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作家不是戰士”的郁達夫
郁達夫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重要作家。他不僅以其具有社會進步意義而又風格獨特的小說創作和游記、隨筆等散文,奠定了自己的文學史上的地位,而且在抗戰爆發后,堅持抗日宣傳工作,表現了一個進步作家愛國主義的思想和行動。但是,郁達夫在前半生里,卻因未能突破小資產階級的自身局限性,而沒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文化陣線上成為沖鋒陷陣的戰士。
魯迅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正確評價了郁達夫之后,創造社后期成員一致歡迎郁達夫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郁達夫追隨魯迅左右,做了不少工作。但過慣了自由散漫的文人名士生活的郁達夫,終因不肯做“分傳單一類的事”,不去積極投身斗爭生活,引起左聯成員不滿。郁達夫自己便“自動地把‘郁達夫’這名字”在左聯中除掉了。1930年11月16日左聯第四次全體大會,當場表決開除了郁達夫。
1931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后,上海成為國民黨統治下的白色恐怖世界。郁達夫常常遭到反動派的威脅恐嚇。驚怕之余,郁達夫決定逃避政治風暴,去西子湖邊的世外桃源為“隱士”。1933年4月,郁達夫舉家遷往杭州。魯迅不贊成郁達夫在斗爭尖銳時刻離開戰斗崗位,希望他能“回頭是岸”,并于1933年底寫詩勸他認清杭州同樣是蔣介石的天下,不要對敵人存有幻想。可惜,郁達夫辜負了魯迅先生的期望。
直到抗戰爆發,流落南洋發生了家室之變的郁達夫才痛感國事家事的不幸,想起了魯迅先生對他的規勸而終于醒悟。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他被“抗戰必勝”的信念所鼓舞,輾轉流離,改名換姓,堅持斗爭,期待著勝利的一天,直到被日本憲兵部秘密殺害,以身殉國。那時,他毅然放棄了小說創作,配合對抗戰的戰略戰策的宣傳,寫了大量時評政論,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進步政治家的職責。但是,由于思想認識的局限,郁達夫沒有正確認清形勢,而在文章中宣揚了“速勝”的觀點。
對于郁達夫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所做的貢獻和他在抗戰中的斗爭,人們同樣不會忘記。但是,從整個一生來看,郁達夫似乎正應了他退出左聯時在一次宴會上對徐志摩說的話——
“我是作家,不是戰士。”
上一篇:“捶丸”與“高爾夫球”對比
下一篇:“景瓷”產品出現“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