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劉詢
一、坎坷的經歷
漢宣帝姓劉名詢,小名病已。他是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孫子,出生在皇宮,但在登基作皇帝之前,曾經有一段命運多蹇的坎坷經歷。
漢宣帝出生于征和二年(前91)。他的父親是漢武帝的孫子,因其母親家姓史,故史稱“史皇孫”。漢宣帝的母親是王夫人。漢宣帝劉病已生下才幾個月,西漢朝廷發生了 “巫蠱事變”。在這次事變中,他的祖父戾太子劉據和他的父親史皇孫、母親王夫人都被害身亡。襁褓中的劉病已受其祖父“反叛”之罪的牽連,被關進了監獄。一夜之間,尊貴無比的皇曾孫變成了孤立無援的階下囚,命運對于他來說,是多么的殘酷無情! 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年幼的劉病已受到了兩個人的關心和保護,使他渡過了5年的鐵窗生涯,頑強地活了下來,并在民間長大成人。首先給他提供保護的是邴吉。邴吉當時官任廷尉監,是掌管中央司法事務的九卿廷尉的重要助手,具體負責審理關押在長安監獄中有關 “巫蠱”事件的犯人。邴吉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見幾個月的嬰兒也受到 “巫蠱”事件的牽連,心中不平,就找到幾個可靠的女犯人,讓她們負責照看劉病已。為了使一個多年照看劉病已的女犯刑滿之后留下繼續看護劉病已,他甚至花自己的錢雇傭這個女犯。正是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年幼體弱的劉病已在監獄這種惡劣的環境里生活了下來。在劉病已四歲那年,一次意外的災禍險些致他于死命。事情是這樣的。后元二年(前87),漢武帝得了重病,不久于人世的恐懼和想保持權力富貴的渴望,使他變得多疑和暴戾。這時,一些方士對漢武帝說:“陛下所以得病,恐怕與邪氣的沖犯有關。據我們觀察,長安監獄的上空有 ‘天子氣’,這是陛下致病的原因,只有把長安監獄中所有的犯人統統殺掉,消除邪氣的根源,陛下的病才能好。”急于保命的漢武帝馬上下令: 殺掉長安監獄中所有的犯人。當執行這一命令的官員深夜來到關押劉病已的監獄宣布這一命令時,遭到了關心劉病已命運的邴吉的拒絕,他說: “皇曾孫在這里,我要對他的安全負責。至于其它犯人,都不是死罪,不能濫殺無辜!”由于邴吉剛直不阿的保護,幼小的劉病已又一次死里逃生。事后,漢武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悔悟,下詔表彰了邴吉的行為。劉病已五歲那年,經大赦出獄,由邴吉護送到了他的祖母家。難能可貴的是對這一段歷史,邴吉本人一直秘而未宣,宣帝即位很長時間以后,才從別人口中了解到真情,可見邴吉確實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劉病已出獄后不久,朝廷又下令將他列入宗室,由朝廷發放其生活費用,此后得到了張賀的關懷和幫助。張賀官任掖庭令,曾是戾太子的舊吏,又是直接負責照顧劉病已機構掖庭的長官,所以特別關心劉病已。從劉病已六七歲起,張賀就自己出錢給他找老師,使他很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等劉病已長到十六七歲,張賀又給他娶了妻子,這就是以后的許皇后。在坎坷磨難中成長起來的劉病已從小早慧好動,他不僅聰敏好學,而且還喜歡結交朋友,斗雞走馬,甚至有時惹事生非,打架斗毆。這些經歷,使他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對民間百姓的疾苦、吏治的得失、世間的不平有著深刻的了解。