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孫中山對儒學政治精神的繼承
晚明三大儒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他們的儒學政治方向是由儒家心性之學而轉向開物成務、利濟天下的外王儒學。但這一方向由于滿清入主中原而中絕了。整個清代,考據成一代學風。偉大的近現代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他所領導的三民主義革命,并不是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的矛頭對向儒學,而是承繼了由孔子開其先、王夫之承其后的儒學精神方向,明“夏夷之辨”,弘“民為邦本”,揚“知難行易”,倡“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從許多方面繼承了儒學的政治精神。孫中山先生是儒學未竟事業的真正繼承者。
孫中山先生對儒學政治精神的繼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認為儒學的政治哲學是很好的,比歐美的完全,那就是“格物、致知、誠竟、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從這種認識出發,孫中山認為欲平治天下,必先治其國,因而他認為中國人是最講和平的,也就是最講“世界主義”,但講世界主義先要講民族主義。因此,要用民族精神標國,一是要利用中國固有的家族、宗族觀念和組織;二是要講中國固有的道德。這種思想與孔子創建儒學的精神起點是完全一致的。孫中山認為,孔孟是主張民權的,“天下為公”和“民為貴”就是最好的說明,但那個時代做不到。中國最好的政治是“堯舜禹湯文武”,這些君王對人民負責,為人民謀福利不搞“家天下”。孫中山繼承孟子“得其民心者得天下”的邏輯思考,認為革命首要的是喚起民心,使民眾覺悟。他從革命前期失敗的教訓中總結出“知難行易”,因此要求黨員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宣傳工夫上,用“主義征服”天下。因此,他強調黨員的自身修養和自身建設。這些都是與儒學政治精神完全一致的。
孫中山像
上一篇:儒學與佛教·士大夫與佛教
下一篇:儒學與西方文化·新儒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