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化·八閩的宗教和民間信仰·民間信仰
(1) 海神媽祖林默
在閩人信仰的眾神中,最負盛名的是媽祖。媽祖信仰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較大的影響。
福建莆田湄洲灣口的湄洲島是海神媽祖的故鄉。聞名海內外的“媽祖廟”,便座落在該島上,人們稱其為“湄洲祖廟”。廟后崖上刻有“升天古跡”四字,相傳媽祖就是在這里登山升天為神的。
相傳媽祖姓林名默(明末清初《天妃顯圣錄》中,稱她“生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命名曰默”),又稱林默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對媽祖身世,史籍記載十分簡略(南宋紹興二十年廖鵬飛撰,見《媽祖文獻資料》)?!妒ザ兆鎻R重建順濟廟記》,被認為是目前有關媽祖資料中最早一篇。其文曰:“……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于本嶼。圣墩去嶼幾百里,元祐丙寅歲,墩上常有光氣夜現,鄉人莫知為何祥。有漁者就視,乃枯槎(“浮木,槎同楂”。”引者注),置其家,翌日自還故處。當夕編夢墩傍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實所憑(信物),宜館我(“要求建廟祀我”。引者注)于墩上?!咐袭愔驗榱R,號曰圣墩?!?br>
此文記載了媽祖信仰源于湄洲嶼,“顯靈”于圣墩。“墩”是莆田沿海較常見的地名之一,有的文獻又寫作“屯”、“堆”,實為同一地方。圣墩古屬莆田寧海鎮(今屬涵江區)梧郊村(《一篇最早的媽祖文獻資料的發現》認為“圣墩”在南埕村,載《媽祖研究論文集》,鷺江出版社,1989年)。文中指出媽祖姓林氏,湄洲嶼人,生前是位女巫,巫術高明,能預言人的禍福,因其靈驗,故深受人們的信賴。北宋雍熙四年(987)“羽化”(去世)后,鄉人感其生前為人治病及從海上救人的恩德,在湄洲島立廟以祀。但因湄洲島在宋代開發不久,與內陸交通十分不便,媽祖信仰也傳播得不廣。據《八閩通志》載,咸平二年(999),與湄洲島隔海相望的平海衛(今平海鄉)建造了一座媽祖宮,這是媽祖信仰傳播最早的分廟。
媽祖死后一百年,元祐丙寅歲(1086),其信仰才從海島上擴大到陸地,即距島百里外的莆田寧海圣墩。這是媽祖信仰廣為傳播的關鍵一步。媽祖在寧海圣墩“顯靈”,并非偶然。因寧海(今莆田市涵江區三江口)當時是一個漁業和商業集散的港口,桅墻林立,當地人忙于捕魚和北上南下經商希求平安的心理,成為媽祖在此“顯靈”的原因。隨后各地陸續有媽祖“顯靈”于沿海沿江的傳說,其影響越來越大。
寧海圣墩廟號“順濟”的原因是北宋宣和五年(1123)給事中路允迪取道東海出使高麗,“中流震風,八舟溺七”(《莆陽比事》卷七),唯獨路允迪乘坐的船只避開風浪,安全到達。脫險后船上的寧海人保義郎李振說,這是莆田寧海圣墩媽祖女神“顯靈”護航之故。路允迪返朝復命時,李振特意將此事上奏,徽宗大悅,賜封寧海圣墩媽祖廟為“順濟”廟,開歷代媽祖褒封之先。也使圣墩廟在北宋媽祖信仰活動中成為引人注目的中心。故廖民《順濟廟記》說:“神女生于湄洲,至顯靈跡,實自墩始;其后賜額,載諸祀典,亦自此墩始。”