和那些生長于深宮中的膏粱皇帝不同,這對他以后成為一代名君,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命運在漢宣帝一生中發揮了奇異非凡的作用。如果不是漢昭帝早亡無子,之后又發生了霍光廢除昌邑王事件,劉病已也許只能作為一個平民百姓,在民間度過他默默無聞的一生。但在他18歲那年,對他一向殘酷的命運之神向他微笑了。這一年,西漢朝廷發生了一次大事變。在這次事變后,劉病已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使他有機會在歷史舞臺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那是在元平元年 (前74),年僅21歲的漢昭帝去世了。由于沒有兒子,使西漢王朝出現了一次政治危機: 由誰來繼承皇位,填補昭帝去世而造成的權力真空。其時,漢武帝的兒子中僅剩下廣陵王劉胥一人,許多大臣都傾向于立廣陵王劉胥為皇帝。但這一建議遭到了霍光的否決,他認為廣陵王劉胥 “內行不修”,不可立為皇帝。最后反復挑選,由霍光定策,決定征昌邑王劉賀到長安,擇時立為皇帝。昌邑王劉賀是漢武帝的孫子,其父是昌邑哀王劉髆,他到京不久,就舉行了正式的即位儀式,接受了大臣們奉上的皇帝印綬,稱皇帝行政。但他沒有想到僅做了27天皇帝就被趕下了臺。據史書講,當時以霍光為首的朝廷大臣們聯名上書皇太后,要求廢掉劉賀的皇帝稱號。他們所列舉的主要罪名是劉賀在為昭帝行服期間“行淫亂”。那是表面現象,實際上有著深刻的政治原因,那就是對權力的角逐。劉賀是以藩王身份入主西漢朝廷成為皇帝的。擁立他的以霍光為首的朝廷大臣們原以為劉賀當上皇帝后一定會感謝他們的援立之功得到依賴與重用,從而達到維護他們既得利益的目的。沒想到劉賀把昌邑國中那套原班人馬都帶到長安加以重用,冷落了有援立之功的朝廷大臣們。這對以霍光為首的原朝廷大臣的權力和利益構成了威脅。之后,以劉賀為首的集團和以霍光為首的集團之間的權力斗爭越演越烈,矛盾日益激化。最后,以霍光為首的朝廷大臣集團為維護既得利益,借助皇太后的力量,廢掉了劉賀,把劉賀的200多個舊臣全部殺掉,徹底地消滅了以劉賀為代表的外來勢力。但廢除劉賀之后,推薦誰來作皇帝?這就成為當時統治集團面臨的一個非常復雜和棘手的問題。經過了反復排比和慎重考慮,他們選中了劉病已。理由是,首先,他來自民間,政治上既沒有背景,也沒有勢力,當上皇帝后,很自然地要感激推舉他作皇帝的人,而且肯定不會觸犯西漢朝廷當權集團的既得利益。其次,他比較年輕,年僅18歲,缺乏政治統治經驗,立為皇帝之后,政治上容易控制。基于以上考慮,以霍光為首的朝廷大臣們把劉病已接進了皇宮,先封為陽武侯,繼而舉行了隆重的即位大典,奉上皇帝印綬,謁祭了祖廟。就這樣,劉病已一步登天,成為西漢王朝的第七位皇帝。這時,他正式更名叫劉詢。
二、消滅霍家勢力
漢宣帝即位之初,朝政掌握在霍光手里。西漢從武帝起實行了 “中外朝” 的行政改革,中朝就成為當時西漢中央政府的決策機構,而中朝的首領大司馬大將軍也就成為僅次于皇帝的最有權勢的官員。漢武帝臨去世前,曾下詔命當時的奉車都尉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受遺詔輔助昭帝進行統治。昭帝即位時年方8歲,身為大司馬大將軍的霍光,也就成為朝政的最高主持人,史書講當時“政事壹決于 (霍)光”。特別是幾年之后,霍光消滅了和他爭權的上官桀集團,西漢朝廷成了霍光的一統天下。昭帝雖然在18歲以后親政,但基本上還是委政于霍光,霍光權勢極大。霍光為鞏固加強他在漢廷中的地位,積極發展個人勢力。在昭帝統治后期,霍光的兒子霍禹、侄孫霍云作了統率宮衛郎官的中郎將,霍云的弟弟霍山也官任奉車都尉侍中,統率禁衛部隊胡越騎兵。霍光又任命他的兩個女婿分別擔任東宮和西宮的衛尉,掌管整個皇宮的警衛。他的堂兄弟、親戚也都擔任了朝廷的重要職位,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遍布西漢朝廷的龐大的勢力網。霍光就是憑借這張巨大的勢力網,敢于廢除已經當了27天皇帝的劉賀,又自作主張擁立了劉病已為漢皇帝,霍光已經成為當時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他的權勢和聲望,在廢除了劉賀的帝位,擁立漢宣帝之后,達到了無以復加、登峰造極的地步。
