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中之旅·太原·晉陽古城
太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它位于山西中部,晉中盆地北端,是山西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太原原名“晉陽”。傳說晉陽原是一個很大的湖,大禹至此,發現湖底土地肥沃,便決心引走湖水,開墾田園。他率領人們在湖水沿岸的靈石山打開了一個缺口,引走了湖水,從此人們在這里安家立業。從地理位置看,古晉陽西、東、北三面環山,西倚龍山和懸甕山,面對東山,北為系舟山。山上植被茂密,礦產資源豐富。中部和南部是一片平坦的大平原,汾河、晉水流貫其間。這里的確是發展農業的好地方。從考古發現來看,考古學家在晉陽古城附近的義井村、東太堡村、楊家村等地,發掘出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等等。這說明遠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發展了原始生產。
“龍城”“錦繡”非虛夸
晉陽城的創建始于春秋時代。晉定公十五年(前479),晉國權臣趙簡子為鞏固自己的領地和政權,命家臣董安于在晉水之北,即今太原市南郊區古城營村一帶,修筑了一座堅固的城池。該城因位于晉水的北岸,故名“晉陽”。后韓、趙、魏三家分晉,晉陽成為趙國都城。
前248年,秦兵進攻趙國,占領了晉陽及附近城池,設太原郡,郡治在晉陽,從此晉陽城又名太原城。
秦漢時期,太原是防御匈奴的重鎮,漢高祖劉邦曾封其子劉恒(漢文帝)為代王,駐守晉陽,北御匈奴。漢武帝也曾到過太原。太原逐漸成為北方名城。
南北朝時,太原是東魏、北齊的別都。北齊的統治者曾大力營建古晉陽,在城里修建晉陽宮、大明宮;在城外的晉祠內,建造樓臺亭閣。由于崇信佛教,還在附近的天龍山、龍山、蒙山等地建造佛寺,開鑿石窟。
到了隋代,隋文帝楊堅即位不久,即將其次子楊廣封為晉王,駐守晉陽,防御突厥。隋末,隋煬帝任命李淵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李淵憑借著“晉陽之地,士馬精強,宮監之中,府庫盈積”(見《資治通鑒》)和有利的戰略地位,起兵反隋,不到半年,就沿汾河、渭河攻入長安,奠定了唐王朝的基業,因此,李世民稱太原為“王業所基,國之根本”。唐代是太原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由于太原是李唐王朝的創業基地,又是北方重鎮,故受到唐王朝的特別重視,升其為太原府,稱作“北都”、“北京”。當時的晉陽城,飛跨汾河兩岸,由東、中、西三大城組成。城池高大雄偉,三座城中,以汾河西的都城最大,長四千三百二十一步,高4丈,城內還有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個小城。晉陽城內人口眾多,工商業發達,冶煉、鑄造、瓷器、釀酒等手工業聞名全國,影響波及東亞諸國。其繁華壯觀之勢正如金代詩人元好問詩中所說:“中原北門形勢雄,想見城闕云煙中。”(見《晉陽故城書事》一詩)這座宏偉的晉陽城,成為唐代北方的重要屏障,在安史之亂抵御叛軍時發揮了重大作用。當時史思明等部以十萬之眾合攻太原,大將李光弼率部不足萬人,憑借堅固城池,堅守晉陽五十余天,殲敵七萬,終于解除了圍困,并收復了河南河北大片失地。五代時,后唐、后晉、后漢皇帝皆恃雄據太原而登龍座,故太原在歷史上又享有“龍城”盛譽。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將晉陽圍困了五個月,才迫使北漢主劉繼元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投降宋朝。趙光義認為此城“盛則后服,衰則先叛”,對宋王朝統治不利,下令將晉陽城全部焚毀。“鬼役天財千萬古,爭教一炬成焦土。”(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千年古城化為一片廢墟。后來為安置流民,在晉陽城北50里的唐明鎮(今西羊市一帶)重修了一座土城。城中只有“丁”字街,意思是要釘住這里的龍脈。這座土城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又逐漸興旺起來,復獲“太原府城”之稱,并享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北宋以太原為防御遼兵的重鎮。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侵,太原知府張孝純率軍民堅守八個月,才緩解了金兵的攻勢。次年九月,太原城被攻破,金兵隨之長驅直下,攻入汴梁(今開封),北宋滅亡。
明初,太原被定為九邊重鎮之一,城防又得到擴建加強。擴建后的新城周圍24里,城高3丈5尺,每面各開二門,城上角樓四座、小樓九十二座、敵臺三十二座,壕深3丈,可謂“堅逾鐵甕”。曾抵御過韃靼兵的進攻。明代的文物建筑有崇善寺、永祚寺、純陽宮等。
明末清初,太原人民開展反清斗爭,其中薛宗周、王如金、傅山等志士尤為著名。明清兩代,太原皆稱作“太原府”;民國元年廢府,改稱陽曲縣,為山西省會。1927年設太原市,名稱相沿至今。
冶煉技藝名天下
三晉地區的銅、鐵、煤等礦產資源豐富,冶銅、冶鐵業比較發達,素有“河東鹽鐵之利甲天下”之說。其鐵器制造和使用的歷史久遠,太原義井出土的春秋時期的鐵鑿、鐵斧、鐵刀各一件,就是明證。《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晉趙鞅、荀寅帥師城汝濱,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焉。”這段話反映了當時晉國已能用鐵原料鑄造相當大的鼎,并能在鼎上鑄文字,說明鐵礦的開采、冶煉和鐵器的使用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太原古為并州治,歷史上,太原“并鐵”是鐵中名品。唐代,太原首先有了“五金同鑄,百煉成鋼”的技術,并設立“太原冶”,鑄造錢幣、銅鐵鏡和武器等,銅鐵鏡被列為朝廷貢品。太原產的刀剪,稱“并州剪刀”,鋒口犀利,鋼水分明,鍛造堅固。刀,切肉不粘刀,砍骨不卷刃;剪,剪布不毛邊,剪毛不粘鋒。《山西通志》有“刀剪甚利者,古稱并州”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有詩贊道:“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南宋詩人陸游也寫道:“詩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來。”可見并州刀剪在唐宋時代的馳名程度。明代各大商市、碼頭都有掛著“并州刀剪”招牌的專營商號。并州剪刀成為山西一方名品。先進的冶煉技術也反映在大型鑄件的制造上。據《太平廣記》卷一一四記載:隋朝開皇年間(581—600),僧人澄空曾在晉陽集資鑄造一尊70尺高的鐵佛像,雖屢遭失敗,但他堅持不懈,前后用了六十年時間,才鑄成這尊巨大的鐵佛像。太原晉祠金人臺上有四個鐵人,其中兩個鑄于宋紹圣年間,一個鑄于宋政和年間,比真人還高,由幾塊鐵焊接而成,上面還鑄有許多文字,迄今無半點銹跡。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富春江·春山春水畫不贏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法源寺·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