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雀伎終生伴亡靈
魏武帝曹操喜好音樂,經常有倡跟隨在身邊,從早到晚為他表演取樂。東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鄴都(今河南省臨漳縣西)建銅雀臺。臺臨漳河,高十丈,高峻巍峨,侵徹云漢;臺上千門戶,連接榱楝,雕梁畫柱,金碧輝煌。鑄一大銅雀置于樓頂巔,展翼奮尾,勢若飛翔。
銅雀伎就是臺上以歌舞娛賓為專業的女伎。
銅雀臺落成之日,曹操曾大宴文官武將于銅雀臺。銅雀臺上火樹銀花,燈月交輝,歌聲繞梁,舞袖翻飛,一派赫赫揚揚,轟轟烈烈的歡樂景象。銅雀臺成了曹魏統治集團縱情聲色、尋歡作樂場所。
銅雀伎大都來自貧家女兒和樂戶子弟,從小學習歌舞,長后即被迫為奴。她們沒有人身自由,生死均操于他人之手。她們可以作為商品買賣、轉讓,也可以作為禮品饋贈、賞賜。曹操是一個愛好吟詩作畫,欣賞舞樂的人,常以日達夕。生時如此,建安二十五年他死時還下了一道《遺令》:“吾死之后,……吾妾與伎人皆著銅雀臺,臺上施六尺床,下穗帳,朝晡上脯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死后仍不忘情于聲色。從此,銅雀伎就開始了終生倍伴亡靈,為死人獻歌呈舞的悲慘生活。
高臺隔斷了人世間的歡樂和幸福,重門鎖住了無盡的愁苦和哀怨,“可惜年將淚,俱盡望陵中。”如華似錦的青春年華,卻伴和著淚水埋葬在這沉寂的高臺重門中。年年月月,朝朝暮暮,“強歌強舞竟難勝,花落花開淚滿繒。”“長絲羅袖不成舞,卻向風前承淚珠。”就在這種非人的悲慘境遇中,銅雀伎們度著生不如死的歲月,直至她們生命的終結。“當時歌舞人不回,化為今日西陵灰。”這就是當年銅雀伎的命運和歸宿。
后人同情這些女伎的遭遇,曾把她們的不幸寫入詩歌,譜之管弦,即樂府詩中相和歌辭,調曲《銅雀臺》(又名《銅雀伎》《雀臺怨》)。1985年由孫穎編導,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的大型中國舞劇《銅雀伎》亦取材于這一史實。
上一篇:鐵炮沒銷毀的遺憾
下一篇:問號還是驚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