漢宣帝就是在這個時候登基做了皇帝。早在民間時,漢宣帝對霍光的權勢和威風就有風聞。尤其在他一夜之間由一個平民變成了至高無上的皇帝之后,更領教了霍光的權威。他一即位,就明顯地感覺到了朝廷內部來自霍光集團咄咄逼人的政治壓力,所以在他登基之日謁見“高廟”時,霍光陪同他乘車前往,他覺得渾身上下都不自在,好象有芒刺在背。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的漢宣帝心里明白,自己初即位,身單勢薄,僅憑著一個皇帝的稱號是不能和羽翼豐滿的霍光相抗衡的,他需要的是忍耐,是時間,只有保持最大的克制,逐漸發展自己的勢力,尋求有利時機,才能奪回屬于自己的最高統治權。所以在即位伊始,當霍光故作姿態表示要還政于他時,漢宣帝非常 “誠懇”地回絕了,他明確表示非常信任霍光,欣賞霍光的才能,請霍光繼續主持朝政,并當眾宣布,事無大小,先報請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事后他還專門下詔褒獎霍光的援立之功,益封七千戶。每次上朝,漢宣帝都給予霍光以極高的禮遇。漢宣帝的這一系列行為目的在于消除霍光對他的猜忌和提防,緩和朝廷內部潛伏的政治危機,為他的統治創造一個良好的政治氣氛。18歲的漢宣帝在他即位之初,就表現出靈活的處世策略和機智的斗爭手段。
漢宣帝即位后的第六年,也就是地節二年(前68),霍光去世了。漢宣帝親自參加了葬禮,按皇帝葬制的規格埋葬了霍光,并加封霍光的侄孫霍山為樂平侯,以奉車都尉的官職領尚書事。與此同時,漢宣帝認為時機已到,開始親理朝政。他重用御史大夫魏相,讓魏相以給事中的身份參與中朝的機密決策,后來又提拔魏相作了丞相。繼而任命邴吉為御史大夫,又委以他的岳父平恩侯許廣漢以重任,逐漸把權力收歸到自己的手里。漢宣帝加強君權的措施,必然引起當權的霍氏集團的抵制,所以在漢宣帝親政之后,與霍氏集團多次發生沖突。
最初沖突發生在漢宣帝的親信魏相和霍家之間。起因很簡單。有一天霍家的家奴在道上行車,恰巧與御史大夫魏相家的家奴所駕的車相遇,兩家家奴為了爭道,發生了沖突。霍家的家奴仗勢欺人,趕跑了魏相的家奴,砸爛了馬車,一直鬧到御史大夫府上,腳踢御史大夫府的大門。魏相手下的御史向這些惡奴叩頭賠罪,才把事情了結。所以當時的人說:“朝廷百官見到霍家的家奴頭子馮子都、王子方都畢恭畢敬,把他們看得比丞相還尊貴。”從此可以看出霍家當時的氣勢。氣焰囂張的霍家勢力,遲早要與漢宣帝為代表的皇權勢力發生正面沖突。
不久,霍光夫人毒殺許皇后一事案發,使得漢宣帝和霍氏集團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許皇后叫許君平,是漢宣帝在民間娶的妻子,當時由張賀作媒,年僅十四五歲的許君平嫁給了劉病已,成為漢宣帝的原配夫人。婚后兩人感情很好,一年之后就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就是以后的漢元帝劉奭。劉奭生下來不過幾個月,劉病已就登基做了皇帝,許君平被封為倢伃。漢宣帝即位不久,朝廷內部就張羅著立皇后。當時,霍光有一個小女兒,年紀與漢宣帝相般配,一些趨炎附勢的大臣在霍光夫人的指使下,鼓噪著要立霍光的小女兒為皇后,不斷對漢宣帝施加壓力。但在這件事情上,漢宣帝表現出自己的獨立人格,他借故下了一道詔令,要尋求在民間時曾使用過的一柄極普通的劍。對于這一異常的舉動,大臣們很快就明白了,這不單單是在尋求故劍,而是漢宣帝公開表示自己在婚姻上的態度,決不拋棄結發于民間的故妻。