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謀劃的血腥屠殺
——胡藍之獄
“胡藍之獄”是明朝初年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案,前后歷經14年,株連被殺者多達4.5萬余人。明太祖朱元璋借此案幾乎清除了所有的開國功臣,制造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悲劇。
“罪有應得”的胡惟庸
明朝建立前,胡惟庸曾跟隨朱元璋征戰,但一直默默無聞。朱元璋選任丞相時,曾經向堪比張良的文臣劉基征詢合適的人選。提及胡惟庸時,劉基說:“胡惟庸是最糟糕的人選,就像一匹劣馬,讓它來駕車一定會闖禍。”可見胡惟庸品行、能力都不過關。然而,他憑借善于奉承的功夫,居然爬到了左丞相的高位,成為獨攬大權的第一號重臣。胡惟庸大權在握后,日漸獨斷專行。他私看官員呈給皇帝的奏折,有時候看到對自己不利的言論,就會擅自壓下去不報;他還經常在不稟報皇帝的情況下,擅自決定朝廷官員的升遷乃至生殺大事。胡惟庸還籠絡了一批文武大臣,形成一個權力集團,同時對內招兵買馬,對外勾結塞外蒙古兵,以圖謀反。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當朝丞相胡惟庸向明太祖朱元璋奏報,說自己府上的井中甘泉噴涌,請皇上移駕觀賞。朱元璋聽后大喜,以為是祥瑞之兆,便下令前往相府。龍駕剛出西華門,路邊突然沖上來一個小太監,攔住了皇帝的車馬,言語不清地想要說什么。這一大不敬的行為惹得朱元璋龍顏大怒,立即命人將這個太監拖到一邊痛打。小太監的右手被打斷了,仍拼命指著遠處的一個方向。朱元璋這才意識到事有蹊蹺,順著小太監所指的方向望去,竟是胡惟庸的府第。他趕忙返回,登上城樓一看,胡惟庸府上兵馬刀槍林立,早就準備好謀逆一事。朱元璋立即下令抓捕胡惟庸,嚴審罪行。告發胡惟庸的小太監名叫云奇,是西華門的內侍。這一幕就是《明太祖實錄》中明確記載的“云奇告變”。“云奇告變”發生后,胡惟庸的同黨、御史中丞涂節進一步揭發胡惟庸謀反,并舉出證據。同年,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的罪名殺了胡惟庸,并對他抄家滅族。
然而,“云奇告變”的真實性引起了后世史學家的質疑。首先,胡惟庸謀反既然被朱元璋親眼所見,后來判罪怎么會只是“擅權植黨”,而絲毫沒有涉及蓄謀造反的罪行?其次,史料記載,朱元璋登上城樓看到胡惟庸府上有造反情勢,這顯然不合常理:一則丞相府是何等要地,府中情況怎能讓人從城樓就看見;二則就算真能從城樓看清丞相府,胡惟庸怎會傻到大張旗鼓地造反(刀槍林立)?再次,胡惟庸謀反之事被西華門內侍得知的可能性極小,而這一內侍又恰巧在皇帝赴險途中出現,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幸免于難的開國功臣湯和
明初的開國功臣或病死,或被殺,幾乎都落得悲慘的結局。唯獨信國公湯和幸免于難,還以70歲高齡善終。湯和早年與朱元璋一同出生入死打天下,戰功赫赫,只因鎮守常州時發過一次牢騷,讓朱元璋耿耿于懷。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封賞功臣,故意將湯和的功勞降了一等,只封為“侯”(其他功臣封為“公”)。湯和對此毫無怨言,反而更加謙遜,盡心盡力地效忠皇帝。他深知,皇帝容不得功臣,無非擔心對皇權構成威脅。于是,他第一個主動請求解除兵權。朱元璋非常欣喜,立即恩準他衣錦還鄉。回鄉后,湯和仍不敢放松警惕,時刻教導子孫謹慎處事。而湯和自己則整日游山玩水,做出一副不問世事的姿態。果然,朱元璋仍派耳目監視湯和一家,得知這些信息后才放下心來。就這樣,湯和得以幸存,平安地活到了70歲,死后還被追封為東甌王。
山雨欲來風滿樓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竟是一場血腥屠殺的開始。明太祖朱元璋利用胡惟庸一案織成一張“罪網”,將越來越多的臣子網羅進來。
胡惟庸死時的罪名是“擅權植黨”,不久后則升級為“通倭通虜”。憑借這個罪名,所有的“胡黨”都要牽連被誅。幾年之內,竟殺死“胡黨”及其家屬3萬人!事實上,真正的“胡黨”哪有如此之多,其中更多的是朱元璋欲除之而后快的開國功臣。
