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藝術·儒學與中國戲劇·盡善盡美的戲劇人格
中國傳統戲劇中的人格精神是中華民族性格的提煉,能夠集中地體現整個民族所崇尚的品格內含。受儒家道德倫理觀念的影響,這些品格又主要產生于儒學所確立的為人標準。比如,仁、義、禮、智、信,集合于一人之身,就是完美的人格。體現在戲劇人物身上,則更加形象化、具體化,諸如忠恕之德、忠勇精神、成人之美、舍己為公等等,都是戲劇常詠常新的人性美德。
早在戲劇的雛形時期,表現人物的人格精神就已經被人們所重視。在唐代具有戲劇情節的歌舞戲《蘭陵王》中,就已經開始注重戲劇主人公性格、品質的塑造。英俊的蘭陵王作戰時總是戴一個猙獰的面具,以威懾敵人,他勇猛無比,戰功赫赫,深受人們愛戴。作為藝術人物,他的魅力主要就在于其完美的戲劇人格。
到戲劇的成熟期人格精神更為完善。元雜劇《單刀會》中的英雄關羽大義大勇、足智多謀。關漢卿筆下的關羽始終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信念,面對強敵,一往無前;身處險境,卻能克敵制勝。充滿激情的大量虛構和藝術再創造,使得忠勇的關羽和關羽的忠勇,更加契合廣大民眾心中英雄及英雄品格的標準。而這樣的一個關羽既是歷史的,又是理想的,更是通過歷史與理想的結合而產生的能夠詮釋理念和規范的楷模。
《趙氏孤兒》這出世界性的悲劇,魅力不僅在于其歷史題材的慷慨激越,更在于戲劇再創造的動人心魄。這種動人心魄包含著戲劇沖突的多重構成、善惡較量的曲折演進、道德精神的步步升華。程嬰、公孫杵臼、韓厥這些為忠為義而犧牲自我的人,都在顯示著一種完美人格的標準。
元雜劇水滸戲《李逵負荊》取李逵誤解宋江、魯智深的一段故事,突現梁山好漢的品格。李逵路經梁山下杏花莊一酒店,聽說店主女兒被兩個冒充宋江、魯智深的強賊掠走,氣憤至極,趕回山寨大鬧忠義堂,要求宋、魯二人去酒店認罪。當誤會解除后,李逵因事先立了軍令狀,必須履行諾言。正欲拔劍自刎時,捉拿強賊的機會使得他立功恕罪,最終得到了寬恕。李逵的品格中包含著急公好義、疾惡如仇、聞過則喜、知錯就改等可貴方面,也是一種理想的標準人格。
與前幾出的內容構成不同,《救風塵》中有著永久生命力的是女主人公趙盼兒身上表現的仗義和智慧。仗義支撐的是戲劇內容,而智慧則支撐了戲劇的形式成分。真假連環的情節、公認的喜劇美感等這些形式因素,都與作者賦予人物的智慧有著必然的聯系。
《董解元西廂記》(明適適子刻本)
傳奇作品利用其篇幅較長的特點,就更能夠全面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境界。李玉《清忠譜》中的周順昌也是一個“清忠風世”的大忠臣,其年代、背景、經歷都變了,而傳統觀念中的忠臣人格內含并不變。在善惡忠奸的較量中,忠臣品格是不能變質的。周順昌清廉正直、堅貞不屈,為反抗太監專權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桃花扇》女主人公李香君人格中的正義和氣節,集中了漢民族生存信念中的精髓。愛情情節的戲劇結構作為載體,反映世事變遷中的人性美丑。愛情線索發展到盡頭,便是李香君精神世界的全面徹底的展示,也是人物品格最顯光芒之處。
于國家與民族的憂患之中體現崇高人格之外,更多的人物品格是在日常生活行為中顯現的。元末明初南戲的代表作品“荊、劉、拜、殺”中的《荊釵記》是一個關于仁、義、信品格兼備的故事。清貧書生王十朋以一支荊釵為聘禮,娶錢玉蓮為妻,婚后倆人感情篤深。王赴京科考高中狀元后,因拒絕萬俟宰相招婿要求而被派往邊遠地區為官,與家人音信也被截斷。錢玉蓮迫于土豪逼婚、后母逼嫁的壓力,投江自盡,幸得善救。王十朋聞妻子投江而死之訊,臨江設祭,發誓終生不再娶。他為官清正,頗受百姓擁戴;擢升后,不忘接老母以盡孝心。最后,荊釵重現,夫妻終得團圓。王十朋自始至終是一個品行規范的人,可以說是當時社會做人的典范,他的人格力量隱含于情節的起伏當中,在其生活經歷中被烘托出來。
弋陽腔劇目《珍珠記》同樣是將品格融進一對夫妻悲歡離合的故事中。軟弱而幸運的書生高文舉得到富翁王百萬的幫助,不僅還清了官銀,還與王女金真結為夫婦。高文舉上京趕考,王金真將一顆珍珠一剖為二,作為各執一半的信物。高考重狀元后無力反抗宰相溫閣的逼迫,被招為婿。他寫給家中的信被溫小姐改成了休書。王金真上京尋夫,卻被溫氏拷打,并削去頭發,罰入后院為奴。在溫家老仆的幫助下,王將半粒珍珠放入她做的點心中。高見信物,與妻子在書館秘密重逢,但他不敢公開反抗,只能讓王逃走,向包公求助。包拯審清事因,奏明皇帝。皇帝下旨降溫閣官,并允許王金真處罰溫氏。王饒恕了溫氏,高、王、溫又重新生活在了一起。高的忠誠由于總是被軟弱所羈絆,因而較之王的堅韌,則顯得底氣不足,后者的人格力量更易被接受。情節里雖有包公斷案,但在此劇中已成為宣揚王法秩序的確切圖解,倒也符合綱常教化的戲劇目的。
愛情主題的戲劇在中國古代戲劇史上占有著極為重要而顯著的位置,各作品情節、人物、背景不同,但有著一個共同的潛臺詞:成人之美。
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的學說被后人繼承、發揮、擴展,與其說成為一種思想,勿寧說是一項為善的行為準則。它植根于儒家的人本主義,體現了以人為核心的社會觀念。
王實甫《西廂記》中的紅娘無疑是成人之美思想最典型的代表和最充分的實踐者。她的行為中包含了忠誠、盡責和急他人所急等內容,她的人格與作用甚至成為了中國文化中的一個符號。以至于后世的許多婚姻愛情戲都有一個類似紅娘的婢女來穿針引線,作用常常是舉足輕重的。
當然,成人之美的表現方式不可能都是紅娘式的,更多的情形是作者通過戲劇故事所傳達的觀念和美好愿望。因此,這類戲中貫穿的人文精髓是一致的,愿天下有情的人終成眷屬—這一飽含人性的千古祝愿,就是它們的主旋律。
上一篇: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孫中山對儒學政治精神的繼承·堯舜禹湯文武“無怍于民”
下一篇:宗教與祭祀·儒學宗教祭祀的深遠影響·鞏固封建君主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