最后,按照漢宣帝的意愿,許君平被立為皇后。為此,霍光的夫人嫉恨在心,產生了要謀害許皇后的想法。許君平被立為皇后的第二年,又懷上了身孕,懷孕期間又染上重病。當時有一位負責為皇后治病的女醫叫淳于衍,這人和霍光家的關系很密切。在入宮診斷之前,霍光的夫人把淳于衍找了去,說:“霍將軍很愛他的小女兒,一直想立她為皇后,可惜現在不行了。如果你能在這件事上幫幫我的忙,我一定重重報答你。”淳于衍馬上明白了霍光夫人的旨意,但她還是故做不知地說: “請夫人明示。”霍光夫人見事至如此,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明確地對淳于衍說: “婦人生孩子,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如今許皇后馬上就要生產,你可以見機投藥,毒死皇后!”淳于衍面有難色地說:“這可是禍滅九族的彌天大罪呀!”霍光夫人為她打氣說:“如今霍將軍大權在握,到時會給你開脫責任的。”淳于衍迫于霍光夫人的脅迫,果然入宮投毒在許皇后的藥中,使許皇后死于非命。事情追查下來,淳于衍成了重要嫌疑。霍光夫人怕事情敗露,只好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霍光。霍光事前并不知道此事,聽罷大驚失色,盡管他是大權在握的朝廷重臣,但殺害皇后,無論從法律上,還是在人的觀念中,都是十惡不赦的罪行,把他嚇出一身冷汗。但事情已經做出來了,沒有退路可走了,他只好硬著頭皮,出面開脫了淳于衍。迫于霍光的威勢,當時的人都緘口不言,但大家心里都明白,這事情可能與霍家有關。許皇后死后不久,霍光又一手包辦,把他的小女兒迎進宮去,立為皇后。這樣一來,漢宣帝也懷疑許皇后的死與霍家有關了,不過懾于霍光的威勢,又缺乏證據,只好暫時隱忍不言。但從此以后,漢宣帝對霍光一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反感。只是隱而未發。之后,又發生了令漢宣帝不能容忍的事情。那是在許皇后去世的周年,為紀念許皇后,告慰于她的在天之靈,漢宣帝下令立他和許皇后在民間所生的兒子劉奭為皇太子。這一下可激怒了霍光夫人。她原來的如意算盤是,毒死許皇后,立自己的小女兒為皇后,然后與宣帝生個兒子,將來繼承皇位。現要立劉奭為太子,她的全部打算都落空了。為此,她氣得吐血,大罵道: “這個民間出生的小兒立為皇太子,將來置我的外孫以什么位置!”所以她多次攛掇著皇后下毒,想致皇太子以死地。只是因為皇太子進食之前,制度規定必須由媬姆先嘗,才使得毒死皇太子的陰謀沒有得逞。但這些事情在霍光死后,逐漸張揚出來,一時之間鬧得滿城風雨,使得漢宣帝與霍家的關系日趨緊張。
漢宣帝深知,霍光雖然死了,但霍家的勢力還很大,霍家的親屬和親信還控制著中央政府的各個機要部門,兵權也掌握在他們手中。為此,漢宣帝首先采取行動,削奪霍家把持的權力。他先解除了霍光兩女婿東宮、西宮衛尉的職務,剝奪了他們掌管的禁衛軍權。又把霍光的兩個侄女婿調離了中郎將和騎都尉的位置,讓自己的親信擔任南北軍和羽林郎的統帥。最終把兵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后,他提拔霍光的兒子霍禹為大司馬,明升暗降,剝奪了他掌握右將軍屯兵的實權。還對上書制度進行了改革,下令吏民上書,直接呈皇帝審閱,不必經過尚書,把霍山、霍云領尚書事的職務架空起來。通過這一系列步驟,霍家掌握的權力剝奪殆盡,權力逐漸集中在漢宣帝的手中。面對漢宣帝全面奪權的行動,霍家集團內部惶恐不安。他們心中有鬼,擔心毒殺許皇后和皇太子的事一旦泄露出去,必然惹來殺身之禍,就決定挺而走險,舉行叛亂,僥幸推翻漢宣帝,保住他們的既得利益。但叛亂在嚴陣以待的漢宣帝面前很快瓦解了。漢宣帝大規模地鎮壓了霍氏集團的叛亂,將參加叛亂的人都處以極刑,并廢除了霍皇后。據說,在鎮壓中,受到叛亂牽連而被滅族的就是千家之多,在西漢朝廷中經營盤踞了十幾年的霍家勢力一朝覆滅,漢宣帝最終確立了他的絕對統治。
