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十巧奪天工的吳越工藝文化·絢麗多彩的吳越工藝美術
(1) 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制胎,再施高溫玻璃釉,最后經高溫燒成的器皿叫瓷器。吳越是我國較早產陶瓷的地方。陶器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中國最早的陶片發現于江蘇溧水縣白馬回峰山的神仙洞,距今約十萬年左右。這塊泥質紅褐色陶片火候低,質地疏松,說明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產物。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由于農業的發展,居住生活的進一步穩定,陶器的制作進入繁榮時期。吳越地區所見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早期文化——羅家角類型,屬新石器時代中期,陶器的制作,已趨成熟。有了夾炭黑陶、夾砂陶、夾蚌陶,比泥質陶進了一步,硬度高了。在制法上,除手制外,還有了慢輪修整法。在陶器表面有花紋裝飾和刻畫。尤其可貴的是,在馬家浜文化還發現了白陶與彩繪,這為瓷器的產生創造了條件。進入文明社會后,陶器的制作,手藝更高。吳中宜興陶器至今有名。
宜興素有“陶都之稱”。宜興位于太湖西畔,無錫西南。宜興丁蜀鎮有一種粘米,耐火性、可塑性極強,適用制陶器。宜興制陶歷史悠久,東吳后期至西晉時期,起碼可以肯定已有燒制,這可以“均山窯”遺址為證。均陶造型優美,釉色濃重,顏色以藍色為主。宜興陶器尤以紫砂陶器出名,風格獨特,古色古香。紫砂制造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紫砂工藝品種類多,紫砂壺是其佼佼者。紫砂壺始于何時,尚無確考。但有一點肯定,明中葉時已較發達。龔春是后人可考的第一位著名壺匠。據說,他的壺是從金山寺老和尚那時學來的。龔春制出的紫砂壺,造型奇特,質地細膩而有光澤,深受國內人歡迎。龔春以后,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壺人。至清代乾隆時代,紫砂壺制作達到頂峰。紫砂壺是陶文化與茶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紫砂壺的透氣性極強,用紫砂壺泡茶,茶香濃郁,色澤清新。而且常喝紫砂壺茶,對身體有益。飲茶是中國人的一種愛好,紫砂壺的出現,使飲茶更具情趣。自明中葉開始,對紫砂壺與陽羨茶(陽羨為宜興古稱)的品評,就成為一種比較突出的文化現象。紹興文人徐渭(1521—1592)《陽羨壺論茗》稱:“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青箬舊封題谷雨,紫砂新罐買宜興。”
紫砂壺藝的進步,和所處時代的藝術氛圍分不開。萬歷年間,時大彬和名士陳繼儒、王時敏及松江畫派諸人交往密切,這使他的壺藝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成了一代著名的壺藝宗師。時大彬是紫砂壺的光大者,他的作品造型秀美。端莊,款識書法閑雅。嘉慶以后,紫砂壺器進一步匯集文學、書法、篆刻、堆塑、金石藝術于一身,成為綜合藝術的“多媒體”。這和陳曼生對題刻技術的發揚光大分不開。陳曼生是書法家和金石家,出于對紫砂的酷愛,參預了紫砂壺的創作。陳曼生把詩、書、畫引進到壺的題刻上,大大提高了紫砂壺的文學藝術價值。從此,由楊彭年制作、陳曼生題刻的“曼生壺”廣傳于世,影響越來越大。