湄洲神女媽祖以航海功業受封后漸漸成為航海者海上活動的精神支柱?!白员彼文┠臧?,后經南宋、元、明、清,歷代皇帝出于政治需要,都對媽祖尊崇備至,封號由‘崇福夫人’,進而‘天妃’、‘天后’,直到‘天上圣母’。封建政府還不斷遣使致祭,甚至列入國家祀典。歷代帝王對媽祖的加封,對于民間媽祖信仰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參看張桂林:《福建媽祖信仰》,載《八閩文化概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頁)
媽祖信仰先在莆田地區流傳,除寧海圣墩外,還有百湖的順濟廟,涵江的靈慈廟等。后以莆田為中心向仙游、泉州、金門、長樂、霞浦、南平、邵武、惠安、漳州、浦城、福鼎、永定等地擴散并波及到廣東、浙江、江蘇、河北、山東、臺灣等省的沿海一帶。
臺灣的媽祖信仰,其淵源來自湄洲祖廟,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至清代已建有二百二十多座媽祖廟,可見影響范圍之廣。澎湖馬公鎮媽祖宮是臺灣最早的媽祖廟。明天啟年間,董應舉致福建巡撫南居益書(董應舉:《崇相集·與南二太公祖書》)中就提到澎湖天妃宮的事。此宮“為澎湖最古之寺廟,亦為全臺灣最古之媽祖廟,雖有北港與臺南二廟,當以此廟為總本山廟”(《臺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勝跡篇》)。澎湖是祖國大陸開發臺灣的重要基地,據德化使星坊南市《蘇氏族譜》載,宋代澎湖已有德化蘇姓移民。元代移民人數有所增加,至明代后期,海禁松弛,漳泉百姓捧持媽祖造像橫渡海峽,開拓澎湖,建媽祖宮。
北港位于臺灣西部,是臺灣早期與大陸聯系的主要港口。明末,龍溪人(今龍??h)顏思齊、泉州南安人鄭芝龍等為首的海上武裝集團占據北港之后,漳、泉人至者日多。清康熙年間,僧樹壁自湄洲奉神像來,結廬祀之,香火日盛。雍正八年(1730),乃建朝天宮。因朝天宮的神像來自媽祖故鄉,是為“真神”,故在臺灣威望極高,成為全臺媽祖信仰的中心。臺灣主要的媽祖廟還有臺南的天后宮,系由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將軍施瑯改明寧靖王府而成,是為臺灣最早的官建媽祖廟。其他還有鹿港天后宮、大甲鎮瀾宮等。
臺灣的媽祖信仰,跟福建移民息息相關。明清之際,福建民眾有兩次移居臺灣的高潮,媽祖信仰即跟隨移民傳入臺灣。而臺灣的媽祖信仰則基于當地百姓懷祖尋根的思想感情。
莆田湄州媽祖廟、臺灣北港媽祖廟、天津媽祖廟并稱三大祖廟。
(2) 臨水夫人陳靖姑
唐代的臨水,在今古田縣大橋鎮。鎮上有個臨水宮,相傳為唐朝末年陳靖姑斬白蛇處。這個臨水宮就是臨水夫人的祖廟。
南宋理宗淳祐年間,皇帝加封陳靖姑為“崇福昭惠慈濟臨水夫人”,敕賜廟額曰:“順懿春秋”,命有司致祭。“臨水夫人”陳靖姑,系閩縣(今福州倉山區下渡街道)人,“家世巫覡,祖玉、父昌、母葛氏”(萬歷《古田縣志》卷七《秩祀志》),傳說她生于唐大歷二年(767),后嫁古田劉杞家。貞元六年(790)古田大旱,田地干裂,鄉親請她祈雨。當時她已懷孕數月,卻毅然墮胎作法,不幸勞傷而終,年僅二十四春秋。她為百姓祈雨獻身,自然受到當地人民的尊敬和紀念,被后人奉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陳靖姑死后不久,臨水蛇妖作怪,有朱衣人執劍斬之,其怪遂絕,朱衣人自稱是閩縣下渡陳昌之女顯靈。這一傳說促進了陳靖姑女神信仰的進一步發展。
