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節(jié)日習俗與民間信仰·民間信仰和祭祀習俗
與中國其他地區(qū)一樣,在過去時代,安徽民間存在各種信仰,建造了許多供祀各種神靈的廟宇,有些廟宇是按照國家祀典的規(guī)格統(tǒng)一建造的,如在各府縣,都建有社稷壇、神祗壇(祭風雨云雷、本境山川以及城隍)、先農(nóng)壇、文廟、城隍廟、文昌廟、厲壇(祭無祀鬼神)、旗纛廟等,其祭祀均由官府主持。這些神廟的祭祀對象與百姓的生活距離較遠,雖然每年舉行隆重祭祀儀式時,都吸引了大量人觀看,但實際上對百姓影響較小。只有社稷,因被認為與農(nóng)業(yè)豐歉密切關聯(lián),故極受鄉(xiāng)民重視,明初曾頒布讓天下鄉(xiāng)民立社的詔令,神靈有的供奉雕像,有的供奉主牌。
安徽各地還都建有表彰先賢先烈的祠廟,這一系統(tǒng)可姑且名之為“教化性宗教”。僅以清末安慶府為例,除祭祀孔子的文廟、祭祀關公的關帝廟外,還有祭宋秀才謝緒的大王廟,祭宋官員游酢、李大綱、黃干、喻樗的四賢祠,祭宋黃庭堅的山谷祠,祭宋官員孫知微、夏椅和明武將陳龍、潘可大的四忠祠,祀元郡守韓建的郡伯祠、大節(jié)祠、忠臣祠,祀元余闕的余忠宣公祠,祀余闕妻及子德臣女安安的烈夫人祠,祠明官員張文錦、崔文的文武宣力祠、祀清李猶龍的李公祠,祀清靳輔的靳文襄公祠,祀清徐國相的徐公祠、祠清張朝珍的張公祠,祀清曾國藩的曾文正公祠,祀清王廷賓、臧榮青的王臧二公祠,祀清劉效曾的劉公祠,祀漢朱邑的朱司農(nóng)祠,祀唐張孚卿的吳烈侯祠,祀南唐徐鉉的徐常侍祠,祀明方法的方斷事祠,祀明左光斗的左公祠,祀清秉文的張方伯祠,祀明方學漸的方明善祠,祀明竇成的竇將軍祠,祠明黃月功的黃公祠,祀明史可法的史公祠,祀清多隆阿的多公祠,祀清徐豐玉的徐勇烈公祠,祀魏劉馥、吳呂蒙的吳陂祠,祀楚屈原的北神廟,祀唐張巡的棠梨廟,祀元韓建的大節(jié)祠,祀神農(nóng)后稷的五谷廟,祀漢張河丹的河西廟,祀唐狄仁杰的白云祠,祀唐張巡、許遠和宋岳飛的景祐廟,祀明彭韶、邢旭、謝鑌、孫衍、施溥、熊廷棟與清于成龍的惠民祠,祀楚屈原的忠潔王廟,祀晉姚顯的姚太尉廟,祀晉王祥、孟宗和唐徐仲源的三孝祠,祀宋何無忌的何無忌廟,祀唐張巡、許遠、雷萬春的忠烈祠,祀唐麴信陵的麴大夫廟,祀明王之慶的忠節(jié)祠,祀明方法明的方公祠等,凡五十余處。被奉祀者,或因死節(jié)(包括因鎮(zhèn)壓人民起義而死者),或因忠義,或因孝行,或有保境之功,或有惠民之政,也有的僅因是歷史上的名人。對這些祠廟要按時祭祀,但基本上由官府統(tǒng)管,對平民百姓來說,只能起到一定的倫理教化作用,與信仰沒有多少關聯(lián)。不過應該注意的是,其中有些祭祀在民間悄悄轉變了職能,帶上了濃郁的“神靈”色彩。如徽州藺將軍廟所祀為隋將藺亮,當?shù)厝苏J為他可以“鎮(zhèn)火”,使其有了火神功用,五福鎮(zhèn)廟所祀為南唐羅芟,鄉(xiāng)民卻在遇水旱災傷時前往祈禱。
在鄉(xiāng)民中最有威信的,還是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的神靈,這可以劉猛將軍和龍王信仰為例。蟲害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大敵,在傳統(tǒng)的技術條件下,人們對蟲害沒有太多的防治辦法,只能依賴自然生態(tài)中益蟲對害蟲的消滅。青蛙是捕蟲能手,故江淮之間原本“俗祀青蛙”。從明代開始,蛙神開始被一位稱為劉猛將軍的人神替代。安徽各地均有劉猛將軍廟的建置。每年正月十三日和冬至后三戊日由地方官致祭祈報,百姓對此神也甚為尊敬。不過,出現(xiàn)劉猛將軍之后,江淮地區(qū)原有的對青蛙的俗信依然存在,只不過青蛙變成劉猛將軍手下的兵士,人們認為劉猛將軍可驅(qū)動青蛙食蟲。
龍神信仰在中國各地是普遍存在的,安徽人也極篤信,各地都建有不少龍神廟、龍王廟。如滁州西南豐山陽谷有柏子潭,淺深莫測,當?shù)厝藗髡f其中有神龍出沒,每逢久旱不雨,就前去祭祀祈禱,據(jù)說多有應驗,于是鄉(xiāng)民臨潭建祠,加以奉祀。為了拉近神與人之間的關系,安徽人將許多龍王通過人化和本地化的方式,改造成本地的保護神。如穎州府(今阜陽)城東原有一座龍王廟,又稱張龍公祠,傳說該龍王為生活于隋代和唐初的張路斯,家住潁上縣百社村,據(jù)說他十六歲中明經(jīng)科,唐景龍中擔任宣城令,頗有治績。夫人姓石,生有九個兒子。罷職歸里后,常釣于焦氏臺之陰,一天,望見釣處有宮室樓殿,于是進去居住,從此夜晚出去,白天回家,每次回來,身上都又濕又冷。石氏深感驚訝,詢問緣由,張路斯說:“我本是龍,蓼人鄭祥遠也是龍,與我爭奪住處。明天我們當大戰(zhàn)一場,要讓九個兒子都幫助我。下巴上有絳綃的是我,有青綃的是鄭祥遠?!钡诙?,九個兒子用弓箭助戰(zhàn),青綃者被射中,急忙逃去,張路斯奮起直追,所過皆成溪谷,通達于淮水。青綃者投于合肥之西山而死,是為龍穴山,張路斯與九個兒子皆化為龍。