1912年以前,是宜興紫砂壺發展的“古壺期”。民初以后,宜興紫砂業歷經戰亂,日漸凋零。至解放前夕,宜興紫砂陶工僅剩二十余人。這是“民初壺期”。1954年,宜興重建紫砂工場,專門承制高檔茶具。次年,招收了六十一名藝徒,“紫砂新秀泛春華”,從此,宜興紫砂陶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一直到80年代初,這是“早期壺期”。“早期壺”受時代及齊白石、徐悲鴻等大師的影響,其藝術風格是:造型樸實純真;胎土堅密、光澤溫潤;款識簡單統一。1982年以后,進入“現代壺”期。追求獨特求變,其風格妍麗多彩、充滿個性。
瓷器是在陶器發展基礎上產生的。中國的瓷器產生于商代。自商至秦漢,是瓷器發展的初級階段,稱原始瓷時期。吳越地區是較早生產瓷器的地方。周朝時已有青瓷。春秋時,越國生產的原始瓷器水平已很高,胎質趨于細膩,品種也較多。越國滅亡后,一度中輟。秦漢時,原始瓷器的生產再度興起,以后,數量逐漸增加,質量也趨于完好。東漢時,吳越原始瓷器的生產開始向成熟瓷器轉變,越地是我國最早生產成熟瓷器的地方。據上虞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瓷片分析,其燒成溫度達1260℃—1310℃,瓷質燒結好,吸水率低。瓷器通體施釉,釉層厚、透明,表面光澤,淡雅清澈。瓷器的燒制成熟,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由于瓷器比陶器堅固耐用,清潔美觀,又造價低,原料分布廣,所以,一經產生,便在吳越地區得到了廣泛的傳布。六朝時期,浙江是全國主要產瓷區。浙江到處有窯場,據分析,有四個瓷業系統,即浙東的越窯、浙南的甌窯、浙中的婺州窯、浙西的德清窯。前三個點燒青瓷,德清窯燒黑瓷為主。
越窯是六朝時期南方制瓷手工業的代表。它不但時代連續,窯址分布廣,而且瓷器產量最大,質量最高。東吳時,僅上虞就有三十多處越窯窯址,西晉有六十多處。其特點,胎體堅硬細膩,釉汁厚而均勻,釉色以淡青、青綠、青灰為主。點染醬褐釉斑風盛行,比較顯現。造型由簡潔趨向規整,甚至受佛教影響,還有蓮花紋。瓷器品種繁多,樣式新穎,造型渾厚莊重。茶具、餐具、文房用具、容器、盥洗器、燈具和衛生用瓷,樣樣具備。瓷器已滲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逐漸代替了傳統的漆、木、陶、金屬制品,為人們的生活用具開拓了一個廣闊的領域。
越窯的鼎盛時期是唐朝。越窯的名稱也是此時有的。越窯的繁榮,和國內外需求量的增加分不開。其時,越窯青瓷,釉層均勻,色如千峰翠,呈青黃或青綠色,滋潤而不透明,隱露精光。“茶圣”陸羽稱越瓷是唯一的上品,類玉似冰。著名詩人皮日休《茶甌詩》稱越瓷“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晚唐開始,越窯還專門替宮廷制作精品瓷器,由于此類精品,只準宮廷用,“臣庶不得用”,故稱秘色瓷。秘色瓷的水準還要高,著名詩人陸龜蒙專門作了一首《秘色越器》詩,稱“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五代時,吳越國王錢氏尤好越瓷,越窯燒制的瓷器,比唐代有較大進步。特別是大量燒制的“秘色瓷”,質地細膩,瓷面光潔,器形規整,正是瓷器之極品。當時,吳越為求太平,經常以秘色瓷進貢中原各朝,一直到亡國。宋朝接管越窯后,曾委派官員繼續督造貢瓷。此后,越窯逐漸衰落。
越窯的衰落,和龍泉窯的逐步興起是分不開的。龍泉縣位于浙南的甌江上游,這里的瓷土蘊藏量很大,又有燃料松柴,開窯條件很好。且交通方便,成品可順甌江到達溫州,再轉運明州出口。龍泉的窯址很多,尤以大窯為代表。大窯初燒于五代末北宋初。由于龍泉的燒窯條件好,而上林湖、窯前寺等官窯失去政治支持,龍泉窯逐漸代替越窯。
