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學·逐步走向科學化的研究·《左傳》 的解經問題
“五四”新文化運動徹底動搖了舊經學的基礎,《左傳》是否解經已經不再是什么重要問題,不過由于牽涉到真偽、竄亂以及其他一些與史學有關的敏感點,所以依然還是討論中時時遇到的問題之一。也就是說,康有為的意見被否定,而劉逢祿的意見依然有一部分學者信從。趙光賢《左傳編撰考》和胡念貽《左傳的真偽和寫作年代考辨》兩篇長文是這一觀點的代表。這兩篇論文都認為《左傳》原是一部獨立的史書,與《春秋》無關。書中有經無傳、有傳無經以及歷法的不同等等足為佐證。解經的文字出于后人附益。
問題的提出是很有理由的,但過于匆忙地作出結論似乎有失慎重。看來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對解經的理解上。傳統認為《公》《榖》釋義,《左傳》釋事,據統計,《左傳》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記事內容是和經文相對應的。至于“君子曰”、“仲尼曰”一些議論與經文本身的意義并不相合,這也可以理解。《左傳》的流傳寫定有一個過程,對前代史事、史文的解釋有不夠正確之處,正同《公羊傳》以春秋當新王決非《春秋》的本義一樣,然而并沒有人懷疑《公羊傳》是解經之書。至于有經無傳,《公》《榖》兩傳同樣存在;有傳無經,無妨看成對經文史實的補充,類似于后世裴松之的注《三國志》。自然,這種意見至多也是一家之言,要取得一致的看法還有待于今后不斷深入的討論。
上一篇:《唐律》學
下一篇:先秦儒學(孔孟荀)·漢代儒家思想的復興與“先秦儒學”研究·《鹽鐵論》與孟子思想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