三、勵精圖治的一代明君
在徹底消滅了霍家勢力之后,漢宣帝開始掌握政權,他“親躬萬機,勵精為治”,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一代明君。
鑒于霍光專權的教訓,漢宣帝親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強君權。自漢武帝設置“中外朝”以來,尚書逐漸成為掌管機要的中樞機構,吏民的上書和詔令的發布都須經此處經辦。所以領尚書事的霍光、霍山、霍云等人往往通過參與尚書事務,掌握了機要大權,而成為炙手可熱的權臣。漢宣帝為了把政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對尚書制度進行了改造,擴大了由宦官控制的中書的權限,下令無論是吏民上書,還是詔令的擬定發布,都由中書負責,不須經過尚書,克服了尚書可能產生的壅蔽現象,使上下交流的渠道暢通,從制度上保證了君權的獨尊。
漢宣帝所做的第二件事情是選用能吏,對吏治進行了整頓。漢宣帝曾生活在民間,所以對平民百姓的疾苦非常了解。他曾經反復對大臣們說:“要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無冤屈愁苦之事,關鍵在于吏治的好壞,一定要選拔好刺史、郡守這一級的地方官員。”漢宣帝特別重視刺史、郡守的選用,把它看成是整頓吏治的重要環節,每當朝廷要任命刺史、郡守時,他都要親自過問。在新任刺史、郡守赴任之前,他要親自接見,當面考察,要求這些新任的刺史、郡守寫出任期責任狀,以便以后對他們的政績進行有針對性的考核,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 “循名責實”。在此基礎上,對不合格的官吏給以降職處分或者免職,對治績優異的官吏及時給予表彰或給予破格提拔。由于宣帝采取了這一套措施,所以,宣帝一代出現了一大批如趙廣漢、韓延壽、尹翁歸、嚴延年、張敞那樣的能吏。和漢武帝專用 “酷吏” 的作法不同,漢宣帝在任用地方官時,不僅使用了一大批干練精明的能吏去鎮壓不法豪強,而且還任用了大量的 “循吏”去治理地方。所謂循吏,就是那些 “上順公法,下順人情”的官吏。在整個西漢,著名的循吏大都出在宣帝一代,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等,都是佼佼者。如黃霸,在任地方官期間 “力行教化而后誅罪,外寬內明而得吏民心”。而召信臣任南陽太守時,順應民意,實行富民政策,在其轄區之內,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使水澆地面積達到三萬余頃,使當地的糧食產量大大提高。他還從矯正民俗入手,下令禁止在嫁娶送終方面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現象,提倡節儉的社會風氣。由于漢宣帝大量任用 “循吏”,大大改變了過去吏治苛嚴和敗壞的現象,緩和了社會矛盾,安定了政治局勢。所以史學家班固說: “漢世良吏,于是為盛,稱中興焉。”
漢宣帝做的第三件事情是著手平理冤獄。在這個問題上,漢宣帝表現出自己的政治特色: “霸王道雜之”。也就是一方面強調法制建設,主張執法嚴明,以懲治不法的官吏和豪強; 另一方面又廢除苛法,平理冤獄,緩和社會矛盾。漢宣帝親政不久,針對刑獄的審判不合理現象的存在,親自參加了一些案件的審理,為執法公正作出表率。地節三年(前67),又下令增設了廷尉平一官,定員4人,專掌刑獄的評審和復核,從制度上保證了執法的嚴肅性。當時一些受到宣帝賞識任用的能吏如蓋寬饒、趙廣漢、韓延壽、嚴延年等都因觸犯刑律而處以死刑,而皇帝的一些親信重臣如丞相魏相、邴吉,將軍趙充國的兒子犯罪后,也毫不徇情,一律繩之以法,這些事例都說明了宣帝在執法上的嚴明。