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祚命—帝王的承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權及皇位繼承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封建社會較動蕩不安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政權交替迅速,皇權旁落,皇位繼承制度紊亂,國家長期處于四分五裂狀態,中央集權制大大削弱。
皇權旁落
在這個時期,士族門閥制度大為盛行。世家大族把持國柄,他們有宗教、賓客、門生、故吏、部曲、佃客與奴隸,以及封錮的土地、山澤和莊園為其社會和經濟基礎。他們憑借九品中正制,可以平流進取,鞏固政治上的地位?!赌淆R書·褚淵王儉傳論》說:“自是世祿之盛,習為舊準,羽儀所隆,人懷羨慕,君臣之節,徒致虛名。貴仕素資,皆由門慶,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則知殉國之感無因,保家之念宜切。”清人趙甌北也曾指出:“蓋自漢魏易姓以來,勝國之臣,即為新朝佐命,久已習為固然。其視國家禪代,一若無與于己,而轉借為遷官受賞之資?!痹谶@國家分裂、政局動蕩的年代里,國君的更代,不過是一家物予另一家耳。而世族卻可以憑借其勢力,位至公卿,真可謂皇帝人人可做,好官我自為之。
在這個時期,即使是皇帝,也要討好世門大族才能穩固政治統治。最能說明問題的莫過于“王馬共天下”的故事了。
我們知道,西晉被匈奴滅亡以后,晉朝的皇族司馬睿南渡黃河,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東晉政權,而東晉的建立卻離不開士族王導的幫助。
司馬睿剛到南方的時候,當地的士族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他們認為司馬睿是皇族中比較疏遠的一支,向來缺少聲望,勢力單薄,根本不配他們的尊重。而得不到士族的擁護,在當時就意味著失去統治的基礎,這一點對于司馬睿來說是再清楚不過的了。倒是王導幫了他的大忙。
王導原是中原地區有名的高級士族,政治經驗又十分豐富。他清楚地知道:司馬氏是依靠了士族的支持才取得天下的,而士族又必須投靠皇帝,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于是他決定替司馬睿拉攏士族。
在一個人們四出郊游消災求福的傳統節日里,司馬睿依照王導的安排,坐著金碧輝煌的轎子出游。前面有威武整齊的儀仗隊,吹吹打打,好不威風;后面有王導、王敦兄弟,以及從北方避亂南來的名士,騎著高頭大馬緊跟其后,更增添了幾分光彩。這長長的皇帝出巡的行列,立刻驚動了許多人。南方士族首領顧榮、紀瞻聽說司馬睿出游,偷偷地在門縫里張望。他們看到司馬睿的這副派頭和排場,吃了一驚,不禁脫口叫道:“江東有主了!江東有主了!”他們趕緊帶了一些人,爭先恐后地來到路旁,拜見司馬睿。
王導的這一招果然奏效,司馬睿的威望突然提高了。接著,王導又對司馬睿說:“顧榮、賀循是南方士族的首領,如果把他們招來做官,就會有更多的人跟著報效?!彼抉R睿覺得這話有道理,就派王導去登門拜訪。顧榮、賀循正欲來靠攏皇帝,經王導一拉,就應命來了。他們兩個人做了官,江南的士族就像風吹墻頭草一樣,全都倒向了司馬睿。東晉政權有了這批南方士族的支持,在江南站穩了腳跟。同時又積極拉攏北方南遷來的士族,爭取得到他們的支持。
司馬睿很感激王導的幫助,他尊稱王導為“仲父”。后來,在舉行皇帝正式登基典禮的時候,他三番五次地請王導和自己一起坐在御床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拜賀。王導當然聰明,他堅決推辭。不過作為一個開國皇帝,要請一個臣子同坐受賀,這件事本身就足以說明,在士族權力的擴張之下,皇權是如何的旁落了。難怪當時人們紛紛傳說:“王與馬,共天下?!币馑际钦f,天下是王導和司馬睿共同掌握的,不是司馬氏一家的,而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論勢力,司馬氏絕對比不上王氏。王導做宰相,控制了政治大權,他的哥哥王敦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的軍事,握有重兵,控制了軍事大權。其他重要的官職,大多數也被王家人占有。司馬睿僅僅因為姓司馬,是西晉皇帝的本家,才被推為皇帝,其實他并沒有多少實權。
皇權繼承紊亂
皇權既然如此衰落,皇位繼承制度自然也就紊亂。中國歷代皇帝世系,沒有比晉代更亂的了。兩晉一百五十五年共十六帝,父子相傳者六帝,兄終弟及者五帝,叔死侄繼者一,侄崩叔承者一,甚至帝廢而叔祖立者亦有之。如下表所示:
盡管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人人可做,但嫡庶爭位,相互殘殺卻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晉元熙二年(420),東晉大將劉裕滅晉,奪得皇位,建立了宋朝(劉宋)。可他本人做皇帝不到三年就病死了,他的長子劉義符繼位。劉義符年輕貪玩,不會管理國家大事,沒到兩年,被大臣徐羨之等人殺了。徐羨之勾結另一個大臣傅亮,擁立劉義符的弟弟劉義隆做了皇帝,這就是宋文帝。
宋文帝在位三十年,經濟繁榮,社會相對穩定,史稱“元嘉治世”。但好景不長,元嘉三十年(453),太子劉劭謀害了宋文帝。劉宋便又陷于互相爭斗殘殺之中。劉劭謀殺文帝后,宋文帝的三子劉駿,首先起兵討伐劉劭。接著,荊州刺史劉義宣,雍州刺史藏質也起兵響應,一起殺向首都建康,并在枯井中捉住劉劭。太子劉劭被殺,劉駿繼承皇位,是為宋孝武帝。
孝武帝死后,劉宋皇室內部又不斷演出骨肉相殘的慘劇。孝武帝的兒子劉子業繼承皇位以后,荒淫殘暴,殺了許多人。結果,他自己也被人殺了。史書稱他為前廢帝,就是不承認他是正式的皇帝。接著,孝武帝的弟弟劉彧做了皇帝,他就是宋明帝。不久,前廢帝的弟弟出來爭奪皇位,事敗被殺。劉彧死后,兒子劉昱繼承皇位,皇室中又有許多人來爭奪皇位。劉昱靠大將蕭道成的幫助,殺了這些人。這樣殺來殺去,皇室中的人所剩無幾,而劉昱最終也被蕭道成所殺,劉昱成為后廢帝。
正像當時的一首諷刺詩所說的:“遙望建康城,小江逆流縈。前見子殺父,后見弟殺兄?!蔽覀兘y計一下,宋武帝九子,四十余孫,六、七十曾孫,死于非命者十之七八。宋文帝十九子,除二子嗣位,其余皆不得善終。宋孝武帝二十八子,夭傷者十,為前廢帝所殺者二,被明帝所殺者十六,在明帝時孝武子孫已被誅盡。
至于南齊,本來蕭道成(齊高帝)想接受劉宋骨肉殘殺的教訓,并告誡子孫,但等他的兒子齊武帝蕭賾死后,齊明帝蕭鸞奪得皇位,便又大開殺戒。高、武子孫皆他一人所殺,無一人幸免,其慘毒自古所未有。而明帝子孫,也無一人免禍。
可以說,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皇位繼承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其缺陷已暴露無遺了。
上一篇:明清之際的儒學·顏元
下一篇:宋明理學·(十二)圣賢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