南宋后,都城南遷,浙江成為重地。臨安城內建立官窯,民間窯更多,著名的有余杭窯、余姚窯、哥弟窯及龍泉窯。由于外貿出口的繁榮,制瓷業達到浙江的頂峰。官窯仿汴京官窯特征燒制,釉色瑩澈,多色青帶粉紅,紫口鐵足,深受世人歡迎,列宋五大窯之首。哥弟窯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所建,兩窯水平差不多,惟風格不一,哥窯古樸厚重,顏色以朱色居多,有開片;弟窯清新秀麗,無紋片,顏色以粉青、翠青為主。兩窯均屬龍泉青瓷系統。
龍泉窯本身有一個發展過程。北宋時,繼承了越窯風格,以生產碗、盤、壺等日用品為主,造型工整,底部修理平滑。至南宋中期,龍泉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器物造型淳樸,器底厚重,圈足寬闊而矮,十分穩重。元時,受北方游牧民族風俗的影響,追求高大雄偉,胎體厚重,造型也深沉粗獷。除造型上力求高尚典雅外,龍泉青瓷還對釉藥進行了改進,創造出了其色調可與翡翠媲美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使青瓷晶翠溫潤,豐厚雅素,真可謂人造青玉。此外,龍泉瓷在裝飾手法上也有改進,變傳統的刻花、印花為堆塑、貼模和浮雕。為了突出美麗的釉色,紋飾少而精,技藝相當高。龍泉瓷向有“薄如紙,明如鏡,青如玉,聲如磬”之譽,是我國青瓷工藝的巔峰。
南宋至元代是龍泉窯的鼎盛期,據記載那時“甌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瓷船舶來往如織”。(《龍泉縣志》)明中葉后,隨景德鎮等地制瓷業的興盛,龍泉窯逐漸衰落。
(2) 雕塑
雕塑包括雕刻和捏塑兩類。吳越地區的雕塑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時代已有著精湛的雕刻工藝。 河姆渡人雕刻藝術品的材料相當講究,有象牙、骨和木等質料,設計奇巧,寓意更是十分深奧。題材以鳥為主,其次有太陽、魚、蠶等形象及幾何形圖案。大多施刻在一些蝶形器、匕、器柄、槳等實用器及裝飾品上。刻工精細,刀法嫻熟。今所見河姆渡人雕刻作品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雙鳥朝陽象牙雕刻,正面部位用陰線雕刻出一組圖案,中心為一組大小不一的同心圓,外面刻有似烈焰的光芒,表示為光芒四射的太陽。在太陽的兩側刻有栩栩如生、昂首相望的雙鳥。這是河姆渡原始藝術中的精品。
吳越地區夏朝以來的早期雕塑作品今已不多見。今所知的著名雕塑工藝,多顯于唐后。東陽木雕顯于唐,青田石雕始于宋,樂清黃楊木雕始于元代。木雕的發展,與豪華建筑的建設聯在一起。唐時,東陽經濟繁榮,出過不少達官富人,人稱“唐代衣冠有婺東,名家閥閱舊稱雄”。中國人注重房屋建筑。發跡的達官富人,多喜建宗祠、造廳堂宅院。為顯示自己的顯赫,這些房子的裝修多很豪華漂亮。這些都是靠能工巧匠的辛勤雕塑來實現的。豪華木結構建筑越多,木雕業便越發達。東陽木雕就是這樣發達起來的。唐時,東陽木雕業已有很大發展。據記載,唐末乾符年間,東陽馮高樓村馮宿、馮定兩兄弟分別官至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后,回到家鄉建造了豪華的住宅,“高樓畫檻照耀人目,其下步廊幾半里”,能把住宅裝飾得如此華麗,可見當時雕刻技術之高。從東陽文化館所珍藏的一尊羅漢木雕像來看,人物造型簡練,刀法嫻熟,線條流暢,風格樸實,藝術水平很高。蘇州捏像也是唐代才有的。它是名聞全國的“塑圣”楊惠之創造的。到了宋代,吳縣人袁遇昌把塑制神、佛像的藝術運用到捏塑“泥娃娃”上。他塑的泥孩兒,小口微張似在咿呀學語,甚至連未閉合的囟門都塑了出來,很有生氣,被人譽為“天下第一”。后因虎丘出了一種適宜捏塑的“滋泥”,泥塑的中心移至虎丘。