據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古田人張以寧撰寫的《臨水順懿廟記》判斷,古田臨水廟始建于唐代。民國《古田縣志》進一步確認該廟建于唐貞元八年(792),也就是陳靖姑逝后不久落成的。臨水廟也叫臨水宮,其建筑模仿皇宮,布局謹嚴,規制宏偉。宮門額上有“敕賜臨水宮”牌匾,旁書聯句:“廟貌壯千秋鼎新有象;母儀昭百代坤厚無疆?!敝鞯钫兴苡嘘惥腹蒙裣瘢瑑膳杂辛址蛉?、李夫人像陪祀。左邊有太和殿、軟身殿,右邊是三十六宮婆娘殿,后面是夾奶殿。張以寧是元明之際著名詩人,曾任元朝大學士,入明為朱元璋的文學侍臣之一。像他這樣的人物為順懿廟的建造撰寫碑記,充分反映了臨水夫人在民間的影響。
南宋朝廷加封陳靖姑為“臨水夫人”,并敕賜廟額,使陳靖姑由一個普通的民間女神一躍而成為欽定的神明,此后便“英靈著于八閩”(張以寧:《臨水順懿廟記》),其信仰范圍擴大到福建各地。元代,這一信仰仍在擴大,如古田臨水人集資擴建臨水宮,浙江行省官員薦請朝廷為臨水夫人加封等。
明嘉靖年間的《羅川志》(羅川,即福建羅源縣舊名)稱陳靖姑嫁與羅源縣黃演為妻,原先從事巫道活動,死后為神,鄉人立廟祭祀。這一說法與稍后刊印的《古田縣志》、萬歷年間編纂的《福州府志》。明代頗有影響的地方通志《閩書》《八閩通志》所敘不同,故此說不傳。
明萬歷年間編撰的《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把陳靖姑說成是觀音娘娘剪一指甲點化賜生的,賦她以佛性,使之具有菩薩的保育功能。同時又說陳靖姑曾前往閭山學法。相傳說閭山是道教傳奇人物徐真人煉法隱身的圣地。后來這座山沉在閩江河底。凡人庸夫無緣入此山。陳靖姑能夠下河進山,說明她是道中之人,陳靖姑學得諸多法術,練就高強武藝,但未學得扶胎救產之術。遂又受異人傳授,以致“神通三界,上動天將,下驅陰兵,威力無邊”。又把陳靖姑裝扮成具有道教天性的女神。明代《晉安逸志》中將陳靖姑的家庚從世代巫師變為世代為道,又將其生活年代從唐代中葉后移至五代閩國時期。書中又把五代閩中著名道士陳守元說成陳靖姑的哥哥,并說陳守元的道術得自陳靖姑。從而肯定了陳靖姑的道教身份。此外,該書還用諸多筆墨描述了陳靖姑如何送飯伺候、盡心照料老嫗的故事,突出了陳靖姑盡善敬老的高貴品質,這又是儒家思相的直接反映??梢娒鞔藗兏鶕煌男枰萌?、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學思想,重新塑造出一個完美而具地方特色的女神形象。其后,對陳靖姑的信仰翻過了仙霞嶺和太姥山傳入浙南溫州、青田、麗水、瑞安和平陽等地,在那里也建起了永瑞宮或廣應宮,奉祀陳靖姑。
清初出現了《陳靖姑傳》和《臨水平妖記》兩部專題通俗白話小說。乾嘉之際,福州刻印了一部長篇野史《閩都別記》,其中六人二十萬字撰敘陳靖姑傳奇。在這些文學作品中陳靖姑形象又有發展。
乾隆后期,隨著福州入臺移民數量日益增多,臨水夫人作為扶胎保育女神的信仰在臺灣島逐漸傳播。臺灣不僅建有臨水廟,而且還奉祀臨水夫人陳靖姑、義妹林夫人紗娘、義妹李夫人三位女神合一的“三奶夫人”。由于臨水夫人影響的不斷擴大,雍正七年被加封為“天仙圣母”,道光年間稱其為“太后”,咸豐年間又封為“順天圣母”,幾乎可與媽祖海神封號相比美。
(3) 保生大帝吳本
被明代永樂皇帝敕封為“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見同治《泉州府志·方外》)的吳本(音tāo),又有“吳真人”、“吳真君”、“英惠侯”、“花橋公”、“吳公真仙”等名號(臺灣版《全國佛剎道觀總覽》),俗稱“大道公”,是閩臺最有影響的民間奉祀神之一。
現存最早記載吳本生平的兩塊碑刻,一是楊志的《慈濟宮碑》,一是莊夏的《慈濟宮碑》。楊志是南宋龍溪(今龍海)縣人,進士出身。該碑為嘉定二年(1209)撰寫,立于青礁慈濟宮。青礁原屬漳州府龍溪縣,現屬廈門市同安。莊夏是南宋永春人,曾任漳州太守。該碑為嘉定十二年(1219)前后撰寫,立于白礁慈濟宮。白礁原屬泉州府同安縣,今屬漳州市龍??h。
