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化·緒論·晉國與魏、韓、趙國家疆域沿革
晉國與魏韓趙國家的疆域或地理界域,在春秋和戰國時代處于不斷擴展和變徙之中,其總體輪廓,是以今山西省境為中心而呈四面輻射狀:東面涉及今河北省西南部,南面涉及今河南省北中部至山東、江蘇省部分地區,西面涉及今陜西省東部和北部,北面涉及今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其中,山西南部古河東地區是晉國與魏韓趙國家的策源地,因而這里也是三晉古文化的主要載體。
晉國疆域沿革
西周初年叔虞封唐時,“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史記·晉世家》),大約就是汾河、澮河之交的今翼城、曲沃、襄汾、絳縣、聞喜、侯馬、新絳之間方圓百數十里的范圍。晉國的早期都城稱絳(故絳),或稱翼,或稱唐,就是今翼城、曲沃之間的“天馬——曲村遺址”所在地,它從西周初年叔虞封唐時建都,直至春秋中期晉景公時遷都,一直是晉國的政治統治中心。晉景公時“謀去故絳”,“遷于新田”(《左傳·成公六年》)。新田在今侯馬市。晉人又稱新田為絳,稱舊都為“故絳”;相對于故絳,新田也被稱作“新絳”。新田作為晉國的晚期都城,一直延續到春秋末年魏韓趙三家分晉。
進入春秋時代,晉國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加緊了對外兼并,疆域版圖一步步擴大,進而跨越今山西省境向四周發展。其一,在晉武公、晉獻公時代,先后兼并子霍、耿、魏、虞、虢等十多個星羅棋布的周邊小園,不僅使晉國的勢力范圍由“河汾之東方百里”擴展到了整個山西南部,而且跨越黃河到達今河南陜縣、三門峽市一帶。其二,晉文公時代,援助周襄王平定了“太叔帶之亂”,挽救了周王室危機,因勤王有功,襄王將南陽之陽樊、溫、原、州等畿內八邑賜給文公,從此,晉國勢力伸展到了豫北一帶。其三,晉悼公時代,采納魏絳“和戎”之策,派魏絳北和諸戎,此后,即在霍山以北地區始開縣邑,設置行政區劃,晉國的疆域向北跨出了山西南部。其四,到晉平公以后的春秋晚期,晉國政權落入魏、韓、趙、智、范、中行氏六大卿族手中,六卿為發展各自的實力和維護晉國的霸業,一方面展開激烈的內部爭奪,一方面發動頻繁的對外兼并,不僅消滅了眾多的周邊小國,還吞并了一部分戎狄部落,使得晉國的疆域版圖大幅度擴展,至三家分晉時達到極盛,業已據有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東北和西北小部以及陜西部分地區。為了統治被征服的廣闊地區,晉國在邊遠地帶設郡,在內地設縣,這是我國古代郡縣制的先聲。三家分晉后,屹立于戰國七雄之林的魏、韓、趙三強,又在更廣闊的范圍不斷拓展了自己的疆域版圖。
魏國疆域沿革
魏氏作為晉國六大卿族之一,其先祖畢公高本與周王室同為姬姓,因為周武王封他于畢原而改姓畢。畢原在今陜西長安西北一帶的西周都城鎬京附近,是魏氏最初的活動基地。
春秋時代,畢公高的后裔畢萬作了晉獻公的重臣,因立有戰功,獻公于滅掉霍、耿、魏諸國后,將畢萬封于魏,后便從其國名而改姓魏。魏地在今山西芮城縣,是晉國魏氏卿族的發祥地和第一個治邑。晉文公以后,畢萬的曾孫魏悼子將治邑由魏遷往霍(今霍州市);晉悼公時,魏悼子之子魏絳又由霍遷往安邑(今夏縣)。從此,安邑成為春秋時代魏氏勢力的大本營和戰國時代魏國的策源地。三家分晉以前,魏氏卿族以魏、安邑為中心,占據了河東地區南部(今運城地區)的大部分領土;三家分晉以后,安邑便成為魏國的第一個國都了。
戰國時代,魏國是最早稱雄諸侯的第一流強國,在其開國君主魏文侯的大力開拓下,國力達到極盛,疆域大幅度擴展,于是,魏惠王即位后,為了在中原地區求發展,便把國都由安邑遷往今河南東部的大梁(今開封市)。魏國疆域最大時,其西部曾到達今陜西境內原屬秦國的黃河以西、洛河以東以北地區,分別在這里設置了西河郡和上郡;東南部曾伸向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交界處原屬宋國的領土,分別置為方輿郡和大宋郡;魏國的東部總稱“東地”,包括兩部分:一是今河南北部原屬衛國的大部分領土,因其位于黃河以北,故稱“河內”,二是今河南東部原屬鄭國的大梁一帶地區;魏的東北部更伸向今河北大名、廣平和山東冠縣一帶;魏的北部邊緣深入到今山西中部地區,魏文侯時還曾一度跨越趙國攻滅了今河北正定一帶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中山國;今山西南部沁河以西、霍山以南是魏國的策源地,當時置為河東郡,相對于“東地”而言,這里屬于魏國的西部領土。從總體上看,魏國疆域明顯地分為以河南“東地”和山西河東為主體的東、西兩大部分;山西上黨地區是連結東、西兩地之間的交通孔道或橋梁。因此,魏國在地圖上的形狀大致類似于一個人體的胸腔部位。魏國的四鄰:東為齊,南為楚,西為秦,北為趙;與魏接壤的韓國領土,大都被囊括進魏國東、西兩地形成的胸腔之內,好比人體的咽喉一樣。所以《戰國策》說:“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秦策四》)很能說明韓、魏兩國疆域的特點。
