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萬件汗衫壓庫的教訓
1988年刮起了一陣莫名其妙的搶購風,汗衫背心和牙膏、肥皂、火柴等日用工業品被整打整箱地買走。為了保障市場供給,浙江省的政府部門提出把汗衫背心列入計劃,由國家配給平價棉,框定產量,商業部門按計劃收購。計劃實施后,汗衫背心源源不斷上市,穩定了市場,安定了人心。
然而近兩年,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T恤替代了汗衫背心。浙江省1989年銷售汗衫背心1920萬件,去年為1163萬件,今年1至5月僅745萬件。但是,計劃仍在照舊運行。結果,目前杭州產汗衫背心有500萬件壓庫。
當某種計劃的前提條件不復存在,卻又未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計劃便失去了其科學性和現實性。而工廠長期以來依賴計劃,造成對市場變化鈍悟,調整結構意識淺薄亦是顯而易見,這恐怕也是與汗衫背心命運相似的熱水瓶、膠鞋、棉毛衫褲之類產品的病癥所在。
500萬件壓庫汗衫的教訓告誡人們:營利只是資源配置的一種手段,滿足市場和顧客的需求是企業生產的目標。手段為目標服務,需求發生變化,生產計劃也應隨之改變。那種把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這種看法,是很難把企業搞活的。
上一篇:2500人無端而死
下一篇:50年代普教學蘇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