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縣)人。善騎射。初為騎御馬直(宮廷衛兵)。
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國勢強大,屢犯宋邊境。宋軍屢敗,宮廷衛士亦被派前往;青往延州(今陜西延安市),任指使。
宋軍屢敗,士卒多畏懼不敢前。青常為先鋒,臨敵披發,帶銅面具,出入敵陣,所向披靡,敵莫敢當。戰于安遠(當在今甘肅境),負重傷,聞敵至,即挺身馳往。由是,眾皆奮勇爭先。青在延州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戰,中流矢八次。
經略判官尹洙曾與青談論兵事,善之,薦之于經略使韓琦、范仲淹,曰:“此良將才也。”二人見而奇之,待之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一書授之,曰:“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自是,青刻苦讀書,盡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因而益有名。相繼任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
青出身行伍,十余年而貴,是時面涅猶存(所謂面涅,就是在士兵臉上刺字涂墨,以防止逃跑;士兵在宋代被視為身分低微者)。仁宗令青傅藥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爾,臣愿留以勸軍中,不敢奉詔。”以彰化節度使知延州,遷樞密副使。
初廣源州(今越南涼山省)人儂智高貢方物,求內附,朝廷拒之。皇四年(公元1052年)四月,遂反,率眾五千,沿郁江東下,攻破橫山寨(今廣西邕寧縣東之橫山),占據邕州(今南寧市),建大南國。繼又占領橫(今橫縣)、潯(今桂平縣)等九州,圍廣州,嶺外騷動。仁宗先后命直史館楊畋等前往討伐,久而無功,深以為憂,問宰相龐籍:“誰可將者?”籍薦狄青。青亦上表請行。九月,青入對,自言:“臣起行伍,非戰伐無以報國,愿得蕃落騎數百,益以禁兵,羈賊首致闕下。”仁宗壯其言,遂授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不配副手,授以全權,令安撫使孫沔、余靖受其指揮。
先是,廣東鈐轄蔣偕和都監張忠皆因輕敵敗死,士氣大沮。及青至賓州(今賓陽縣),戒諸將曰:“無得妄與賊斗,聽吾所為。”廣西鈐轄陳曙恐青獨得其功,以兵八千向智高發起進攻,大敗。青曰:“令之不齊,兵所以敗。”集諸將于堂上,召曙等三十余人,數其敗罪,驅出軍門斬之。孫沔、余靖相顧愕然。靖(曾迫曙出戰)即離席拜曰:“曙失律,亦靖節制之罪。”青曰:“舍人文臣,軍旅非所任也。”諸將皆股栗。
青既誅陳曙,令調十日糧,眾莫知其意。次年正月十五日,青自將前陣,孫沔將次陣,余靖將后陣,夜至昆侖關(在今邕寧縣東北昆侖山上)。時值元宵節,青令張燈結彩,首宴將佐,飲宴徹夜;次夜宴從官,二鼓,青忽稱有“病”,入內,使沔主持宴飲。至曉,眾未敢退,忽有馳報者云:三鼓已奪昆侖關。
初敵探知青宴樂,不為備。是夜,大風雨。青既度關,喜曰:“賊不知守此,無能為矣。彼謂夜半風雨,吾不敢來也。”即至歸仁鋪(在今南寧市東北)為陣。十七日,智高方知宋軍已度關,乃傾部列三陣以拒之,令士卒執大盾、標槍,穿紅衣,望之若火。青亦列陣,以右班殿直張玉為先鋒,如京副使賈逵領左路,西京左藏庫副使孫節領右路。布陣畢,青令曰:“不待令而舉者斬!”及戰,孫節戰死,敵軍氣益甚,沔等懼而失色。青起,自執白旗,指揮藏于陣后之蕃落騎兵,張左右翼出敵后交相擊之,左者右,右者左,既而左者復左,右等復右,敵不知宋軍之所為,大敗走,奔邕州。青追奔五十里,捕斬二千二百人。智高夜燒邕州城,由合江(即右江)逃往大理(屬今云南省)。
青入邕州城,獲金帛巨萬,雜畜數千。時敵尸中有衣金龍衣者,眾皆以為智高已死,欲上奏。青止之曰:“安知非詐邪!寧失智高,不敢誣朝廷以貪功也。”
初戰,孫節戰死,賈逵私念:“茍待令,必為賊所薄。且兵法,先據高者勝。”乃引軍,搶占山頭,既登,敵兵亦至,逵揮軍向下沖擊,將敵攔腰截斷。及戰斗結束,逵至帳下請罪,青曰:“違令而勝,權也,何罪之有!”
二月,為護國節度使、樞密副使。五月,仁宗不顧群臣反對,以青為樞密使。青在樞密四年,執掌朝政,被視為低賤之士卒深感自豪。青每出,士卒常指青臉上刺字以矜夸;京城市民常圍觀,至道路不通。朝臣忌之。嘉元年(公元1056年)八月,京師大水,青避水相國寺,行止殿上。執政聞之益懼,出判陳州。
次年三月,死。時年五十。謚曰武襄。
青謹密寡言,深沉有智略,計事必深思熟慮而后發。行軍,必先正部伍,明賞罰,與士卒同甘苦,眾皆樂為之用命,無一人敢后者,故每戰必勝。尤喜推功與將佐。始與孫沔破敵,謀皆出于青。及亂平,悉以事委沔。沔始服其勇,至是又服其為人,自以為不及也。
上一篇:《沈慶之》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王全斌》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