韓國疆域沿革
關于韓氏先祖,確知其名的叫韓萬(韓武子)。據說,韓萬是春秋初年晉國曲沃桓叔之子,本與周王室同為姬姓,晉武公時代,因他立有戰功而被封于韓原,由此而改姓韓。韓原在今山西河津、稷山、萬榮縣之間,是晉國韓氏卿族的發祥地和第一個治邑。
韓氏勢力最初比較衰弱。到晉靈公時,韓萬之玄孫韓厥(韓獻子)開始擔任晉國大夫,任中軍司馬;晉景公時登上卿位,任新中軍將;晉悼公時升為正卿,任中軍將。韓厥在政治舞臺上活躍了近半個世紀,由此奠定了韓氏卿族的基業。晉平公時,韓厥之子韓起(韓宣子)繼承父親爵位,并占有了今河南北部的州縣,便將治邑由韓原遷徙至州。晉定公時,韓起之子韓須(韓貞子)又在占有了今山西南部的平陽后,將治邑由州遷移到平陽,從此平陽成為春秋末年韓氏卿族的活動中心,并在戰國時代成為韓國的第一個國都。
戰國初年,三晉國家曾聯合對外作戰,聲威一時大振,韓國的疆域也隨之而不斷擴展,不但攻取了鄭國的部分領土,還打敗了宋國。韓哀侯時代,韓國終于滅掉鄭國,為了在中原地區圖謀發展,便把國都遷到鄭國的鄭(今河南新鄭縣),從此,這里一直是韓國的政治統治中心。
韓國在戰國時代主要占有今山西東南部的上黨地區和河南中部的伊洛地區,分別置為上黨、三川、上蔡三郡。上黨郡在今山西沁河以東的古上黨盆地;三川郡之“三川”指黃河、洛河和伊河,在今河南靈寶以東、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一帶;上蔡郡在今河南上蔡一帶。韓國的四鄰:東為魏,北為趙,西為秦和魏,南為楚。因此,從總體上看,韓國除西南角與秦相接,北部一角與趙的上黨郡相接,南部與楚相接外,其余皆被囊括進魏國東、西兩地形成的胸腔之內。
趙國疆域沿革
趙氏是晉國勢力最強大的一個卿族。“趙氏之先,與秦共祖”(《史記·趙世家》),本來為贏姓,到周穆王時,趙氏后裔造父因受到寵幸,被封于今山西洪洞縣的趙城,從此改姓趙;西周末年,因周幽王無道,造父的后裔叔帶便投奔晉文侯,于是有了晉國趙氏宗族。
春秋時代,趙氏分為“邯鄲趙氏”和“晉陽趙氏”兩大族系。邯鄲趙氏的族祖是趙夙,他在晉獻公時代被封于耿(今山西河津),后來他的子孫趙勝占有了邯鄲(今河北邯鄲市),便以此為領地,形成邯鄲趙氏;晉陽趙氏的族祖是趙夙之弟趙衰,他被晉文公封于原(今河南北部),后來他的子孫趙鞅(趙簡子)向北擴展,大力營建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的古晉陽城作為基地,由此形成晉陽趙氏。春秋末年,在晉國六卿互相兼并的斗爭中,邯鄲趙氏被晉陽趙氏打敗,從此,晉陽、邯鄲兩地相聯結,便形成了地跨晉、冀兩省的趙國。
戰國時代,趙國第三代國君趙敬侯開始以邯鄲為國都,從此,邯鄲一直是趙國的政治統治中心。趙國的疆域,在三家分晉前經過趙鞅(趙簡子)、趙無恤(趙襄子)父子的大力開拓,已經奠定了基礎。趙國建立后,除占有今山西省中部、東北部、東南部和今河北省西南部外,還伸向今陜西省東北部和內蒙古部分地區,并涉及今山東省西邊的一角和今河南省的北端。這些地區,分別被置為上黨、雁門、云中、代四郡。上黨郡在今山西和順、榆社等縣以南,韓的上黨郡以北;雁門郡在今山西神池、五寨、寧武等縣以北到內蒙古部分地區;云中郡在今內蒙古大青山以南,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地區;代郡在今山西東北部和河北、內蒙古部分地區。趙國的四鄰:東為齊、中山,南為韓、魏,西為秦、林胡,北為樓煩、東胡,東北為燕。可以看出,趙國四周不僅為秦、齊、韓、魏等各國諸侯所環抱,而且與林胡、樓煩、東胡等戎狄部族相接壤,因而在兼并戰爭激烈頻繁的戰國時代,長期處于諸侯壓境、胡騎騷擾、四面受敵的險惡形勢中,是當時有名的“四戰之國”(《史記·樂毅列傳》)。
上一篇:三晉文化·古史傳說時代的山西文化·晉南地區是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文化政治中心
下一篇:天山文化·各民族獨樹一幟的物質生活習俗·服飾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