到了明清時代,隨著江南經濟的繁榮,吳越地區各類雕塑工藝欣欣向榮。東陽木雕業達到黃金時期。東陽盧宅最能代表此期東陽木雕業的水平。盧氏是外地遷居東陽的婺州望族。盧氏從明永樂到清中葉,中舉做官者不乏其人。在此期間,陸陸續續建起了今天所見的盧宅。這是一座完整的明清住宅建筑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肅雍堂。肅雍堂是盧氏大族的公共廳堂,是盧宅的主軸線,建筑規模和地位都十分突出。不論斗、拱、梁、枋、檁,凡是可以雕刻的地方,都刻上了花紋、線腳,描上了彩畫。進入屋內,滿堂是目不暇接的色彩和亂花迷目的鏤刻圖案,極盡東陽木雕的技能。肅雍堂建筑裝飾木雕表明,東陽木雕已有了一套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裝飾手法,題材也十分廣泛。清中葉后,東陽木雕藝人還開始從事家具的裝飾雕刻。蘇州的紅木雕刻,在明清兩代,已名聞遠近,并出了不少木雕名家。如明代木雕藝人鮑天成,長于雕刻各種器物,其造型制作,別具匠心。清代藝人杜士元為宮中所刻一塊屏風,上雕五百羅漢,人稱“精細絕倫”。寧波人更聰明,他們把雕刻和朱紅漆、金箔裝飾結合起來,創造了朱金木雕。還和骨、貝結合起來,創造出了寧波骨木鑲嵌。
近代以后,吳越民間工藝事業發展更快。東陽木雕開始擺脫為建筑、家具裝飾的附屬地位,開始生產純商品性的外銷工藝品。青田石雕也走上外銷之路。據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說明書》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青田縣山口村商人季兆鋆等七人到法蘭西販賣石雕工藝品后,營業額日增,鄉人紛紛效法,到外國去貿易,“視遠歷重洋如歸村市”。近二十年來,亞洲各國及其他各洲之大城市,“無不有青田石商之足跡”,“每年經商外國者不下千余人”。尤為可喜的是,青田商人還十分注重參加國際比賽。1896年,林天如拿了石雕參加在美國田納西州舉行的歐洲商品交易會,獲三等獎。1909年參加南洋勸業會展,獲金銀牌獎章。1915年,又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特別獎。此后又參加意大利、比利時賽會,均獲獎牌。這樣,青田石雕之名享譽全球。
吳越地區的雕塑工藝品,種類很多,主要有木雕、石雕、竹雕、磚刻、骨雕、捏塑六種。
吳越地區的木雕業很發達,著名的有東陽木雕、蘇州紅木雕、溫州黃楊木雕、寧波朱金木雕、寧波骨木鑲嵌。蘇州人自明清以來,擅長紅木雕刻。紅木雕刻雖有用于建筑和家具裝飾者,如門窗、欄干、飛罩、掛絡、圍屏,但更多的是用在盤、盒、匣、文具箱、梳妝箱等小件器物上。一般是在板片上附以精致的雕刻,也有加以細巧的金銀絲、玉石鑲嵌的。畫面有人物、山水、花鳥等。蘇州紅木雕的藝術風格是疏朗靈活、潤厚清逸、運刀含蓄。溫州的黃楊木雕以用黃楊木為雕刻原料而得名。黃楊是一種矮小的常綠灌木,生長緩慢。黃楊木一般要生長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黃楊木質地堅韌,表面光澤,紋理細膩,硬度適中,色彩黃亮。一般直徑在三至五寸左右,所以,只適宜于雕刻小型人物,供案頭欣賞。黃楊木經精雕細刻磨光上蠟后,能同象牙雕相媲美。隨著年代的久遠,顏色由淺而深,給人以古樸感,十分逗人喜愛。溫州是我國黃楊木雕的主要產地。朱子常(1876—1934)是最著名的黃楊木雕刻大師。《虞初近志·巧工偶記》稱他“雕刻絕精,尤擅佛像……神態如生,了無斧鑿痕。”1909年,他的作品“濟癲和尚”參展南洋勸業會,獲優等獎。人稱此作品刀法圓轉流暢,衣紋輕盈透體,造型栩栩如生,人物清新雋逸。后來,溫州逐漸形成了一批從事黃楊木雕生產的藝人隊伍和以朱子常為代表的藝術漢派,黃楊木雕事業欣欣向榮。
