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哲學·儒學與中國哲學的宇宙觀·宇宙生成論
由于春秋戰國時期是激烈爭奪的時代,當時社會的中心課題是結束分裂走向統一,因此儒家哲人都很少談論宇宙生成問題,無論是儒家創始人孔子還是儒學大師孟子、荀子,都集中注意力討論如何治人的問題,或者說研究人的倫理道德問題。先秦時期儒家典籍論及宇宙生成問題的主要是《易傳》,這是因為《易傳》在解釋卦象的產生以及天地之道時不能回避宇宙如何生成的問題。《易傳》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太極是指天地未分時的渾沌整體,兩儀是指天地,四象是指春夏秋冬四時景象,八卦是指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人們認為這八卦分別代表了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序卦》談到了宇宙萬物及人類社會的產生:“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先有天地萬物,然后才有人類、家庭和社會。由于《易傳》非一人一時之作,因而其中關于宇宙生成的說法并非完全一致。漢儒董仲舒吸收陰陽五行學說,創造了一個互為感應的天人宇宙圖式。他將人格神的天分為十端:天、地、陰、陽、火、金、木、水、土、人。天貴陽而不貴陰,體現上天恩德的陽氣推動五行“比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體現上天刑罰的陰氣推動五行“間相勝”,即金勝木,水勝火,木勝土,火勝金,土勝水。五行相生相勝循環不止,由此而生成宇宙萬物。天神不僅創造自然萬物,而且創造人類社會,人的形體和社會的倫理秩序都是上天創造出來的。這個宇宙論無疑是為大一統的漢帝國服務的。從西漢后期到東漢時代,出現大批解經的緯書,其中《易緯·乾鑿度》將天地起源劃分為四階段:“夫有形生于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有而未離,故曰渾淪。”后來晉人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對此解釋說:“天地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之初,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為象,惟虛惟無,蓋道之根。”將宇宙起源劃分為四個階段,這較之《易傳》的說法確實是更加細致了。宋儒邵雍根據《易傳》的宇宙生成說,糅合道教學說,創造了一個象數化宇宙模式。他在《皇極經世·觀物外篇》中說:“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上交于陰,陰下交于陽,四象生矣。陰交于陰,陰交于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于柔,柔交于剛,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后萬物焉。”這是說萬物源出于太極,初分為動靜,由陰陽上下相交而形成陰陽剛柔四象,再由陰陽相交而生出上天的日月星辰四象,由剛柔相交而生出大地的水火土石四象,由此而形成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太柔、太剛、少柔、少剛八卦,八卦互相配合而生出萬物。邵雍還從數的方面講宇宙的生成,他在《皇極經世·觀物外篇》中說:“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愈大則愈少,愈細則愈繁。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邵雍認為數先于象,象先于物,數的根本則是太極和神。他將這一套宇宙象數學稱之為“先天學”,意謂象數學原理先驗地存在。宋儒宇宙論以周敦頤《太極圖說》最為著名,該文僅二百多字,但卻被后人稱為“宋理學之宗祖”。其文云:“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主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這一段話將宇宙萬物的生成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無極而為太極,無極是指無形無象的最高實體,太極是指最大的統一體;第二階段是從太極到陰陽,太極動而生陽,動到極點就靜下來,由此而生出陰,一動一靜,互相交替,分化出陰陽二氣;第三階段是陰陽生五行,由陰陽交互作用而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按順序發生作用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第四階段是五行化生萬物。周敦頤在太極之前又設置了一個“無極”,這是吸收了老子關于“復歸于無極”之說。周氏的太極圖說對宋明理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明儒呂坤提出氣形說:“天地萬物,只是一氣聚散,更無別個。形者,氣所附以為凝結;氣者,形所托以為運動。無氣則形不存,無形則氣不住。”(《呻吟語》卷四之一,《天地》)呂坤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氣構成,并沒有無極或太極。清儒戴震則認為世界是氣的不斷變化的過程。從《易傳》到戴震,儒家哲人的宇宙生成論大體上分為三派:一是以《易傳》代表的太極說,這一派的陣營最為壯觀;二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神創說;三是以呂坤、戴震為代表的氣化說。
上一篇: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儒學政治的基本理念·學焉而后臣之
下一篇:儒學與中國美學·宋明道學與美學·宋明道學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