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粲》人物故事小傳
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漢末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少以才稱。先依劉表,未得重用,后為曹操幕府。魏立,拜侍中。善詩,為“建安七子”之一。又與曹植并稱“曹王”。所作,語言剛健,詞氣慷慨,多反映漢末動亂和民生痛苦。有后人輯本《王侍中集》。
[正 史]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曾祖父龔,祖父暢,皆為漢三公。父謙,為大將軍何進長史。進以謙名公之胄①,欲與為婚,見其二子,使擇焉。謙弗許。以疾免,卒于家。
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②,不甚重也。表卒。粲勸表子琮,令歸太祖。太祖辟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太祖置酒漢濱,粲舉觴賀曰:“方今袁紹起河北,杖大眾③,志兼天下,然好賢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④。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橫行天下。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風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畢力,此三王之舉也。”后遷軍謀祭酒。魏國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識,問無不對。時舊儀廢馳,興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暗誦乎?”曰:“能。”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觀人圍棋局壞,粲為復之。棋者不信,以帊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較,不誤一道。其強記默識如此。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構⑤。然正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吳。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時年四十一。粲二子,為魏諷所引,誅。后絕。
始文帝為五官將,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學。粲與北海徐干字偉長、廣陵陳琳字孔璋、陳留阮瑀字元瑜、汝南應玚字得璉、東平劉楨字公干并見友善。
《三國志·王粲傳》卷二一
〔注 釋〕
①胄:貴族的后裔。②通侻:同“通脫”,放達,不拘小節。③杖大眾:倚仗著人多勢眾。杖,通“仗”,倚仗。④自以為西伯可規:自認為可以做西伯(周文王)那樣的人物。規,規模,典范。⑤宿構:預先就構思好了。
〔相關史料〕
鐘嶸曰:魏侍中王粲,其源出于李陵。發愀愴之詞①,文秀而質贏,在曹(植)劉(楨)間別構一體,方陳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鐘嶸《詩品》上
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世說新語·傷逝》
〔注 釋〕
①愀愴之詞:指蒼涼悲憤的語言。
上一篇:《王章妻》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章妻》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王績》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績》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