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節日習俗與民間信仰·時令年節習俗
一年之中的第一個節日是春節,安徽把正月初一放爆竹稱為“開門炮”,寓意開門大吉,除舊迎新。合肥一帶,則在屋內用醋澆紅木炭,謂之“打香炭”,以求去邪避災。元旦時還要祭神,包括祖先、財神、春神等,主要祭品為雞、魚、肉“三牲”。飲食是春節的重要內容。有些飲食人情味很濃,如晚輩給長輩拜年之后,媳婦要送上歡團茶(歡團兩個,加白糖,用開水泡開),表示一年歡歡喜喜團聚在一起。有些飲食含有吉祥意味,如淮北吃水餃,謂之吃“元寶”,南方吃雞湯面,叫做“長吃長有”。還有的飲食是為了驅鬼避邪,帶有較強的巫術意味,如古時有桃湯、柏酒、椒酒、五辛盤(用蔥、姜等五種辛辣食品置盤中,也叫春盤)等。春節的另一項活動是拜年,本處親族家初一就要去拜,初二開始到親戚家拜年,要帶上一些禮物,如到岳丈家拜年,一般要攜帶糕、糖、桂圓、蜜棗四色禮品。春節一連熱鬧數日,至初五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初五俗稱“破五”,主要的習俗活動,是“送窮”,就是把元旦以來積存的垃圾倒出去。有的地方,還要吃破五元子。壽縣瓦埠湖畔人家,則有過年插柳之俗,語云:“初二初三,看親訪友,初四初五,栽插垂柳。”當地人認為,“過年插垂柳,歲尾有收留”。
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為立春,又叫打春、正月節,一般在春節前后。它標志著一年之中春天的開始。因而受到重視。淮北、利辛等地農村,在大門外或村頭樹枝上懸掛一青色旗子(即青色布條、紙條),象征大地春回,并進行“打春”活動,由一老人裝扮成植物之神“芒神”,中青年敲鑼擊鼓,拉出耕牛,芒神手持“春條”(即纏上五色紙的柳條),愛撫地鞭打耕牛,邊打邊唱:“春交五九尾六九頭,手持春條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今年豐收不用愁。”接著,又用春條輕輕鞭打小孩,意在打掉他們身上的懶,成為勤勞的人。
正月初七為人日,也稱人七(日)、人慶(日)、人生節、人日生節等,安徽各地多稱為上七日,意即一年的第一個七日。古時,此日的主要活動是戴人勝。勝本是婦女的一種首飾,種類很多,如人勝、方勝、寶勝、花勝、春勝等,人日所用的為人勝和花(華)勝,《荊楚歲時記》謂“剪彩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人勝都剪刻成人的形狀,花(華)勝一般以花鳥為題材,形狀近似于現代的花結。這種風俗近代依然流行,《江南志書》云:“人日,婦女剪彩為人,或為燕雀相饋遺,以為鬢髻之飾。”近世安徽最流行的一種人日習俗是稱體重,在村頭大樹上掛一桿大秤,中青年以下的男女都要秤一秤體重,看看一年來體重增長了多少。稱體重時,只能把秤砣往前趕,不能將稱砣往后挪;一次秤不準再來一次也可以,往后就意味著要生病、減輕體重。當地傳說,稱過體重,一年中不會鬧肚子疼。
正月十五元霄節是元旦后又一個重大節日,因其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故有燈節、燈夕的稱呼。又有上元、上元節之稱。元霄節時,要煮食元霄,安徽各地的元霄,風味各異,有實心的,有空心的,有桂花元霄,有水晶元霄,品種繁多,花樣齊全。肥東、六安一帶燈節時晚餐則吃用米粉包的葷、素粑粑,稱“玩燈粑粑”。元霄節最重要的活動,是“鬧花燈”。安徽肥東、六安一帶稱正月十三為燈節,是日晚,家家門前掛燈籠、放炮竹、焰火,玩龍燈、旱船,至十五臻于鼎盛。燈具中有龍燈、蝦子燈、荷花燈等,很有特色。如廬江縣的蝦子燈,形象生動逼真,現已成為一種工藝品,玩起來一會兒追逐戲水,一會深水潛游,一會兒靜臥水底,一會兒曲尾縱跳,生動活潑。人們還將獅子舞與燈會結合起來,成為獅子燈,一般是前面有引燈,中間有彩燈,手上提球燈,在燈光照耀下進行獅子舞,其中最精彩的是“獅子望長江”。徽州民間的賞燈活動,也很熱鬧,一般是以正月十三開始上燈,“二月二”下燈,持續二十多天時間。蕭縣、碭山一帶,還有蒸燈民俗活動,家家戶戶用面粉做成燈狀,中間留有一窩窩,倒上芝麻油,用一火柴棒纏上棉絮做的燈芯,就能點燃,家中成員每人一個。此外,還蒸制龍燈、十二月燈、屬相燈等。十二月燈是一月一個,每個燈邊捏出月號,哪個月燈捏得好,就意味著哪個月運氣好。