漢宣帝任用了著名的法學家于定國為廷尉,主持全國的司法事務。于定國執法嚴明公正,當時的人都稱贊說: “于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漢宣帝統治期間,還宣布廢除了“首匿連坐法”。“首匿連坐法”規定,兒子藏匿犯罪的父母,妻子藏匿犯罪的丈夫,孫子藏匿犯罪的祖父母,都要同罪連坐。地節四年 (前66),漢宣帝下詔令,認為 “首匿連坐法”違犯人之常情,又牽連無罪親屬,下令廢除。之后,他又下令赦免所有因上書觸犯他名諱的人的刑事責任。五鳳四年 (前54),又派遣丞相屬官24人到全國各地巡查,平理冤獄,檢舉濫用刑罰的官員。據統計,漢宣帝在位25年,先后頒布了10次大赦令,這對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漢宣帝還繼續執行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政策。針對流民問題,宣帝曾多次下詔把公田賦予流民和農民耕種,部分地解決了農民和土地脫離的問題。為防止農民的破產,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又采取了一系列減輕賦稅徭役的措施。如地節三年(前67),下令減天下鹽價,糾正了由來已久的鹽價偏高,人民負擔過重的弊端。五鳳三年 (前55),下令減天下口錢,并鼓勵流民占著定居,凡流民歸還鄉土者,當年免收算賦并免除徭役。甘露三年 (前51),又下令減少全國百姓算賦的1/4,每人每年30錢。在漢宣帝的大力倡導下,各級地方官員都把勸科農桑,發展生產看成是當時急務。如黃霸任潁川太守期間,鼓勵農民生產,打擊游手好閑分子。龔遂為渤海太守,下令百姓每人必須種一棵榆樹,100本薤(xie)菜,50溝蔥,1畦韭菜,每家還要飼養2口母豬,5只雞,用行政手段促進生產。漢宣帝還派農業專家蔡葵為“勸農使”,巡視全國,指導農業生產。通過這一系列有力措施,大大地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大發展。
四、中興盛世
自漢武帝 “外攘四夷,內改法度,役費并興”,社會出現了嚴重經濟危機之后,以“輪臺之詔”的發布為契機,西漢統治階級開始了統治政策的調整過程。這種政策的調整在昭帝統治時期初見成效,到宣帝統治后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史稱“昭宣中興”。漢宣帝一代可以稱得上是“中興盛世”。其主要社會成就如下:
經濟繁榮。由于統治階級重視農業生產,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連年豐收,谷物產量猛增,以至于當時內地1石谷子才賣5錢,連一向落后的邊遠地區的谷價每石也不過8錢,創造了整個漢代谷價的最低紀錄。由此推知,當時的農業收成,也當創造了漢代的最高紀錄。為了防止谷價過低損傷農民的利益,漢宣帝聽取了耿壽昌的建議,由封建國家設立了“常平倉”,“常平倉”各地都有,由國家統一管理,谷多價賤時增價收購,維護農民利益,谷少價高時開倉減價出售,維護其它階層的利益,平抑了物價,使當時的社會經濟出現了持續穩定的繁榮。西漢著名的學者劉向形容當時的經濟形勢是 “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并非虛言。
