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大漠風·烏魯木齊之旅·吐魯番·天山明珠
吐魯番盆地形如一枚東西向橫放的橄欖,鑲嵌在天山南麓座座高山之間,是我國陸地最低洼之處,1萬多平方公里的面積有五分之二低于海平面。由于盆地四周高山環繞,陽光輻射強烈,熱量難以散發,因而炎熱異常。火焰山橫亙于吐魯番盆地中部,令人神往而又叫人生畏。
《西游記》與火焰山
火焰山東西長100多公里,山石呈赭紅色,怪石嶙峋,寸草不生,遠看紅光閃爍,好像一堆堆熊熊燃燒的烈火。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形容火焰山為“火云滿天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明朝吳承恩在《西游記》里將火焰山描繪成“八百里火焰”,異常可怕。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被擒,被投入八卦爐中燒煉,不料爐蓋一揭開,孫悟空一腳將丹爐踢翻,掉下幾塊磚來,落到人間化為火焰山。
據說以前有個縣太爺,因為身體太胖怕熱,夏天只好坐在水缸里辦公。有的傳說更夸張,說是有個朝廷命官到吐魯番上任,先準備了一口大缸,擱在馬車上,然后裝滿雪水,人再爬進缸內,讓馬車拉著過火焰山。豈知走了一半,缸里的雪水已被烤得發燙,命官大呼小叫,棄缸逃命。
《西游記》從五十九回到六十一回即“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三調芭蕉扇”。唐僧師徒來到這里,被熊熊燃燒的火焰山所阻,孫悟空三調鐵扇公主的芭蕉扇,扇滅了火焰,才得以過山。《西游記》雖是神話小說,但“唐三藏路阻火焰山”還是有案可查的。唐三藏于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八月從長安出發,西行去天竺(印度)取經,年底到達高昌(今吐魯番)。高昌王麹文泰盛情款待玄奘,并欲留他長住,出任國師,主持高昌佛事。后來見玄奘執意不肯,高昌王只得備辦馬匹、駱駝隊以及途中所需物品,并親自送行100多里,才依依話別。
烽火高昌 飲馬交河
新疆古城遺址有四十余座之多,幾乎各重要市縣都有分布。故城多為北朝到唐代的遺跡,較著名的有高昌古城、樓蘭古城、輪臺古城、龜茲都城遺址、北庭古城遺址等。
高昌故城位于吐魯番市東40公里火焰山南麓,高聳的城墻、深陷的護城河輪廓猶存。
高昌之名,最早見于《漢書·西域傳》,始稱“高昌壁”。據《魏書·高昌傳》說,高昌人庶昌盛,因名高昌”。從北魏開始,張、馬、鞠氏先后在此相繼稱王,并以高昌為都城,史稱“高昌國”。直到明初,這里為改奉伊斯蘭教的吐魯番邦兼并后,才逐漸荒廢。
關于古高昌汗國的來歷,維吾爾族有這樣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很久以前有個叫狄克亞奴司的牧羊人,偶然在草地上撿到一紙天書。附近一位明哲老人看了天書后告訴他:“幸福從你撿起信的那一刻便降臨到你的身上了!”牧羊人按照天書的指示,打開了地下宮殿的大門,取出了里面的金銀財寶,并按其模樣在地上建起巨大宮殿,他自己做了國王,請明哲老人為臣,統治起周圍廣大的地區。這就是高昌汗國。
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
新疆交河故城
高昌故城扼中西交通要沖,有“西域門戶”之稱;城墻亦十分堅固,高大厚實。數千年后的今天,城墻和城內建筑遺址仍歷歷可數。全城總面積為200萬平方米,略成方形,分外城、內城、宮城三部分。內城在外城正中,宮城位于最北端。外城西南角有一所寺院遺址,占地近1萬平方米,塔上佛龕內殘存的塑像和壁畫,依然明晰可辨。
吐魯番市西約10公里處還有一座古城——交河故城,交河故城又稱雅爾湖古城,“雅爾”即漢語的“崖兒”,故又俗稱“崖兒城”。故城位于兩河之間的河心洲上,周圍斷崖陡峭,因而才有“崖兒城”的別名。古代文獻中最早提到“交河”的是《漢書·西域傳》。該書這樣寫道:“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域下,故號‘交河’”。
交河城的最早居民為“車師前國”的車師人,十六國北朝期間為高昌國的都城;六世紀初,為麹氏高昌王國的一個郡。唐代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初的治所便在交河城。城依土崖作長方形,因周圍都是懸崖峭壁,天險自成,故無城垣,南北長1000米,東西最寬處約300米。城內建筑遺址很多,保存相當完好,是我國古代都市的稀有標本。
瓜果飄香葡萄溝
火焰山西側,有一條橫貫火焰山的林蔭峽谷,人稱葡萄溝。盡管火焰山氣溫高達47℃,但葡萄溝里卻是綠蔭茂密,水渠縱橫;空氣濕潤,氣候涼爽。夏末秋初,在長約8公里、寬約0.5公里的溝內,葡萄串串垂掛,晶瑩欲滴。當地200余公頃的葡萄田主要種植無核白葡萄、馬奶子葡萄、紅葡萄、喀什哈爾葡萄、索索葡萄等,年產鮮葡萄1200萬斤,葡萄干300余噸。這里的無核白葡萄,鮮吃皮薄肉細,酥脆多汁,甜而不膩;制成的無核葡萄干,在國際市場上享有“中國綠珍珠”的美譽。據文獻記載,吐魯番種植葡萄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曹魏時代,魏文帝曹丕就曾手書“詔令”,盛贊吐魯番葡萄的優異品質。此外,溝內還出產桑椹、蜜桃、白杏、紅棗、石榴和西瓜、甜瓜。每年7月開始,各種瓜果陸續成熟,香氣四溢。這條溝在新疆民歌中被廣為傳唱,是古今游人所向往的風景勝地。
沙漠血管坎兒井
坎兒井是新疆一種特殊的鑿井灌田方法。主要分布在哈密、木壘、吐魯番盆地,以吐魯番為最多,達一千一百多條。這是一種由地面渠道、地下渠道和澇壩三部分組成的灌溉系統。“坎兒”是井穴的意思。當地人先在高山雪水暗流處找到水源,按一定間隔打一個深十幾米乃至幾十米的大豎井,匯集地下水,增大水勢,再按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引水下流,一直連到遙遠的綠洲,再將水引出地面,灌溉田地。工程一般長約3公里,最長的達數十公里。這種灌水系統適用于土質松散、鑿渠容易滲水的地區。坎兒井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漢武帝時曾用此法引洛水到商洛山下。據王國維《西域井渠考》說,漢通西域時已將此法傳給當地人民。也有人說源于波斯,約于十八世紀八十年代自中亞傳入。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天臺山·天臺一宗流四方
下一篇:厚厚三晉土·晉中之旅·太原·太原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