此外,安徽有些地方還有自己特殊的保護神。如徽州婺源的保護神是五通神,又叫五顯神。宋代正是徽州商業(yè)開始發(fā)達的時候,每年拜祭五通神的不僅是本地鄉(xiāng)民,還有來自四方的商人。隨著其信仰的傳播,朝廷也將五通神的封號越加越長,甚至還把封號加之于假想的五通神的父母。后來,五通神的廟號基本上固定為“靈順”。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朝廷把五通神定為“淫祀”,加以禁止,位于府城東北的靈順廟也改為關帝廟,但這不能根除鄉(xiāng)民的信仰,五通神在徽州的影響依然很大,保留未毀的靈順廟香火一直十分興旺。
佛教在安徽影響也很大。早在三國時期,安徽境內(nèi)己有二十多座佛寺。北周武帝滅佛時,禪宗三祖僧璨秘密活動在岳西司空山、潛山、司空山一帶。唐初,佛教十分興盛,安徽各地也廣建寺院,較有名的有九華山化城寺、黃山翠峰寺、敬亭山廣教寺、瑯玡山開化寺等。唐代之后,佛教續(xù)有發(fā)展,到1949年前,安徽全省共有大小寺庵三千一百五十八處,可見其普及的程度。在佛教的眾多神靈中,除佛之外,中國人還特別信奉文殊、普賢、觀音和地藏四位菩薩。每年二月二十九觀音菩薩誕日,鄉(xiāng)民們不怕路遠難行,成群結隊去岑山和潛口的觀音廟中朝拜進香。由于九華山被視為地藏菩薩道場,安徽的地藏菩薩信仰非常盛行。每年七月三十日為地藏菩薩誕日和成道曰,九華山地藏道場都要舉行隆重的地藏法會,吸引了大量善男信女前來進香拜佛。
安徽的道教信仰也很興旺?;春恿饔蚴堑兰野l(fā)源地,道教思想在這一帶有較深厚的民眾基礎。漢末道教形成后,安徽各地即逐漸受其影響。如風景秀麗的九華山,最早是道教活動場所,許多道教徒前來開辟道場,先后建立過開元觀、白云觀、仙壇宮等道觀。后佛教進入,才逐漸成為佛教勝地。唐代尊崇老子,尊稱其為“太上玄元皇帝”,亳州相傳為老子故鄉(xiāng),遂成為全國道教祭祀中心。宋、元時期,道教分為正一派和全真派兩大宗派,安徽因地理條件的影響,江南信奉正一派,江北則信奉全真派。皖南休寧縣境內(nèi)的齊云山,是道教勝地,與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鵠鳴山并稱為中國四大道教勝地。每年三月三日,相傳為道教尊神元君降凡日,遠近進香者更多,山上還要請戲班演戲三日以娛神。除齊云山外,懷遠縣涂山禹王宮、鳳臺縣茅仙洞、潛山縣真源宮等,也很有名。在道觀外,安徽各地還有不少地點傳說與仙人和道士有關。如潛山縣白鹿巖東北有仙人臺,據(jù)說上有仙人足跡,又有鶴泉,相傳白鶴道人停留此處,鶴起泉流;太湖縣有煉丹臺,相傳為漢梅福煉丹外;宿松縣陳漢山溪旁有釣魚臺,相傳為唐張果垂釣處,又縣北五十里有仙田,相傳為匡阜真人修煉處,又龍湖中有浮笠洲,相傳為仙人煉丹處。
談及民間信仰與祭祀,不能不談一談祖先崇拜和祭祖活動,這在安徽以及全國都是普遍存在的,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徽州等地,由于富商大賈眾多,祖先崇拜得到物質(zhì)方面的有力支持,變得空前強大。宗祠是祖先崇拜的場所和物化象征?;罩萆倘艘坏┲赂唬紫认氲降木褪切藿ㄗ陟簟T谏倘说闹С趾屯苿酉?,徽州遍地都有宗祠,“姓各有祠,支分派別,復為支祠”(民國《歙縣志》卷一)。對祖宗的祭祀,徽州人基本遵循《朱子家禮》的規(guī)定,有四時祭、忌日祭、生忌祭、墓祭等。祭祀時除奠獻叩拜外,有的還有“娛神”活動。通過祭禮儀式,似乎活著的人與死去的祖先便在心靈上得到溝通,同時亦可加強族人的同源意識。安徽其他地區(qū)的宗族意識盡管可能不如徽州強烈,但在祖先崇拜上也同樣熱烈。在各地的鄉(xiāng)村中,都可見到大大小小的祠堂,它們大多數(shù)比不上徽州祠堂的富麗堂皇,但表達的孝思卻同樣深沉。
上一篇:八閩文化·八閩的宗教和民間信仰·民間信仰
下一篇:燕趙文化·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的不平衡發(fā)展·漢唐時期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