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桂東南之旅·真武閣·天南有杰構
容縣城東人民公園內,有一座被歷代譽為“天南杰構”的古建筑,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經(jīng)略臺真武閣。它的“懸空柱”,堪稱一絕。
經(jīng)略臺創(chuàng)建于唐代,據(jù)史料記載,唐乾元、大歷年間,著名詩人元結任容管經(jīng)略使,他為了操練士兵,朝儀百官和觀賞風景,在760年前后“于城之東,建經(jīng)略臺”。臺上原有建筑,今已難考。后因“容俗民居,緝籬編茅,往往不戒于火”,“謂南山聳峙,實為火宿”,故于明洪武十年(1377)“建玄武宮于其上”,以“祀北帝”而“鎮(zhèn)離火”。至萬歷元年(1573),“復憾前修之未備,思以舊貫而擴充之”,又“大興工役”,“擴基尋丈,筑土堅喬”,并“創(chuàng)造樓閣三層,隆棟蜚梁,斗窗云檻”,這就是“真武閣”(民間信仰中“真武”即“玄武”)。今獨有真武閣保存完好。
真武閣分三層,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呈塔形。全閣皆用質堅如石的鐵黎木建成,金脊綠瓦,飛檐凌空,古色古香,雄偉壯觀。步入閣下,二十個白石圓墩上挺立著二十根不同直徑的大木柱,支撐著幾百噸重的閣亭,周圍無墻,內外貫通,使底層顯得寬闊坦蕩,明凈清爽,又使龐大的建筑顯得輕盈別致。登上二樓,有四根圓柱上面在三樓頂上支撐屋頂,下面卻懸空不落,垂直而吊,使人驚奇萬分。仔細一看,原來懸柱被伸出去的斗拱從中間挑起。斗拱以落地的柱子為支點,前托一層飛檐脊瓦,后挑四條懸柱所承受的樓頂重量。斗拱前托和后挑的重量及力臂必須經(jīng)過精密的計算,才能利用杠桿原理達到平衡。每一根落地支撐的柱子的垂直度也必須十分精確,才能使樓閣不傾不倒。懸空的柱子如同平衡錘,使樓臺結構具有某種程度的彈性,動靜皆能平衡。二樓為半封閉廳堂,有圖案花窗。三樓檐柱斗拱,托住閣頂。樓四角飛檐之下,是四排下垂的象牙般的木笏,端小而微翹。整個樓閣全為木質結構,不用一磚一石;榫眼連接,互相支撐倚靠,不用一顆鐵釘。
真武閣建成至今,已經(jīng)四百余年,其間經(jīng)受了狂風和地震的考驗。據(jù)《縣志》載,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武廟前旗桿三丈,大風拔起,……所過垣墻皆塌,同時經(jīng)略臺東偏一柱為雷震擊,狀如斧斫”;咸豐七年(1857)“地震,屋宇皆搖”;光緒二十年(1894)“大風雨雹,拔樹壞民舍”。但真武閣卻安然無恙,顯示了高度的穩(wěn)定性。
真武閣博得歷代贊譽。1962年,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教授專程前來考察,并在《建筑學報》上著文指出,真武閣在建筑學上的“杰作”之處在于:“利用斗拱結構,將很長的拱身穿插過檐柱,尾端插入金柱。由于外面挑出較長,里面較短,以檐柱為支點,把長拱當作杠桿使用:杠桿較長的一端挑起較輕的、但面積較大的檐部荷載;較短的一端挑起較重的、但集中在較小面積內的金柱、梁架和‘E’部分的屋頂和樓板的荷載,以取得平衡。”因為用料精巧,整座建筑從主要梁架到極為重要的斗拱細部,都像雜技演員頭頂大缸或腳踩鋼絲,驚險嚇人,巧妙至絕,使梁教授嘆為觀止,稱其為“建筑結構中的一個‘絕招’”。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鄱陽湖之旅·大小孤山·大孤小孤江中央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三峰塔·天妃宮與鄭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