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噶舉派
中國藏傳佛教宗派之一。“噶舉”在藏語中為佛語傳承、漢譯口傳之意。該派僧人穿白色僧衣,又稱白教。噶舉派支系眾多,主要有香巴噶舉和塔布噶舉兩大系統。香巴噶舉的創始人為瓊波南交,他先學本地苯教,后學寧瑪派的大圓滿,又去印度學密教,回藏后建有108寺。14至15世紀時,逐漸衰落無聞。塔布噶舉是通常指稱的噶舉派。創始人為瑪爾巴,曾多次赴印度、尼泊爾學習。返藏后收徒傳教,弟子為米拉日巴。米拉日巴的弟子為熱窮和塔布拉杰。后塔布噶舉分出許多支派,俗稱“四大八小”。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噶瑪噶舉、蔡巴噶舉、帕竹噶舉、止貢噶舉、達垅噶舉、主巴噶舉。帕竹噶舉和噶瑪噶舉的上層曾受元、明兩朝冊封,執掌過西藏政教大權。格魯派得勢后,只有止貢噶舉、噶瑪噶舉、達垅噶舉及主巴噶舉還有一定勢力,其他絕傳。噶舉派的主要學說是:月稱派中觀見,重視“大印”傳承,不重文字,重視以理論通達大印的智慧,奉一能使自己證得“大印”智慧的師長為根本上師。該派以苦修為特色,曾融合噶當派教義。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商高定理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四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