東陽木雕是一門綜合性的木雕工藝,是真正的“木雕之鄉”。東陽木雕用材較廣,除紅木、黃楊木外,還使用浮雕材(如椴木、東北松、白楊木)、彩木鑲嵌材(如白桃木、桑木、檀木)、發香防蛀材(樟木)。東陽木雕藝人常用平鑿、圓鑿、翹頭鑿、蝴蝶鑿、雕刀、三角鑿六大類三十多支工具,經九道工序,靈活運用十一種方法,將木頭雕刻成各類精致美觀、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木雕藝術品。東陽木雕的基本藝術風格是多層次、散點透視、保留平面。保留平面是關鍵,散點透視和多層次是為了保留平面需要而采用的手段。東陽木雕品種繁多,有近萬個花色品種。欣賞品有屏風、壁掛、臺屏、插屏等,生活用品有各種箱、櫥、臺、柜、成套家具等。東陽木雕構圖飽滿,雕工精細,層次分明,玲瓏剔透,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風格。樓永明是最著名的藝人,有“雕花狀元”之稱。他的《西湖之春》插屏,至今仍懸掛在人民大會堂浙江廳,贏得了很多人的贊賞。
至于寧波的朱金木雕,重頭在朱金裝飾,向有“三分雕刻,七分漆匠”之說。所以,雕刻并不十分精細,而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貼金、描花卻十分講究。正是這種工藝,使朱金木雕產生了富麗堂皇、金光燦爛的效果。寧波的“千工床”、“萬工轎”最能體現朱金木雕的工藝水平。
青田石雕是我國的主要石雕產地,有“石雕之鄉”之稱。青田石是一種葉蠟石,質地細嫩,天然色彩豐富,便于雕塑出各色各樣的石雕。傳統石雕有文具、生活用品、圖章、瓶盆、小臺屏、動物、人物、山水風景、建筑裝飾等。現在已發展到五百余種。青田石雕的藝術風格基本有兩條,一是多層次鏤雕,二是因材施藝,因色取俏。大型石雕《西湖全景》《雁蕩山》立體感強,是用多層次鏤雕的代表作。而張仕寬的《葡萄山》,只見一叢葡萄,老藤虬枝,間有新蔓纏繞其間,串串葡萄,圓潤飽滿,令人饞涎欲滴,更加上一只小松鼠,跳躍尋食,靜中有動,是因材取俏技藝的代表作。
吳越竹刻的主要產地是黃巖、奉化、象山。我國的竹刻工藝發展于唐宋年間。吳越約在清代已有很大發展。同治年間,黃巖有一家刻竹店“師竹館”,專門替人刻竹對聯、翎簡、朝珠盒等翻簧竹刻品。解放以后,黃巖翻簧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翻簧是一種在竹簧上雕刻的藝術。翻簧竹刻制作相當精密,如一只六角形的茶葉盒是由14塊簧板拼制成的,任憑你怎么細看,也找不出一條拼縫來。又如在薄薄的簧片上雕刻各類圖案,沒有高超的浮雕技術根本雕不出。黃巖翻簧以色澤優美、花色多樣、莊重大方、樸素雅致著稱。奉化翻簧比較粗樸,實用性強,制作堅固。象山的竹根雕刻也很有名。
蘇州虎丘的捏相與無錫惠山的泥人是吳越地區最著名的泥塑工藝。兩者不完全相同,虎丘捏相是塑真,即按真人形象捏制成泥像。據說蘇州捏相藝人捏相時,先打量一下對方特征,靜思一下,然后邊聊邊捏,只消幾分鐘時間就成。或捏成頭像,或捏成像后,加以粉彩點畫,配上須發、服飾、四肢,可以活動。可惜,光緒后,此項絕藝失傳了。
