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先秦時代的農學·農學文獻與農家的出現
我國現存農書中沒有屬于戰國以前的。《漢書·藝文志》收錄了農家著作九種,其中《神農》、《野老》為戰國時作品,但都沒有保存下來。不過,成書于公元前239年的 《呂氏春秋》 中有 《上農》、《任地》、《辯土》、《審時》 四篇。《上農》講農業政策,《任地》等三篇講農業技術,這是我國現存最早一組農學論文。《任地》等篇以“后稷曰”為發端,提出了農業生產中的十大問題 (包括如何為農作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以及如何提高產量和質量),并圍繞著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展開論述。它以如何把澇洼鹽堿地改造為畎畝結構的農田為中心,闡述了土壤耕作、合理密植、株行布局、中耕除草、掌握農時等技術環節,帶有作物耕作栽培通論的性質。它不但是先秦時代、尤其是戰國以前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光輝的總結,而且第一次對農業生產中天地人(“三才”)的關系作出科學的概括,成為中國農業精耕細作傳統中最重要的指導思想。
先秦時代還有一些雖然不是農學專著,但包含了豐富的農學內容的文獻。如《尚書》中的《禹貢》,對全國土壤作了相當科學的分類,并論述了各地不同的土壤及其相應的物產。《管子·地員》明確指出了不同地勢、不同土壤和它的植被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管子·度地》則重點總結了治水經驗和水工技術。以上三篇系戰國時作品,包含了戰國以前長期的有關資料的積累。《夏小正》、《詩經·七月》、《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和《逸周書·時則訓》則主要是講農時、物候,包含了不少先秦時代的農業科技和農業制度的寶貴資料。
關于農家的來源,《漢書·藝文志》說:“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農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君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由此可見,先秦農家有兩派。一派出于農官,或繼承了農官的檔案資料。《呂氏春秋》的《任地》諸篇劈頭就是 “后稷曰”,似乎當時存在以“后稷”命名的農書或農法,《任地》諸篇基本上取材于它;而《后稷》則是根據周代農官積累的資料寫成的。另一派出于“鄙者”,即與農民有較多聯系的平民知識分子。《孟子·滕文公上》提到當時“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主張“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應屬這一派農家,《神農》一書可能出于此派之手。這種情形延續至后世。我國的傳統農書,少數是官修的,多數是私撰的,但從私撰農書的作者看,除部分為平民知識分子外,不少是在職或退職的官吏。這是因為勸督農桑是古代各級政府的經濟職能,有些官吏由此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知識,具備了創作農書的基本條件。
上一篇:農學
下一篇:春秋學·向漢學的回歸·準備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