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各民族獨樹一幟的物質生活習俗·服飾習俗
(1) 帽子和頭巾。按照伊斯蘭教的禮儀,在戶外,如頭部不加任何遮蓋,就是對上天的一種褻瀆行為。因此,信仰伊斯蘭教的新疆各民族男女都非常重視戴帽子和頭巾。尤其在農村,男性出門時,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女性則不可缺了頭巾。男人去參加各種喜慶活動,如沒戴帽子,便被認為不禮貌或不尊敬對方。
維吾爾族人人愛戴稱為“朵帕”的一種精工繡制的四楞或五楞的小花帽。他們戴上小花帽,似乎個個都增添了一份俊美,一份秀麗。小花帽的種類很多,不少于數十種,而且天山南北各地的小花帽都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比如,小花帽分為兒童帽、青年帽、婦女帽、老人帽等。再如,巴旦姆朵帕是南疆中年以上男子愛戴的小花帽,維吾爾族姑娘婚前戴“吉萊姆朵帕”和金絲絨上繡小花的“都哈瓦朵帕”等。在南疆婦女們出門時,除戴小花帽外,總要系上或披上一塊白色頭巾或紗巾,別具風采。現在喀什等地,有部分婦女蒙著面紗。宗教職業者多用長的白布纏頭。
哈薩克族男人,冬天戴的帽子是帶有兩個耳扇的弧尾尖頂的四棱“吐馬克”,里層多用狐皮或黑羊羔皮制作,外用各色綢緞,頂上飾有貓頭鷹羽毛。也有用羊羔皮和水獺皮制作的圓頂帽。夏天,牧民們戴用白氈子制作的、黑絨翻邊的帽子。阿爾泰哈薩克牧民不戴帽,夏天像山西農民一樣頭上扎條白毛巾或三角白布,只是扎法不同。哈薩克族姑娘戴水獺皮制作叫“標爾克”的圓帽子。帽頂上繡花并插一撮表示吉利和勇敢的貓頭鷹羽毛,上有紅珠子、瑪瑙等裝飾品。還戴一種叫“塔克亞”的圓斗型帽子。夏天她們扎頭巾。姑娘出嫁時,她們戴“沙吾克烈”(鳳冠帽)。這種帽子是種尖頂帽,里子用氈子做成,外面罩布、絨或綢緞。帽子繡滿了各種花卉,鑲嵌著各種金銀珠寶,前面飾有一行行串珠,垂吊臉前。在婚后一年內一直戴此帽,一年后才換花頭巾。婦女生下第一個孩子后又要換戴一種用白布制作、上繡各種花卉圖案、僅露出面部的頭飾,叫“克米謝克”。年長的婦女或子女多的婦女,或佩戴花紋不太鮮艷的“克米謝克”,或只戴白色頭巾。
柯爾克孜族男子一年四季戴燈心絨的圓頂小帽,年輕人多戴紅、綠、藍等色,年長人多戴黑色的,在小帽的外面還戴著“卡爾帕克”或“臺別臺依”帽。“卡爾帕克”主要是夏天戴。它用白氈做成,帽里的下沿鑲著一道黑線,向上翻過來,并在左右兩邊各開一個口子,帽頂為四方形,飾有珠子和纓穗。“臺別臺依”是年長者戴的帽子。它用羊羔皮或狐貍皮制成,帽沿較寬,帽頂多用黑絨做成,呈方形。克孜爾河以南的柯爾克孜族的“臺別臺依”頂較高,多用紅、綠、紫色絲絨做成,老少都戴。小姑娘戴水獺皮做成的頂系珠子、纓穗、羽毛的紅色大圓頂的“臺別臺依”或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中年和老年婦女多披白色頭巾。
塔吉克族剽悍強壯的男子頭戴黑絨圓高統羊羔皮帽。帽上繡數道細花紋和一道闊花邊,用黑羊羔皮做里子。青少年戴同樣的白色帽。青年婦女的圓形花帽子,鑲嵌有金銀片和珠子。帽子前沿吊有一排色彩鮮麗的珠子和銀鏈,已婚婦女,帽子外要披上大頭巾。
(2)衣裙和腰帶。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等民族,男子的外衣多是過膝、寬袖、無扣、無領對襟的長外套——袷袢,腰間系腰帶。男子的內衣也多是豎領單襟扣領的襯衣,有些繡有十字花的圖案,顯得很別致。女子也都喜愛穿連衣裙,外面愛套上個短背心。不同的僅僅是各民族的服裝在用料和樣式上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
維吾爾族婦女最喜歡穿艾特萊斯綢緞做的筒裙。這種綢子的圖案獨特,紋樣似樹皮紋、水波紋。它有喀什——莎車與和田——洛浦兩大產區。前者以色彩絢麗、鮮艷著稱。后者講究黑的效果,虛實變化,色彩簡潔明快。塔吉克族婦女的連衣裙多以紅色為主,在裙邊、領口、袖口繡上美麗的花紋。柯爾克孜族姑娘和青年婦女喜歡穿紅色豎領的連衣裙,有的下端鑲制皮毛,顯得華麗高貴。塔塔爾族婦女喜歡穿白、黃或紫色的連衣裙,有的喜歡穿半皺邊的長裙。
哈薩克族男子冬天多穿用老羊皮縫制的皮大衣、皮褲。由于騎馬多,他們的皮褲一般都很寬大,可以在長時間騎馬中不易破裂和損壞。
