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雅俗共賞的吳越文學藝術·繪畫之鄉數吳越
江南的繪畫,也始于三國。吳國畫家曹不興以擅畫,列為吳之“八絕”之一。他善畫人物,能在五十尺長的素絹上作畫,“頭面手足,胸臆肩背,無遺失尺度”(許嵩《建康實錄》)。他還擅長畫龍,所畫青龍活靈活現,放到河面上,立刻“蓄水成霧”。后世尊其為江南畫家之祖。曹不興還擅長作佛像,故又有“佛畫之祖”的稱譽。可惜,他的真跡不存于世。
六朝時期的江南,顧愷之和張僧繇是兩位最著名的畫家。顧愷之是東晉時無錫人,人稱“才絕、畫絕、癡絕”。他尤精人物畫,能運用游線般的線條,畫出流水行云般的動感,“其神氣飄然在煙霄之上”(《畫斷》)。他是位現實主義繪畫宗師,主張繪畫要“以形寫神”,要“遇想妙得”。張僧繇是南朝梁時蘇州人。他創立了佛像繪畫及雕刻的中國風格,擅長人物肖像,多作寺院宗教壁畫。他的作品骨法奇偉,規模宏逸,“六法”精備(《蘇州史話》)。傳說他畫龍不點晴,生怕飛去,成語乃有畫龍點晴。張僧繇改變了顧愷之、陸探微的“密體”風格,創立了“疏體”畫法。唐人曾將張、陸、顧、吳道子合稱“畫家四祖”。
唐代,我國繪畫藝術日臻完備。傳統的人物雕、畫藝術完備,蘇州畫家楊惠之與吳道子同學張僧繇,各有所長,“道子畫,惠子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世稱“畫圣”、“塑圣”。楊惠之的塑像分布江蘇、河南、陜西三省,神態逼真,栩栩如生。
唐代山水畫的興起,使繪畫的題材更加廣泛,風格更加多樣。揚州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畫是其代表之一。其畫畫風工致、氣勢豪富,色彩典雅,有“山水絕妙”之譽,對后世影響很大。五代時董源、巨然,也擅長描繪江南山水景色,世稱“董巨”,成為宋代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
宋承江南西蜀、南唐習俗,于宮廷設置翰林畫院。統治階級對繪畫藝術的提倡,促進了我國繪畫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同時也產生了一批宮廷畫師。北宋時,江南畫師不多,浙江的燕文貴可能是較著名的。他擅長山水,有自己的風格,人稱“燕家景”。南宋時,畫院遷到杭州,于是江南的宮廷畫師劇增,產生了“南宋院體畫派”,其畫法以嚴整蒼勁著稱。據厲鶚《南宋院畫錄》,入畫院的九十六人中,其中錢塘人便有二十九人。著名的有馬和之、劉松年、李嵩、夏珪、馬遠、陳清波等。
馬和之擅畫人物、佛像、山水,用柳葉描,行筆飄逸,著色輕淡,仿吳道子筆法,人稱“小吳生”。代表作是《柳溪春舫圖》。劉松年擅長山水,兼精人物。其《耕織圖》被譽為“絕品”。李嵩擅畫釋道人物,尤長界畫,極工致,樓閣亭臺,殿宇花榭,無不構圖精確,有《貨郎圖》。夏珪工畫人物,尤擅山水。他畫山水、喜用長卷,筆法喜用“拖泥帶水皴”(即水墨法)。構圖常取半邊、一角,人稱“夏半邊”。馬遠出身于繪畫世家,長于山水畫。其山水畫富有創造性,有層次、有意境,取景布勢,簡練概括,常以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表達出浩蕩而富有詩意的全景(或言“殘山剩水”,象征南唐偏安局面),人稱“馬一角”或“馬半邊”。代表作有《踏歌圖》等。馬遠把山水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代表了院體畫派的最高成就。(《浙江古代史》)
元代,遭趙孟覜等復古派的反對,院體畫衰落,“元四家”的興起,使山水畫畫風有了一定的變化。“元四家”中,黃公望與倪瓚分別是常熟、無錫人,王蒙和吳鎮是吳興、嘉善人,皆在太湖流域。元四家畫法表現出枯寂幽淡的風格。黃公望善畫水。其畫,初學董、巨,后來專務寫生,自成一家,代表作是《富春山居圖》,清代畫家鄒之麟稱黃公望是“畫中之右軍”,其《富春山居圖》是“右軍之《蘭亭》”。他有《寫山水訣》一書,作畫講究理、趣、神兼備,用筆簡練,意境深遠。倪瓚也師法董源,他的水墨山水畫,筆法簡雅,似嫩而蒼,似在意而無意,若淡若疏之間,畫風幽淡冷寂,有一股逸氣(張荷《吳越文化》)。吳鎮尤善畫山水竹石,喜作墨花,題詩其上,人稱“二妙”。 王蒙是趙孟覜的外甥,好畫山水,兼善人物。王蒙之畫,既學趙氏,又摹唐宋“高品”,自成一家,董其昌稱“若于刻畫之工,元季當為第一”(《畫禪室隨筆》卷二《畫源》)。