惠山泥人則完全是一種泥塑工藝品。約出現于明代中后期。起初,捏制泥人是農家一門副業,農閑或過節,捏些泥人去賣,換取柴米油鹽及零用錢,以補貼家用。到明末清初,泥人漸受人們歡迎,進入店鋪出賣,從藝人員越來越多,惠山出現“家家善塑,戶戶會彩”的局面。清代有了專門的手工作坊,多時達三百余家,雇工二千多人,店鋪四十余家,惠山街成了泥人街。乾隆南巡時,惠山泥人還被作為貢品上貢朝廷,由此名聲大振。惠山泥人大約分兩類:一類為“粗貨”,一類為“細貨”。兩者風格不一。粗貨的特點是線條粗獷,簡潔、夸張,不注意細部的修飾,如“大阿福”夸張頭部,縮小四肢,突出一種健美、憨厚、喜慶的風格。細貨的特點是精致細膩,線條柔和。多取材于戲曲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注重人物性格、形象、神情的刻畫。由于泥人題材多源于生活,表達了勞動者的情趣與意愿,體現了人們祈求吉祥和順、揚善懲惡的心態,故極易引起人們的偏愛、共鳴。清末的丁阿金是最著名的藝人,他善捏戲文人物,人稱“要戲文,找阿金”。他的《蟠桃會》是泥人中精品,場面宏大,人物容貌迥異,神采飛揚。惠山泥人“搭搭滿(整體感強,顯得飽滿),細細減(造型簡練、夸張),色色爆(色彩清亮、鮮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至今仍受人們歡迎。
溫州的甌塑也值得留意。甌塑始于北宋。開始多是些彩繪,建國后得到了改進,色彩多樣化。甌塑是一種融雕塑與繪畫于一體的工藝。代表作是掛在人民大會堂浙江廳的風景壁塑《西湖全景》及掛在杭州西冷賓館大廳的《雁蕩秋色》。前者似少女,后者似壯士,充分體現了甌塑藝術的精湛。
(3) 絲綢
吳越地區是我國最早養蠶織絲的地方。早在河姆渡文化時代,便已有養蠶織絲業。在以后的文明時代,太湖流域一直是我國主要的桑蠶基地,有“絲綢之府”之稱。因為盛產絲織品,所以,以絲綢加工而成的工藝品也很多。
湖州雙林綾絹 雙林綾絹生產歷史悠久,原始社會便有。三國時,很出名,“吳綾蜀綾”并稱。南朝時出口外國。唐時被列為貢品。元以后,十分繁榮。雙林綾絹品種、規格、花色繁多,用途廣泛。絹可代紙作畫寫字。綾用于裱裝書畫。綾的縮水率與宣紙同,又比宣紙好,用綾裱字畫,畫面不打皺,不起翹,顯得堅挺、優雅。尤其名貴書畫,一經綾裱,身價百倍。用絹作畫,雍容華貴,古樸文雅,是我國繪畫藝術的極佳材料。
南京云錦、蘇州宋錦、杭州織錦 織錦初以四川較發達,三國時,蜀錦已出名。五胡十六國時,宋帝劉裕把關中錦工遷至江南,成立錦署,從此,江南的織錦空前發展。南京、蘇州、杭州、揚州、湖州等城市成為絲織物的中心。到后代,終于形成各具特色的南京“云錦”、蘇州“宋錦”、杭州“織錦”和四川的“蜀錦”,合稱全國四大織錦。蘇州宋錦,色澤華麗,圖案精致,質地堅柔。它因南宋時專供裱裝書畫得名。蘇州宋錦在圖案花紋上繼承了古代規矩錦的傳統,圖案章法皆用“方勝”花紋,回旋眷顧,在對稱嚴謹中顯其變化;在色彩運用上,它不用強烈的對比色,而以幾種明暗層次的顏色作渲暈,看上去艷而不火,繁而不亂。蘇州有專門的宋錦廠。從工藝上講,“織錦”是絲織工藝品中,組織結構最復雜,圖案紋樣最細膩,色彩交織最富麗的提花熟地織物。一般用蠶絲構成底組織,用人造絲織出鮮艷奪目的花紋。杭州織錦,近代以來,以織風景、人物而著稱,產品以美術裝飾品為多,織技精湛,色彩雅致,形象如生,水波的漣漪和凝睇的眼神都能表達在畫面上。藝術處理上,運用了傳統畫法。配色上色彩對比調和,優美悅目,有的也采用“色暈”法,使其層次豐富,節奏感強。常用紋樣,有九大類。織錦從紋樣設計到出廠,一般要經過六道工序。“杭州織錦”是廣銷國內外的日用工藝美術品,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
(4) 刺繡
吳越地區是我國主要的刺繡產地。明清以來,江南刺繡風相當盛行,不僅窮人家的女孩子為生計而忙于刺繡,連富家的閨秀,也以此消遣時光,陶冶性情。流傳至今的著名刺繡流派有蘇繡、顧繡、甌繡、寧波金銀彩繡、海門雕繡、蕭山花邊、溫州十字花臺布等。
