起錨要說:“起錨步步高,取彩(魚)今年好。”打樁系網時則唱:“就有豆腐酒,大網張張口。打得好,張得好;打得深,張萬斤。”打樁扣網,要在水面上系個漂浮物作標記,稱“旗泡”。旗泡下水時要說:“旗泡沾沾光,一萬八九千。”起網時則唱:“一拉金,二拉銀,三拉一個聚寶盆。”起網后,取到第一條魚須到處摜,邊摜邊唱:“摜得好,張得巧;摜到哪,張到哪;滿船摜,張十萬…”捕魚結束,要行謝禮。舟山人稱“謝洋”,又稱“謝龍王”。一汛結束,喜獲豐收,漁民們以為是靠龍王和船菩薩保佑的結果,所以要祭海酬謝龍王。儀禮十分隆重。由船主或船老大負責祈謝。有時還要從大陸請來戲班,在海灘搭唱“謝洋戲”。解放后,改為“慶功會”。
此外,吳越地區無論長江南北的“連家船”內河漁民,還是沿海的海洋漁民,幾乎每村、每集鎮都有漁民廟會。浙東舟山群島更是一村一廟、一島數廟,如普陀島。廟會多在上季終了下季漁汛前夕,或者元宵節時。由族長、村長出面組織,全村男女老少參與,歷時三至七天,活動很多,是一種綜合性的酬神、自娛、社交活動。嵊泗一帶,有“關帝會”、“娘娘會”,廟會活動,祭祀關帝、天后。在德清于村,每逢十一月十八至二十日,必在延壽寺戲臺演廟會戲,稱“漁船戲會”。屆時,周圍漁船齊集寺前河港,用竹蔑扎連成片,客船在外,漁船在內,構成水上街市,場面十分壯觀。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清代以前的傳統教育
下一篇:滇云文化·孕育滇云文化的地理環境·滇云文化發展的中心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