著名文臣宋濂因其侄子宋璲和長孫宋慎被判“胡黨”而牽連其中,被判處死刑。朱元璋的皇后馬氏聽說后非常不解,對朱元璋說:“宋濂是皇子們的教師,普通百姓家對教書先生尚且很敬重,您怎么就不能寬恕他呢?”朱元璋生氣地說:“既然是逆黨,怎么能開恩?”馬皇后又勸說:“宋濂早已不在朝中任職,此事想必與他無關。”朱元璋聽到馬皇后為宋濂說情,更加憤怒,將馬皇后呵斥出去。后來,馬皇后為朱元璋送晚餐,餐中沒有一點酒肉。朱元璋覺得很奇怪,便問馬皇后原因。馬皇后說:“宋濂就要死了,我愿意代皇子們服喪。”這句話感動了朱元璋,終于使他免了宋濂的死罪,但仍將宋濂全家貶到茂州。途中,72歲的宋濂病死,舉朝聞之無不悲痛。
胡惟庸案發后,被判為“胡黨”而獲罪的無辜臣子已經難計其數。他們因各種強加的甚至根本不成立的證據而入獄,或斬首,或滅門。胡惟庸被殺10年后,就在人們認為這場株連甚廣的屠殺已告完結時,朱元璋竟再次翻出舊案,把胡惟庸的罪名升級為“謀反”。這一次,開國功臣李善長被其家奴盧仲謙告發,罪名是與胡惟庸勾結謀反。朱元璋得知此事后,竟表態說李善長“知逆謀不發”、“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
李善長早年即為朱元璋的謀臣,以幾十年的交情,朱元璋居然輕易相信一個家奴的謀反之辭,可見他欲除李善長已久,恐怕告發李善長的家奴也是受其唆使。結果,李善長以“交通謀反”獲罪,全家上下七十余口全都被殺。一年以后,學士解縉為李善長喊冤,上疏直接指責朱元璋的做法。嗜殺的朱元璋看后竟沒有生氣,一言不發,默認了這樁冤案。
愈演愈烈的藍玉案
胡惟庸案平息后兩三年,藍玉案就爆發了。所謂“胡藍之獄”,就是胡惟庸案與藍玉案的合稱。
藍玉是開國功臣常遇春的妻弟,是明初南北征戰、屢建奇功的將領。洪武二十一年(1388),藍玉因與蒙古兵作戰有功而被封為涼國公。三年后,藍玉再次出師大捷,回朝后被加封為“太子太傅”。然而,藍玉對此卻表示不滿,抱怨道:“我的功勞這么大,難道還不能加封為太師嗎?”這話傳到朱元璋耳朵里,為藍玉案埋下了伏筆。
藍玉自恃勞苦功高,平日飛揚跋扈,蠻橫張揚。據記載,他養有不少義子,在外霸占民田、欺壓百姓,而當朝中御史去審查這些案件時,他竟敢私自驅逐。藍玉以功臣自居的姿態原本就讓朱元璋非常反感,而他為人驕橫的作風更是授人以柄。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春天,錦衣衛(明朝皇帝的特務機構)指揮蔣獻告藍玉“謀反”,朱元璋立即下令逮捕藍玉。入獄后的藍玉在錦衣衛的嚴刑拷打下,最終屈打成招,口供是“趁皇帝外出耕田時舉事謀反”。這一解釋不僅本身說不通,而且證據也非常牽強。
據后人考究,藍玉謀反的證據多是鄉里漁夫、染匠的口供,如果藍玉真要謀反,怎么會隨意說給鄉里人聽?
然而,朱元璋就依照這些證據定了藍玉的罪,將藍玉全家誅殺。此后,又追究了“藍黨”(也稱“藍賊”)的謀反罪,誅殺了1.5萬余人。在被判為“藍黨”的臣子中,不乏功臣良將,有一公、十三侯、二伯。試想,這些高官如果集體勾結造反,又怎么可能束手就擒、舉家被誅呢?或許朱元璋也恐眾人猜疑,于是特意將藍玉謀反一案編為《逆臣錄》,親手寫詔書布告天下,并在詔書中說:“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
事實上,經過“胡藍之獄”,明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誅殺殆盡,還能再去拷問誰呢?所謂“概赦不問”,無非一句漂亮話罷了。
皇權的空前鞏固
血腥的“胡藍之獄”讓朝中大臣人人自危。相傳,朝臣們每天清晨出門前要留下遺書,與妻兒老小話別,晚上若能平安回家,則全家歡慶,如同過節一般。歷史上,這樣大肆屠殺功臣的例子是極為罕見的,盡管漢高祖有過先例,但遠比不上朱元璋的殺戮之廣、迫害之深和手段之多。人們不禁要問,朱元璋這般大開殺戒到底為什么呢?
答案是兩個字——皇權。朱元璋從社會底層做到一代帝王,身邊的功臣都是曾經平起平坐打天下的兄弟。臣子的功勞高、權力大,便對皇權產生一種無形的威脅。朱元璋當上皇帝后,擔心這些功臣有逆反之心,更擔心他們威脅自己子孫的皇權。
據記載,朱元璋殺戮功臣時,太子朱標曾經屢次進諫,勸朱元璋不要濫殺無辜。朱元璋沒有直接闡釋緣由,而是將一根長滿棘刺的木杖扔在地上,讓朱標撿起來。在朱標猶豫不決之時,朱元璋把木杖拿起來,削去上面的刺說:“我正是幫你把刺拔掉,然后再把木杖交給你啊!”一語道破了他大殺功臣的用心。
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收回了相權,借藍玉案打擊了將權。“胡藍之獄”的結果是廢除了丞相,改設六部;設五軍都督府、削弱將領兵權。自此,明朝的皇權達到空前鞏固的程度。
上一篇:皇帝女兒也“愁嫁”——唐朝公主難嫁之謎
下一篇:緹騎四出血四濺——廠衛特務機構帶血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