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元帝昭儀傅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漢元帝昭儀傅氏》人物故事小傳
傅氏(公元前?—前2年),河內郡溫縣(在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為上官太后(漢昭帝皇后)宮中的才人,后被時為太子的元帝召幸。元帝即位后,立其為婕妤,甚有寵。生子為定陶共王,很得元帝喜愛。不久,傅氏晉為昭儀。元帝死后,傅氏隨子回到藩國,稱定陶太后。其子死后,其孫襲定陶共王,傅氏躬親撫養之。時漢成帝無子,立傅氏孫為太子。成帝死,傅氏孫即位,是為哀帝。傅氏先后被尊為恭皇太后、帝太太后和皇太太后。其親屬亦與之俱榮,受封侯爵者便有6人。傅氏為人有材略,善斷,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很有手腕。讀者可以在本傳關于傅氏在元帝宮中的活動,和她為孫子陰求儲君之位的活動中略窺一斑。
〔正 史〕
孝元傅昭儀,哀帝祖母也。父河內溫①人,蚤卒②,母更嫁為魏郡鄭翁妻,生男惲。昭儀少為上官太后③才人,自元帝為太子,得進幸。元帝即位,立為婕妤,甚有寵。為人有材略,善事人④,下至宮人左右,飲酒酻⑤地,皆祝延之。產一男一女,女為平都公主,男為定陶共王。恭王有材藝,尤愛于上。元帝既重傅婕妤,及馮婕妤亦幸⑥,生中山孝王,上欲殊⑦之于后宮,以二人皆有子為王,上尚在,未得稱太后,乃更號曰昭儀,賜以印綬,在婕妤上。昭其儀,尊之也。至成、哀⑧時,趙昭儀、董昭儀皆無子,猶稱焉。
元帝崩,傅昭儀隨王歸國⑨,稱定陶太后。后十年,恭王薨,子代為王。王母曰丁姬⑩。傅太后躬自養視,既壯大,成帝無繼嗣。時中山孝王在。元延四年,孝王及定陶王皆入朝。傅太后多以珍寶賂遺趙昭儀及帝舅票騎將軍王根,陰為王求漢嗣。皆見上無子,欲豫自結為久長計,更稱譽定陶王。上亦自器之,明年,遂征定陶王立為太子,語在《哀紀》(11)。月余,天子立楚孝王孫景為定陶王,奉恭王后。太子議欲謝,少傅閻崇以為“《春秋》不以父命廢王父命,為人后之禮不得顧私親,不當謝。”太傅趙玄以為當謝,太子從之。詔問所以謝狀,尚書劾奏玄,左遷少府,以光祿勛師丹為太傅。詔傅太后與太子母丁姬自居定陶國邸,下有司議皇太子得與傅太后、丁姬相見不,有司奏議不得相見。頃之,成帝母王太后(12)欲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太子家,成帝曰:“太子丞(13)正統,不得復顧私親。”王太后曰:“太子小,而傅太后抱養之,今至太子家,以乳母恩耳,不足有所妨。”于是令傅太后得至太子家。丁姬以不小養太子,獨不得。
成帝崩,哀帝即位。王太后詔令傅太后、丁姬十日一至未央宮。高昌侯董宏希指,上書言宜立丁姬為帝太后。師丹劾奏“宏懷邪誤朝,不道”。上初即位,謙讓,從師丹言止。后乃白(14)令王太后下詔,尊定陶恭王為恭皇。哀帝因是曰:“《春秋》母以子貴,尊傅太后為恭皇太后,丁姬為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食邑如長信宮、中宮。追尊恭皇太后父為崇祖侯,恭皇后父為褒德侯。”后歲余,遂下詔曰:“漢家之制,推親親以顯尊尊,定陶恭皇之號不宜復稱定陶。其尊恭皇太后為帝太太后,丁后為帝太后。”后又更號帝太太后為皇太太后,稱永信宮,帝太后稱中安宮,而成帝母太皇太后本稱長信宮,成帝趙后(15)為皇太后,并四太后,各置少府、太仆,秩皆中二千石(16)。為恭皇立寢廟于京師,比宣帝父悼皇考制度,序昭穆于前殿。
傅太后同產弟四人,曰子孟、中叔、子元、幼君。子孟子喜至大司馬,封高武侯。中叔子晏亦大司馬,封孔鄉侯。幼君子商封汝昌侯,為太后父崇祖侯后,更號崇祖曰汝昌哀侯。太后同母弟鄭惲前死,以惲子業為陽信侯,追尊惲為陽信節侯。鄭氏、傅氏侯者凡六人,大司馬二人,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諸曹十余人。
傅太后既尊,后尤驕,與成帝母語,至謂之嫗。與中山孝王母馮太后并事元帝,追怨之,陷以祝詛罪,令自殺,元壽元年(17)崩,合葬渭陵,稱孝元傅皇后云。
《漢書》卷九七
〔注 釋〕
①溫:縣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②蚤卒:早死。③上官太后:上官桀孫女,霍光外孫女,為漢昭帝皇后,請參見本書《漢昭帝皇后上官氏》。④善事人:指善于與人交際,擅長投人所好。⑤酻:把酒灑在地上,以為祭奠。亦可用于盟誓等活動。⑥幸:指被皇帝寵幸。⑦殊:特殊對待、看重之意。⑧成、哀:指漢成帝、哀帝。⑨歸國:回到封國。漢行政制度為郡縣分封并行制,皇帝諸子及其他親屬受封之地稱為封國或封邑。⑩丁姬:漢末定陶恭王妾,漢哀帝劉欣的母親。請參見本書《漢哀帝母丁姬》。(11)《哀紀》:指《漢書·哀帝紀》。(12)王太后:請參見本書《漢成帝皇后王氏》。(13)丞:通承,即繼承。(14)白:進言;說明。后面的“令”不是命令王太后下詔,而是通過進言,說動王太后,使其下命令頒詔之意。(15)趙后:即趙飛燕。請參見本書《漢成帝皇后趙飛燕》。(16)二千石:漢官俸祿的單位為石,以其數目的大小作為區分官級高低的標準。漢以600石以上為高級官吏,2000石官算是顯官在宦了。(17)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
上一篇:《毛奇齡》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毛奇齡》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漢孝惠帝劉盈》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漢孝惠帝劉盈》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