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
韓愈 (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河內河陽縣 (今河南孟州市) 人。因韓氏是昌黎(今河北昌黎) 的望族,世稱韓昌黎。韓愈三歲而孤,由長兄韓會夫婦撫養他。家庭的不幸使之孤苦好學,自7歲起,每天背誦數百乃至數千字的文章,19歲時已是滿腹經綸了。
貞元二年 (公元786年),韓愈到長安 “應舉覓官”,由于自恃才學,不求人薦舉,結果數年之間,連試三次,統遭敗績。直到貞元八年第四次應試,主考官是正直賢明的陸贄,其助手之一是古文運動的先驅人物梁肅,韓愈方得進士及第。貞元十九年,官拜監察御史。因關中旱饑,任職不久他便給朝廷寫了 《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 以反映災情,指斥朝政,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縣) 令。
宣宗元和十二年 (公元817年),他作為行軍司馬 (軍中參謀)隨從裴度平定淮西藩鎮吳元濟之亂,因功遷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唐憲宗將鳳翔縣法門寺內的“佛骨” (據說是釋加牟尼的一節指骨)迎進皇宮而加以供奉,傳說能使“人安歲豐”。為此韓愈寫了 《論佛骨表》給以有力諫阻,致憲宗震怒,欲處他以死刑,因裴度等人力諫,方免死罪,而貶為潮州 (今廣東潮安縣) 刺史。
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召回京,任國子博士、兵部侍郎等職。后因單人匹馬到鎮州(今河北正定)宣撫領兵作亂的王廷湊有功,升為吏部侍郎,因稱韓吏部。長慶四年 (公元824年)卒,享年57歲,謚曰“文”。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韓愈最大的功績是倡導古文運動。要了解古文運動,須先了解儒學復興運動。由于少林寺和尚對唐太宗李世民有救命之恩,唐統治者對佛教的發展不僅不加限制,且在一定程度上給以支持,致使佛教盛行,寺院廟宇占地日多,僧侶生活頗為優裕。中唐時期的情況則相當突出。據當時的都官員外郎彭偃上奏德宗說:一個和尚的衣食一年需三萬錢,五個農民的勞動還供應不上。面對這種情況,一些有改革思想的知識分子和某些新進的中小官員頗為憂慮。他們認為: 要想鞏固唐朝地主階級政權、維護國家統一、增強國防力量,就必須奪回被僧侶地主階級侵占的人力、財富而歸于國家。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先恢復儒家的正統地位而排斥異端(佛老思想)。韓愈正是這方面的代表,當時很多關心時事的知識分子和中小官員都希望他出來振興儒家學說。尤其是張籍,曾為此與韓愈進行激烈論辯,并兩次寫信勸韓愈從事著作,宣揚儒家的仁義道德。
然而,要復興儒學、宣傳儒家思想,當時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六朝以來盛行文壇數百年的駢體文。這是一種華而不實的文體,它講究排偶、辭藻、音律和典故。其好處是音韻鏗鏘,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這種文體既不容易寫作,也不容易理解。對于表情達意來說,完全是一種桎梏。因此,出于宣揚儒家思想之目的的韓愈自然對這種文體持堅決反對態度而加以摒棄,從而號召人們學習先秦兩漢時期那種散行單句、不拘格式的散體文。由于他提倡學習的是古代文體,所以這一運動叫做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恢復儒家的正統地位,古文運動的實質則是以復古為形式、以革新為內容而進行的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的改革運動。就時間而言,大約從貞元十二年到貞元十九年,即韓愈29歲至36歲之間。其時他寫了許多重要文章,宜傳并號召人們參加儒學復興運動的有 “五原”,即 《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原鬼》五篇論文。并且在《答李翊書》、《答李秀才書》、《與馮宿論文書》、《答劉正夫書》、《答尉遲生書》、《送權秀才序》、《送孟東野序》等文章中,明確地提出了古文寫作的具體要求,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韓愈的古文理論大體有以下幾點: (一) “文以載道”,反對形式主義。“文以載道”是古文運動的理論基石。其意是說: 文章要有載體,載體就是“道”儒家的思想理論。與此相應,對那些只講究文采而不注重載體、內容空虛的文章是應當堅決摒棄的。(二) 要加強作家的品德修養。韓愈認為: 品德修養是文章的根基。要想寫好文章,必須樹立高尚的品德,即先立行而后立言。習文者應當“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答李翊書》) (三)語言方面有兩點要求:一是主張“惟陳言之務去”、“師其意不師其辭”,即強調革新與創造,反對因襲與剽竊。二是“文從字順各識職”,即要求文字通俗流暢,具備語言規律的自然性和正確性。
韓愈在創作實踐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昌黎先生文集》40卷中,無論政論、雜記、書啟、贈序,還是祭文、墓志銘,都廣泛地使用了散體文來寫作。諸如《師說》、《馬說》、《原道》、《原毀》、《送窮文》、《毛穎傳》、《張中丞傳后序》、《柳子厚墓志銘》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散體名篇。其文章雄奇奔放,議論精警,如“長江秋清,千里一道,沖飆激浪,瀚流不滯”。散文之外,詩歌亦能獨樹一幟。他流傳下來的詩有300多首,體現了他“不平則鳴”的創作主張,即通過個人政治上的失意牢騷來批判現實,具有奇崛險怪、以文為詩的特點。譬如《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曹》、《左遷藍關示侄孫湘》、《調張籍》、《聽穎師彈琴》《山石》等都流傳甚廣。受其詩影響,形成了以他為首的著名的韓孟詩派。
孟州市韓文公墓祠
另外,韓愈還大力培養青年作家,傳授創作經驗,諄諄教導他們寫作的門徑,誠懇地把自己付出大量勞動、歷盡甘苦而得來的創作經驗傳授給他們。加上柳宗元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從而使古文運動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最終打垮了駢文的統治,形成了唐宋散文的新傳統。
蘇東坡對韓愈古文方面的功績曾給予很高評價。他在所撰《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說: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不從公,復歸于正,差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上一篇:文經武緯的張說
下一篇:方志理論學家蔣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