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劉嬰
元始五年 (5),王莽把他的新婚不久的女婿——漢平帝鴆殺了。
王莽已穩操西漢帝國的權柄,但他覺得代漢自立的條件尚未具備,時機還不成熟,便決定再立一個傀儡皇帝。
立誰好呢?王莽反復琢磨。漢平帝13歲遭害,沒有留下子嗣,元帝世系絕嗣。宣帝曾孫中,有諸侯王5人,列侯48人。按照兄終弟及的古例,是可以從中選取帝位繼承人的。但王莽看到這53個人年齡都較大,怕立為新君后難以駕馭,便以 “兄弟不得相為后”為借口擯而不用。最后,王莽看中了廣戚侯劉顯的兒子——劉嬰。
劉嬰的祖父叫劉勛,曾祖父叫劉囂。劉囂是宣帝衛倢伃生養。甘露二年(前52),宣帝封劉囂為定陶王,第二年改封楚王。河平三年(前26),劉囂入京朝賀。染疾,成帝閔之,詔以廣戚縣(今江蘇沛縣東北)四千三百戶封其子劉勛為廣戚侯。后來,劉顯嗣爵。
但是,王莽青瞇劉嬰,不在這個世系,而在于劉嬰是宣帝后裔中最年幼的一個,年僅2歲。王莽的如意算盤是: 把這個未諳人事的孩子放到至尊位上,完全可以成為自己手中的玩具,任意擺布。
就在這時,武功縣縣長孟通奏報: 有人浚井時得到一塊上圓下方的白石,上有丹書“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八個大字。王莽看到這個偽造的符命,欣喜若狂。但他覺得不便于這么急匆匆地代漢自立,便杜撰道:“符命上說的 ‘為皇帝’,乃攝行皇帝之事也。”他命令爪牙奏告太皇太后。年邁的太皇太后自從委政王莽以來,雖也感到他詭計多端,事事專斷,但未曾想到侄兒有篡位的野心,她憤憤地說: “這是誣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王舜軟中帶硬地勸諫道: “事情已到了這種地步了,還有什么法子?安漢公 (指王莽)也沒什么奢望,不過想稱攝罷了。”太皇太后無奪,只好答應。王莽的黨羽馬上引經據典擬定了一套居攝的禮儀:
“臣請安漢公居攝踐祚,服天子韨冕,背斧依于戶牖之間,南面朝群臣,聽政事。車服出入警蹕,民臣稱臣妾,皆如天子之制。”
也就是說,攝行皇帝之事的王莽,穿著皇帝用的蔽膝——韨,戴著皇冠——冕,背著斧——一種兵器,站在門窗之間,面向南,朝見群臣,聽決政事。他的車駕出入皇宮,左右侍衛——警,止人清道——蹕。民人和大臣奏事王莽,自稱 “臣妾”。自古以來,禮儀便是身份、名位的標志。王莽享用皇帝之儀,標志他有至高無上的權位。
第二年 (6)正月,王莽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東郊,行大射禮于明堂,正式做起他的 “攝皇帝”來了。三月,立劉嬰為皇太子,號曰: “孺子”,改元“居攝”,尊平帝王皇后為皇太后。皇太子和攝皇帝是兩姓人,這在中國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王莽篡權之心,路人皆知。
居攝元年四月,漢宗室安眾侯劉崇與侯國相張紹起兵反莽。張紹率百余人進攻宛城(今河南南陽),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事變平息之后,王莽的黨羽借事變大作文章,說什么劉崇所以敢于起兵,是因為攝皇帝的位太卑,權太小,難以鎮服海內,要挾太皇太后,讓王莽在朝見她時,也稱“攝皇帝”。事隔不久,他們又再次要挾太皇太后下詔:增加攝皇帝的官屬和衛兵,改王莽居住的地方為 “攝省”,府為 “攝殿”,第為 “攝宮”。
王莽步步逼近帝位。
一些親漢的官員、民人也在加緊策劃起兵。居攝二年(7)秋,東郡太守翟義乘都試郡兵之機,起兵反莽,立劉信為天子,移檄郡國,歷數王莽罪行。郡國響應,很快發展到十幾萬人。攝皇帝嚇得丟魂失魄,食難下咽,寢不安席,晝夜抱著4歲的孺子嬰禱告郊廟,祈求神靈保祐。又派諫大夫桓譚等班行天下,告諭百姓:攝皇帝乃暫攝皇帝事,待孺子長大,一定歸政。同時,遣王邑統兵東進,圍剿翟義。王邑大軍才出發,長安城槐里的趙明、霍鴻等便乘京師空虛之際起兵反莽,部眾十幾萬,與翟義遙相呼應。王莽慌忙派王奇、王級將兵阻擊;任命甄邯為大將軍,屯兵城外;命王舜、甄豐晝夜值宿宮中。翟義部很快便被王邑剿滅,趙明、霍鴻部也相繼失敗。
鎮壓翟義和趙明、霍鴻兩起 “叛亂”后,王莽自以為威德日隆,天、人相助,有力量控馭全國,便考慮把“攝皇帝” 的 “攝”去掉,做個貨真價實的真皇帝。居攝三年(8),王莽正式宣布代漢自立稱帝,建國號為 “新”,建元“始建國”。孺子嬰被黜廢為“安定公”。王莽下令以平原 (今山東平原西南) 等5縣百里之地,人萬戶,為 “安定公” 的封邑,在那里立劉氏宗廟,奉漢朝正朔,以平帝皇后為 “安定太后”。
但是,王莽不讓“安定公”劉嬰至國,把故大鴻臚府改為“安定公”第,把劉嬰關在里面,又敕令乳母不得與劉嬰說話。自王莽稱帝那年起,劉嬰便在王莽給他的府第里過著囚徒生活。長大后,連六畜——馬、牛、羊、雞、犬、豕的名子都叫不上來。后來,王莽慈悲大發,把他的一個孫女許配給劉嬰。
劉嬰在他那監獄般的府第里度過了15個春秋。
地皇四年 (23),更始皇帝的軍隊攻入長安,王莽被殺。平帝王皇后嘆曰: “何面目以見漢家!”投火自焚而死。平陵人方望等觀看天文,認為更始皇帝必敗,劉嬰繼平帝而為漢家正統,當復君臨天下,遂起兵挾持劉嬰,跑到臨涇,稱孤道寡。更始皇帝派丞相李松將兵擊敗方望,殺劉嬰。是年,劉嬰20歲。
上一篇:始皇嬴政
下一篇: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