文化昌盛。漢宣帝一代,經學、文學、史學和自然科學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漢宣帝對今文經學的各學派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態度,他于甘露三年(前51)在長安石渠閣主持召開了一次盛大的經學討論會,討論《五經》異同的問題。當時全國主要的經學專家都應邀參加了會議,發表了意見。盡管漢宣帝的本意在于使經學為政治統治服務,但石渠會議的召開對當時經學學術的發展起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漢宣帝還是一個多才多藝,富有文學修養的帝王。他關心支持當時的文學事業,一些文學之士,如楚辭專家九江被公,辭賦家劉向、張子僑、華龍、柳褒、王褒,音樂家趙定、龔德都受到朝廷的任用,朝廷為他們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使這個時期的文學創作出現了一個高潮。據史載,僅官方收藏的漢賦就有千篇之多,漢賦在武帝和宣帝時達到了極盛。在這個時期,還出現了桓寬撰寫的新體裁的史書《鹽鐵論》。桓寬參考了昭帝時期“鹽鐵會議”的記錄,增廣條目,極其論難,著作數萬言,其主旨在于探求經濟事業對政治統治的影響,不僅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而且創造了新的記事文體,在中國經濟史書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當時還出現了蔡葵的農學專著和耿壽昌的數學著作,可惜已經失傳。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由秦始皇創其始,漢武帝畢其功的。這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在漢宣帝統治時期又有了進一步鞏固發展。本始二年 (前72年),匈奴侵略烏孫,烏孫向漢廷求救。漢宣帝派田廣明等五將軍出塞2000余里,聯合烏孫夾擊匈奴,共動用了20萬兵力,這是漢武帝之后對匈奴采取的一次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此后,匈奴衰耗,邊境少事。神爵元年(前61),迫于漢朝的威力,匈奴日逐王歸附漢朝,漢軍占據了車師,將匈奴勢力逐出西域,漢宣帝任用熟悉西域事務的鄭吉擔任西域第一任都護,兼護南北兩道36國,確立了西漢對西域的政治統治。漢宣帝還將屯墾區擴大到了烏孫的赤谷城,進一步鞏固了祖國的西北邊疆。當烏孫內部發生動亂時,他派長期生活在烏孫,有豐富的外交經驗的馮繚為使節出使烏孫,排解了烏孫貴族內部的矛盾,維護了國內各民族間的團結。甘露三年(前51),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漢宣帝,表示歸服西漢中央政府,漢宣帝給予隆重的接待,并舉行了有數萬少數民族參加的盛會,來顯示西漢王朝民族間的團結,給呼韓邪單于以深刻影響。宣帝又派兵護送呼韓邪單于到光祿塞下,資助谷米數萬石。從此,漢匈之間結束了長達150多年的戰爭狀態,建立了匈奴呼韓邪政權對西漢王朝在政治上的隸屬關系,同時也密切了塞北各族與中原地區的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系。宣帝以后數世,北方邊境不見烽火之警、牛馬布野,人民蕃盛,一片和平景象。神爵元年(前61),漢宣帝派名將趙充國率兵平息了西羌族的叛亂,并留兵屯田湟中,置金城屬國管理歸附的羌族各部落,加強了西漢中央政府對西羌的控制。漢宣帝,是一個歷史上對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鞏固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的政治家。
上一篇:宣宗愛新覺羅旻寧
下一篇:宣帝宇文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