柯爾克孜族在服裝上也受其他民族影響。阿克陶、英吉莎的柯爾克孜族多同維吾爾族、額敏縣信仰喇嘛教的柯爾克孜族老人穿蒙古式的大紅袍子。
錫伯族男子的服裝同漢族人差不多,有的則喜歡穿西服,扎領帶。錫伯族婦女仍保留著自己傳統的服裝,她們主要穿旗袍,外面套坎肩兒,下身穿長褲,但扎褲腳。長褲一般是灰色和藍色,腿帶子黑色,用白布绱褲腰。
新疆一些民族愛在衣服外面系上腰帶。維吾爾族男子的腰帶用布、綢、織綿等制成,上面有繡花或印花。他們的腰帶又寬又長,折起來捆在腰上,可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每當維吾爾農民出門和下地時,他們常常把馕、水果等食物往腰帶里一卷,扎在腰上。想吃時,就從腰上解下來,坐在渠邊、地頭吃起來,十分方便。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男子多系用牛皮做成的腰帶。他們的腰帶寬窄不等,上面鑲嵌著金、銀、珊瑚、珍珠,寶石等裝飾品,左側懸一皮囊,放雜物,右側佩小刀。烏孜別克族男子腰間系一條三角形繡花腰帶。
(3) 靴子和套鞋。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等民族都喜歡穿皮靴和氈靴,冬春季節常在靴子外面套上膠套鞋。現在許多人也穿各式樣的皮鞋。
維吾爾族的膠套鞋分為兩種:一種圓頭的膠套鞋,主要套在靴子和皮鞋外面;另一種尖頭軟底皮靴套鞋,多為老年人和宗教人士所用。穿膠套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靴子和皮鞋,免受雨雪侵蝕,延長使用期。加上少數民族家里多鋪有地毯和花氈,入室時只須脫去套鞋,比較方便。宗教人士進清真寺做禮拜時,要脫鞋才可入殿。
哈薩克族的靴子和鞋有其游牧民族的特點,都是皮革制成,種類很多。男子冬天穿的靴子是高后跟的長筒皮靴,長至膝蓋以上。靴內穿氈襪。氈襪的邊口用絨布鑲邊,美觀、大方又保暖。夏天穿的靴子,靴底薄,里面襯著裹腳布或單襪子。還有專門狩獵時穿的靴子,后跟很低,有包頭,輕便柔軟,另有用軟皮制作沒后跟的軟鞋子和皮套鞋子。哈薩克婦女也穿皮靴,有的上面繡花。窮苦人穿的一般是用生皮縫制的一種極其簡陋的皮窩子鞋和氈片縫的氈襪。哈薩克族牧民喜歡在靴底釘鐵掌,在多石頭的戈壁灘上耐磨。
柯爾克孜族男女都穿高筒皮靴或氈靴。有些女高筒皮靴上也繡有花紋。貧苦男女牧民穿一種稱為“巧考依”的鞋,僅僅是用土布纏于腳上。
錫伯族婦女在清代前穿靴子的較多,一種是鞋匠用羊皮或鹿皮做的,比較柔軟;另一種是女人自己做的。滿清時期,錫伯婦女穿的與滿族的鞋基本相同,比較流行花盆底鞋、四散底鞋、平底便鞋。現在,錫伯婦女喜愛穿白襪繡花鞋。她們的鞋一般都要繡花,不繡花的鞋叫“瞎鞋”。“懶老婆,穿瞎鞋”,鞋不繡花,會被人笑話。
(4) 婦女的裝飾品。新疆的每個少數民族婦女都喜歡佩戴耳環、耳墜、項鏈、手鐲、戒指等裝飾品,顯得雍容華貴。除這些裝飾品外,各族婦女還以本民族特有的方式來打扮自己。
哈薩克族未婚姑娘胸前佩有金銀制的銀元、扣子、珠串等裝飾物,發辮上還別有用金銀鍛制而成的發帶,再在頸上掛項鏈,手上戴金銀戒指及手鐲,真是滿身金銀,光彩奪目,走起路來,身上的裝飾物鏗鏘作響,饒有風趣。婦女婚后還戴戒指、手鐲,但胸前已不戴任何裝飾物。
柯爾克孜族小姑娘的胸前多釘有幾行銀扣子、貝殼扣子及銀幣等,像維吾爾族姑娘一樣梳著很多根辮子。不同的是,維吾爾族姑娘不像柯爾克孜族姑娘一樣在發辮上系上鏈子、銀元等物。柯爾克孜婦女婚后,包括老年婦女的兩根發辮梢上,也都系有鏈子、銀元、鑰匙等物。南部的柯爾克孜族婦女胸前還佩帶一塊鑄有花紋的圓銀片。
錫伯族年輕女子喜歡用珊瑚珠子穿成串,右端掛在旗袍大襟嘴的紐扣上,左端掛在用野雞翅膀尖上的骨頭制作的胸針上,非常別致。錫伯族婦女頭上還少不了簪子,其中有紅珊瑚翡翠挑盤和紅瑪瑙金簪。有的簪子上有個銀制的小花瓶,里面可以裝幾滴水,鮮花插在里面,戴在頭上,可以保持一天不謝。錫伯族婦女尤其愛戴花。有的頭中間戴朵大花,有的頭兩邊各戴一朵花,還有的斜戴一些小花,與大自然交相輝映,實在美極了。老年婦女在節日時,發髻旁邊一定要戴一朵大紅的絨花,認為這樣可以給兒孫們帶來福氣。
上一篇:三晉文化·緒論·晉國與魏、韓、趙國家疆域沿革
下一篇:齊魯文化·文學與書畫·李清照和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