吳越地區刺繡歷史悠久。據記載,春秋晚期已有“繡衣”一說。三國時,東吳丞相趙逵之妹趙夫人用針繡的《山川地勢圖》,形象逼真,令人稱絕。從宋代開始,蘇繡工藝日臻成熟。宋代蘇繡追求繪畫書法效果,從形似發展為神似,注重刻畫花鳥人物的神態,而且用線也講究顏色。繡畫的針線細密,不露邊縫。針法也很講究,有搶針、套針、網繡等。繡畫的出現,標志著蘇繡已經走向成熟。南宋時,隨都城的南遷,蘇繡更加興旺。連蘇州城內多處街巷的命名也和蘇繡有關,如“繡花弄”、“繡線巷”等。溫州的甌繡,是隨南宋時期戲文的產生而逐步產生的。明代,上海的顧氏露香園還產生了著名的顧繡。露香園是明嘉靖進士顧名世筑的一座庭院。顧氏婦女擅長刺繡,但不出賣。顧名世卒后,家道逐漸中落,刺繡被迫出賣。顧繡的技法相當高,擘絲細過發,所繡山水人物,無不氣韻生動,工致無匠,時人竟稱為畫繡。凡得到顧繡的人家,無不視為珍寶。董其昌稱顧繡“八駿圖”為當代一絕。明末以后,戰亂頻起,顧繡隨之凋零沉淪,瀕于失傳。直到80年代始得恢復。清代,蘇繡吸取了顧繡針線齊整、配色精妙的長處,技藝更趨完善,以“精細雅潔”出名。乾隆《上海縣志》稱蘇繡“寫生如畫,他處所無”。而《吳縣志·風俗》則稱“刺繡工巧百出,他處效之者,莫能及也”。清代蘇繡因此打入宮廷。那時,蘇州有“繡市”之稱,“閨閣家家架繡棚,婦姑人人習針巧”,是蘇州刺繡風的真實寫照。近代以來,隨著海外貿易對蘇繡需求量的增加,蘇繡的發展速度更快,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名手。沈壽(1874—1921)是最有成就的一位蘇繡藝術大師。她創造了“仿真繡”或稱“美術繡”。她的作品屢次獲國際大獎,深受西方人喜愛。她將蘇繡針法歸納為十八種,由張謇記錄成《雪宦繡譜》一書,使得蘇繡針法流傳后世。蘇繡題材以花鳥、人物、樓閣為主。其種類有單面繡、雙面繡、雙面異色繡等。其中雙面繡是蘇繡中獨具風格的繡種。它可以從正反兩面欣賞,顯示出蘇繡藝術的精美、絲縷分別、色澤和順,不露針跡,真是巧奪天工。蘇繡與湘繡、蜀繡、粵繡,并稱中國四大名繡。因它清雅、纖巧,兼具宮廷之富麗、民間之淳樸,又針法、設色極為考究,故被人稱為“有生命的靜物”、“東方的藝術明珠”。
(5) 編織
吳越地區編織歷史也較悠久。遠在6000多年前,便掌握了麻紡、麻織、麻編多種技術。今日的浙江,著名的編織工藝有如下多種。
臺州麻草編織 臺州地區人擅長編織麻網袋、草墊、草門簾、麻屏等多種工藝品。尤其是麻網袋,70年代以來,在牛仔褲風影響下,麻草織品成了時髦商品,少女、家庭主婦用它作書包、旅游兜、飯盒袋、裝飾袋。如今,又盛行棉麻交織袋。每年的出口量相當大。
嵊縣竹編 位于浙東的嵊縣,既是越劇的故鄉,又是浙江主要的竹編產地。嵊縣竹編模擬動物,造型優美,神態逼真。經“花筋”(在篾片上印花紋)、“漂白”(對竹片、篾絲脫脂漂白)、“籃胎漆”(刮泥上漆)、“燙金”等工藝處理后,成為巧奪天工的“東方珍寶”。嵊縣竹編在工藝技巧、品種質量上,名列全國同行之前茅。著名的藝術家俞樟根還被授予“工藝美術家”稱號。
此外,浦江的麥稈扇、寧波的慈溪金絲草帽、寧波黃古林的草席等也有名。
吳越地區的工藝品還有很多,如湖州毛筆、硤石燈彩、龍泉寶劍、杭州王星記扇子、杭州張小泉剪刀等,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紹了。(本節參考《絢麗多彩的浙江工藝美術》等書)
上一篇:吳越文化·雅俗共賞的吳越文學藝術·繪畫之鄉數吳越
下一篇:巴蜀文化·少數民族·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