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祚命—帝王的承襲·皇帝制度的創(chuàng)立及皇位繼承
中國皇帝制度開始于秦始皇。
秦創(chuàng)“皇帝”專號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下大定,秦滅六國,初并天下,秦王政令丞相 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成傳,傳后世。其議帝號。”自殷周以來,國君一般都稱為“王”。秦統(tǒng)一天下,秦王政以為“王”的稱號已經(jīng)不足以顯其尊貴,于是令大臣“議帝號”。議論的結(jié)果,認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秦王則“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令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代之無窮”(《資治通鑒》卷七,《秦紀二》)。
從此,“皇帝”就代替“王”成為我國封建時代歷代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專稱。由于皇帝名號的確定,有關(guān)于皇帝的政務(wù)活動及其親屬均制定了法定的稱號。臣民對皇帝稱“陛下”,史官記事稱皇帝曰“上”。皇帝車馬器械百物曰“乘轡”。皇帝駕臨曰“幸”,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皇帝死曰“崩”。秦始皇時還對政府官文書的抬頭、避諱等作了嚴格規(guī)定。凡文書遇“皇帝”、“始皇帝”、“制曰可”等字樣時,要頂格書,因而產(chǎn)生了文書的抬頭制度。臣民在語言文字中涉及皇帝名字時要避諱,因而出現(xiàn)了文書的避諱制度。
皇帝行使權(quán)力的憑證是璽、符、節(jié)。相傳秦始皇以和氏壁制成御璽,方四寸,交五龍,李斯手書秦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印璽之外還有符、節(jié)。符為兵符,多用于調(diào)兵遣將,從事征伐之用。秦虎符多作伏虎狀,上有篆文銘文,分為兩半。左半發(fā)給將軍,右半存于國君,如有征伐,合符而行。節(jié)也是一種信征,使臣執(zhí)以示信。
皇帝親屬的稱號如:皇帝父母稱曰“太上皇”、“太上后”;妻妾曰“皇后”、“妃嬪”;子曰“皇太子”、“皇子”,女曰“公主”,孫曰“皇孫”。這類名號,有的是秦立漢因之,有的是至漢始定制,終君主制之世,歷代相因未變。
皇權(quán)至高無上
秦制,皇帝是“受命于天”,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史記·秦始皇本紀》云:“天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中央一切政務(wù)的最高權(quán)力均屬于皇帝,凡行政、司法、立法、任免官吏、軍事、征收賦稅、重大工程營建等無不總攬。三公不過是皇帝的幕僚,九卿是施行皇帝意志的奴仆。
皇帝實行獨裁統(tǒng)治,總攬一切大權(quán)。韓非曾一再論證君主的“權(quán)勢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為百”(《韓非子·揚權(quán)篇》)。百官各行其是,各自為政,君主命令就不能通行無阻。韓非指出:“人主失力而能有國者,千無一人。”(《韓非子·人主篇》)始皇即位時年僅十三歲,不能親政,呂不韋以“仲父”輔政。秦國的大權(quán)操在呂不韋一人手中,他的權(quán)勢已達到無以復(fù)加的程度。始皇九年,在蘄年宮加冕,“帶劍”親政,平息了權(quán)傾內(nèi)外的長信候嫪毐的作亂,為首者二十余人“車裂以徇”。 始皇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 后又令呂不韋遷蜀,呂不韋飲鴆自殺。從此,秦始皇集大權(quán)于一身,“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
后宮制度
中國皇帝制度的另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后宮制度。《始皇本紀》載,“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至涇、渭,殿屋復(fù)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史記正義》引《三輔舊事》說:“始皇表河以為秦東門,表湃以為秦西門,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后宮列女萬余人,氣上沖于天。”可見秦始皇創(chuàng)建的后宮之大,遠遠超過了古代。
后宮制度,通常是分為皇太后宮和皇后、妃嬪宮。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宮中組織龐雜,官爵分明,儼然一個小朝廷。所謂宮中與府中,同是皇帝下面的重要機構(gòu)。秦時的后宮制度,影響也極深遠。《漢書·外戚傳》說:“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適稱皇后,妾皆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夫人位視上卿,爵比關(guān)內(nèi)侯,大上造;美人位視二千石,爵比右庶長;長使爵比五大夫,少使爵比公乘。秦時后宮有官屬。如皇后詹事掌后宮事務(wù),為后宮總管。下設(shè)中長秋、私府、禮巷、倉、廄、祠祀、食宮令長丞,統(tǒng)屬諸宦官。據(jù)《百官表》載,秦時皇后卿還有將行,漢景帝時更名大長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來擔(dān)任,可見其地位當在詹事之下,中長秋之上。
宦官制度
隨著后宮的建立,而有宦官制度。中國古代的宦官干政,可以說是始于秦,它對皇位繼承起著重大的影響。
秦始皇的長子是扶蘇,按說他理應(yīng)繼承大統(tǒng)。但在秦始皇年間,預(yù)立太子的制度尚未確定。而扶蘇此人對秦始皇的極權(quán)專政,嚴刑峻法也持有異議。《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在焚書坑儒之后,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但秦始皇非但不聽,反而一怒之下把扶蘇趕出首都,使其到上郡去監(jiān)蒙恬軍。秦始皇死后,宦官趙高與公子胡亥密謀,偽造始皇遺詔,賜死扶蘇與蒙恬,胡亥立,成為秦二世。秦二世時,趙高為丞相。他殺李斯,毀朝政,指鹿為馬,由此天下大亂,致使秦朝最終滅亡。
皇位繼承
皇位繼承問題,對皇帝制度起著重要的作用。漢初統(tǒng)治者以秦為鑒,已逐漸認識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的道理。但在秦始皇年間,預(yù)立太子的制度尚未確定,所以漢初叔孫通曾對漢高祖說:“秦以不早定扶蘇,胡亥詐立,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漢書》卷四三《叔孫通傳》)將秦亡的原因完全歸罪于沒能預(yù)立太子,固然有些夸大其辭,但皇位繼承對于政局的安危的確起著非常關(guān)鍵的作用。兩千多年來,因為嫡庶長幼爭立而導(dǎo)致天下大亂者,實在是舉不勝舉。從秦代胡亥立,到清代康熙末年“奪嫡之變”,禍亂相尋,不堪其擾。兩千年間,皇子被殺者十之八九,善終者不過一二。所以,作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曾痛切地認為:“可知建儲冊立,非國家之福,召亂起釁,多由于此。”(《乾隆上諭》)想始皇當年,南征北伐,統(tǒng)一中國,功莫大焉。登秦山刻石以頒其德,巍巍乎流傳至今。本想使“受命于天”的皇位,“既壽永昌”“傳至萬世”,沒想到只傳至二世,便如秋風(fēng)掃落葉、土崩瓦解,可見皇位繼承制度之弊,在其創(chuàng)建之初,便已暴露出來。
上一篇:現(xiàn)代儒學(xué)·熊十力的體用觀
下一篇:明清之際的儒學(xué)·顧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