南宋的院體畫派與元四家的風格,對江南畫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代分別演繹成浙派和吳派。
明初,朱元璋以反元復宋自居,仿宋制,設置畫院,反對元四家風格,有意識地提倡院體畫風,一時院體橫行全國,形成“院派”。浙江因基礎好,捷足先登,形成浙派。浙派取法院體,用筆剛勁。鼻祖戴進是錢塘人,擅長山水、人物、花鳥、翎毛。其畫,以仿南宋諸畫家為主,旁及北宋諸家。其仿馬、夏的作品,甚至可以假亂真。他是浙派的始祖。他的畫風行一時,習之者頗多。戴進之后,其弟子吳偉很出名。吳偉是常熟人。他的畫充分發揮了馬、夏的風格,使作品更加豪放。明憲宗時,甚至御賜“畫狀元”,浙派因此顯赫一時。徐渭的畫則用筆放縱、水墨淋漓,對鄭板橋、齊白石均有影響。
吳派主要由蘇州、無錫一帶的畫家構成。他們以學元四家風格為主。初期聲勢不大,到了明中葉,“吳門四家”出現,吳派乃崛起,且大有代替院派、浙派之勢。吳門四家指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沈周最擅長山水畫,其畫遠師巨然,近宗元四家,博取宋元之長,自成風格。他有兩種風格,學王蒙的是“細沈”,如《廬山高圖軸》,于謹密中顯示渾淪之勢;得力于吳鎮,參之董、巨的,稱“粗沈”,如《清渙垂釣圖軸》,蒼勁沉著,氣勢雄偉,力透紙背。沈周兼擅花卉和寫意人物,用筆蒼老概括,很有神采。他的畫藝當時名聲很大,被推為畫壇盟主。他的弟子很多,文征明、唐寅是最著名者。文征明最善山水,以工致秀潤見稱。其細筆畫,秀麗柔密;其粗筆畫,蒼勁郁茂。清和閑適,是文畫獨具的特點。唐寅的畫,筆墨靈秀,一變刻畫之跡,取景寫物,時出新意,清麗中饒有韻致。唐寅繪畫題材廣泛,且筆資秀雅,被公認為“明四家”中聲望最大者。“唐畫”猶如書法中的“王字”,成為一種標準,為后世畫家所宗法。仇英與唐寅曾同事周臣,他最工臨摹,畫風尚工細,精麗艷逸。臨摹唐宋名畫,落筆亂真。明四家由于師承和實踐、個性等不同,在藝術處理和表現手法上有一些差異,如沈、文著力于意趣,而唐、仇則比較注意主題和結構。總的說來,在藝術風格上有內在聯系,即能夠根據自己的感受,不囿一見,兼收并蓄,彼此間又經常切磋琢磨。明四家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就在于不為當時山水畫趨向形式主義的風尚所限,致力于上追唐宋名作,擷取其精華而別開蹊徑。這是對唐、宋以來繪畫藝術的變化和綜合,“直使清代三百年之山水畫,全屬此派范圍之下”(潘天壽語)。明四家在當時影響大,還在于他們多是畫、詩、書“三絕”兼具的江南才子。
浙派、吳派,到了萬歷時代,漸趨衰落。代之而起的是董其昌的松江畫派。董氏也是三絕兼具的人物,而且是閣臣,故影響十分大。董氏畫古雅高逸、秀潤蒼郁。松江畫派開創了江南山水畫的新天地。
清代,江南畫壇更趨繁榮。在南京,有“金陵八家”(龔昌、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在蘇州,有“四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在揚州,有著名的“揚州八怪”(鄭燮、金農、黃慎、李鮮、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羅聘)。蘇州四王工臨摹古畫,金陵八家作品有較強的寫實性,而揚州八怪,用筆不受文人畫束縛,敢于大膽革新,激發了中國繪畫發展的活力。清以來,江南最著名的畫家有鄭板橋、陳洪綬、任伯年、吳昌碩、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等。
自三國及今,江南畫業特別發達,尤其是山水畫。據《吳門畫史》,僅蘇州即有畫家一千二百二十二名。可見江南畫家之多。
上一篇:八閩文化·八閩藝術·繪畫與書法
下一篇:吳越文化·十巧奪天工的吳越工藝文化·絢麗多彩的吳越工藝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