綜觀兩碑所載,可知吳本為白礁人,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農歷三月十五日生于一個漁民家里。其父吳通,母黃月華。吳本自幼隨父下海打漁。十五歲時,父染瘟疫而亡,母亦悲痛而逝。于是吳本立志學醫。先隨本村蛇醫學以草藥治病,后遍訪名山古寺,拜方外異人為師。學成歸來,在東鳴山下的青礁結茅為庵,煉丹采藥,普濟眾生,活人無數。人們贊譽他是“華陀再世”。宋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他只身上山采藥,從危崖墜落受傷,回到住處即逝,享年五十八歲。鄉民將其故居改建為“龍湫庵”,塑像祭祀,私謚為“醫靈真人”。到了南宋時期,醫神吳本逐漸被塑成消災除患、無所不能的地方守護神,變成既能呼風喚雨,又善御寇彌盜的形象。
隨著吳本從人到神的演化,祭祀吳本的廟宮也被逐漸建造起來了。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傳吳本顯靈而使盜寇被官兵擊潰,青礁百姓對吳本的信仰更加虔誠。青礁人顏師魯(南宋紹興二十二年進士,累官監察御史,國子祭酒、吏部尚書、大中大夫。晚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泉州),倡議百姓捐資建造廟宇專祀吳本。廟宇建成,四方香火不絕。宋乾道元年(1165),孝宗賜該廟名“慈濟”,賜吳本為“大道真人”。青礁建廟的同年,近在咫尺的白礁也建起廟宇供奉吳本。此后,福建許多地方又建造了一些廟宇,信徒也不僅僅限于閩南地區。
南宋淳祐元年(1241),朝廷下詔改“慈濟廟”為“慈濟宮”。南宋奉祀吳本的建筑物由“庵”變為“廟”,又改稱“宮”,反映出這一信仰的道教色彩在逐漸加深。元代,閩南興建了長泰慈濟宮、南安慈濟真人祠等。明清兩代,吳本的神格進一步提高。明代朝廷四次誥封吳本,最后兩次都敕封為“……保生大帝”。一個地方神,其封號達到“大帝”的神格,確為罕見。同時對吳本的身世及其在世時的各種“神通”和去世后的種種靈異,又編造出大量神話故事,大大地豐滿了吳本的神靈形象。
明清時期,隨著漳泉人移民臺灣,吳本的信仰傳入我國的臺灣省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特別在臺灣省影響相當大。臺灣最早的吳本廟建于鄭成功收復臺灣前,即今臺南縣新化鎮的“大道公”廟,亦是目前所知道的福建民間神明在臺灣落戶的第一座神廟。1661年4月,白礁許多鄉勇隨鄭成功收復臺灣大軍,帶著保生大帝二大帝(白礁慈濟宮供奉的保生大帝開基神像共三尊,俗“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一大帝與三大帝,今仍分別供奉于白礁慈濟宮和青礁慈濟宮)神像,率先在臺南頭前寮將軍溪登陸,并在臺南學甲鎮創建慈濟宮奉祀。到清康熙統一臺灣時,共建二十一座保生大帝廟。據1930年對臺灣寺廟的調查,全島有保生大帝廟一百一十七座,居全島諸神廟宇的第七位。可見其影響之廣泛。
上一篇:貴州文化·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民族民間文學的海洋—神話傳說、故事、詩歌
下一篇:安徽文化·節日習俗與民間信仰·民間信仰和祭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