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佛教·百川歸海·三教合一的表現形式
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之主流的儒學是在與佛道等文化形態的沖突中不斷與之交融,在交融中不斷得到進一步發展的。綜觀儒學發展史,儒學在不同的時代,適應著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要求,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內容與形式,從先秦儒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儒學、宋明理學,一直到近代新學。每一次更新與發展都離不開對其他類型文化的吸收與包容。儒學正是在不斷的包容中才豐富了自己的內涵,成為蔚為大觀的文化潮流。包容成為儒學的重要品格。
包容成為儒學的品格并非偶然,這是由儒學自身的特點和中國文化的特征所決定的。儒學在先秦時就形成的政治倫理性使它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在漢代以后就成為官方的正統思想。從中國文化的方面來看,中國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就已出現了多元化的端倪,到佛教傳人時,多元化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為了在多元文化中保有統領的地位,儒學以博大的胸懷容納、改造各種文化成分,不斷地充實、發展自己。正是具有這種包容的品格,儒學才使自己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不僅構成了源遠流長、綿延不斷的發展歷史,而且其內涵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豐富。儒學的包容是一種封閉中有開放、排斥中有吸收的辯證過程。如果僅僅是為了保有自己的獨立性以確立正統的地位,就對其他文化一味地拒斥,以求在封閉自守中維系自己已有的地位,那么,這種封閉自守只會造成自身的僵化,最終會使文化失去活力。如果對其他一切文化毫無選擇地加以吸收,一味地只強調開放,而不堅持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獨立性,那么,最終也可能被其他文化同化而喪失自己的個性與民族性。儒學的包容之所以能既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又使自己充滿發展的活力,就在于它的包容是辯證的包容:凡是不符己意的嚴加排斥,例如對佛教的剃發出家、不守世俗禮儀等等;對己所缺乏的則努力吸收,例如對佛教的心性論、修行方法、哲學思辨等。這種以已意進退佛道的做法,賦予了儒學生生不息的活力和不斷更新發展的契機。
上一篇:儒學與佛教·百川歸海·三教合一的外在條件
下一篇:宋明理學·定名緣起·兩宋的所謂“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