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現代儒學·馮友藍的新理學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部讀書,開始對邏輯產生興趣,并由此激發了學哲學的志向。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在校期間主要是學習中國哲學。1919年去美國留學,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哲學。當時實用主義和新實在論哲學在該校均很有影響,馮自述:“在我的哲學思想中,先是實用主義占優勢,后來新實在論占優勢。”(馮友蘭《三松堂自序》,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210頁)他同時對柏格森哲學也很感興趣。
馮于1923年秋季學成回國(次年獲博士學位),曾先后在中州大學、廣州大學等校任教。1926年任燕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1928年去清華大學任教授,仍然擔任中國哲學史這門課程。此后長期在清華任教,并曾兼任哲學系主任、清華大學秘書長、文學院院長、校務會議代主席等職。抗日戰爭時期,曾任西南聯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中國哲學會常務理事。1952年始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并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從重建儒家哲學形而上學的角度說,馮友蘭無疑是繼熊十力后新儒家陣營中的又一個重要人物。與熊十力主要出入于儒、佛之間不同,馮是直接吸收西方現代哲學的邏輯分析方法來重建儒家的本體論哲學。從現代新儒學的發展歷程來看,他是第一個在比較完全的意義上融會中西創立體系的哲學家。
洪謙教授曾頗有見地地把馮友蘭所創立的哲學體系稱之為“分析的玄學”,此命名頗能反映馮友蘭哲學的精神。在梁漱溟、熊十力等人看來,“玄學”就不能是分析的,恃分析就不能成就中國哲學意義上的“玄學”。馮友蘭恰恰是要通過理智的、邏輯的、概念的分析來建立自己的玄學體系,并申明自己的哲學是接著程朱理學講的。《現代新儒學概論》(鄭家棟著)把馮友蘭新理學的性質表述為“儒學邏輯化的嘗試”。
馮先生一生中出版的主要學術著作有:《人生哲學》,《中國哲學史》(上、下),《中國哲學史補》,“貞元六書”即《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三松堂學術文集》、《三松堂自序》、《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冊)等。“貞元六書”是馮氏建構自己哲學體系的著作,其中尤以《新理學》、《新原人》為要。《三松堂自序》則為了解馮先生的生平與志業提供了豐富而可靠的資料。
馮友蘭在研究傳統哲學方面所采取的方法和所走的道路,都與梁漱溟、熊十力二人有很大不同。梁漱溟和熊十力一開始就注重于對傳統哲學基本精神的總體把握,并由此出發創立自己的哲學體系,馮友蘭則經歷了由“我注六經”到“六經注我”,由“照著講”到“接著講”的過程;如果說梁、熊一開始就走的是一條哲學家的道路,馮友蘭則是由哲學史家到哲學家,由哲學研究到哲學創作。我們下面所講的則是作為哲學家的馮友蘭。
上一篇:儒學文化的地位·儒家文化圈
下一篇:儒學與佛教·士大夫與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