二月初二是龍頭節,俗稱“龍抬頭”,安徽淮北農家對這個節日很重視,從五更開始,家家老人便擊物作歌,兒孫和之,歌云:“二月二,敲門框,打的糧食沒法放。”“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米面吃不盡,年年大豐收。”歌罷,將家中的青灰(草木灰)拿到屋外場地上,堰上一個個倉形、圓形的圓圈,中間分別放上一小撮各種糧食,用青灰蓋好,稱為堰倉,以祈求豐收。最后在家門外堰一下,以示所有災邪都被擋在門外。南部地區又把這一天稱為“挑菜節”,因為時值仲春,下物萌發,各種野菜開始抽芽長葉。
二月十五,徽州績溪縣登源要舉行花朝,以紀念唐初越國公汪華,據說這天是他的生日。花朝又稱花果會,由登源河畔仁里、梧村、南觀等十一個村莊輪流舉辦,每十二年一輪,其中仁里村較大,故輪值兩年。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一書中有詳載。
三月里最重要的節日是清明節,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祖先,人們到祖先墓塋燒紙磕頭,將墳塋修飾、加固、挑高。清明的另一項活動,是插柳栽樹,俗諺有“清明不插柳,死了變黃狗”之語。清明節正值三春大好時光,郊外祭祖之后,人們便在野外野炊、野餐、游玩,稱為踏青、游青。皖南山區的祁門等地,有清明封山的獨特風俗。這種習俗歷史已很久遠,宋《鄉俗拾遺》就記載說:“邑有土著鄉民留俗,凡清明前幾日,若風和日麗,男女老少皆尋青上山,手執青枝,或插于頭上,男壯穿蓑衣,頭戴樹帽,佯為樹人,歡樂歌舞,曰封山日也。”封山由族長宣布,他當眾折斷一樹苗,表示“人與樹同毀”,然后把封山公約勒石成碑。這種習俗對于保護當地山林資源,起到良好作用。此外,徽州還有吃“清明果”的習俗。清明果又叫竹葉果,起源于明初。相傳徽州學者朱升不愿為官,由獨子朱同襲職,很受明太祖和建文帝賞識。靖難之變后,明成祖朱棣逮捕朱同,親加審問,說:“倘若竹能為薪葉成果,朕可免你一死。”消息傳到家鄉,鄉親們制出竹葉果,送到京城,可惜朱同已死。此后便形成清明吃、祭竹葉果的鄉俗。
四月一日,是徽州師生看花吟詩日,俗稱“花會”。相傳明代西溪吳大鹽商富歸,于西溪建有十大名園,其外甥祝枝山前來祝賀,連作八園頌詩后,擱筆說:“徽州人才薈萃,外甥不敢獨占。”吳鹽商聽了很高興,便在四月一日大開園門,讓徽州師生來園看花吟詩,竟讓家鄉子弟奪了魁,當即予以獎賞。并定下每年此日為觀花吟詩日,奪魁者有獎,遂相沿成俗。
四月八日,是浴佛節,九華山、瑯琊山、天柱山等寺院都舉行浴佛誦經活動,民間則施舍僧侶。是日,亳州則有木蘭廟會,當地傳說花木蘭姓魏,家住亳州市東南五里的魏園村。每年廟會日,人山人海,熱鬧異常。
四月二十八日,亳州、淮北一帶有“華祖會”活動,是對漢末本地名醫華佗表示懷念,屆時將平時供奉在祠堂里的華佗菩薩抬出來,周游朝拜,舉行祭祀活動。
五月一日,是休寧縣海陽五猖廟會之日。此廟會起源于明初,相傳朱元璋為悼念陣亡士卒,即位后下令江南村村建“尺五小廟”,陣亡士卒“五人為伍”,受百姓供奉。皇家祭祀禮儀中,有“陣前陣后神祗五猖”之說,遂代代相傳,衍成廟會。屆時四鄉百姓云集海陽燒香,祈求五猖神主驅鬼祛邪,消兇化吉,廟會游行,“前引”錦旗開路,“執事”沿途管理雜役。青白黑紅黃綠藍各色旗子飄揚,十景擔、肅靜牌、萬民傘、紙扎豬馬牛等偶像、牌樓跟上,接下是地方戲隊伍、雜耍隊伍。
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安徽人在端午節時,早餐吃粽子,有角粽、錐粽、菱粽、䇶粽、秤砣粽、九子粽等。午餐要喝雄黃酒,并以雄黃在小孩額頭上寫一“王”字。雄黃味辛有毒,主治百蟲毒、蛇虺毒,故成為端午避毒的材料。門旁插菖蒲和艾,叫做蒲劍艾虎,也是用來避邪的。壽縣一帶的人,則要佩戴香荷包,內裝香草,藥名為“江離”,據清李兆洛《鳳臺縣志》說,香草惟壽州報恩寺后產之,如果易地種植,雖也長枝葉,但無香味,枝莖也由空心變成實心。佩帶香包,能祛臭、驅蟲、避汗氣。端午節最熱鬧的活動是賽龍舟,安徽許多地方都保持著這種活動。五月五日相傳也是鐘馗生日,在鐘馗家鄉靈璧及石臺等地,有嬉鐘馗的習俗,人們扮演一個捉鬼鐘進士,后面一個撐黃羅傘,另一小將捉一只蝙蝠,演一出“鐘馗捉鬼圖”。也有扮演鐘馗嫁妹的,一個小姑娘騎著毛驢,一個媒婆手執蒲扇,催驢上路,后面跟著鐘馗。敲鑼打鼓,邊跳邊舞,來到各家各戶,戶主燃放鞭炮,給鐘馗掛紅,鐘馗則進家門跳上八仙桌,手舞足蹈,念念有詞,然后眾人一聲吆喝,就算把全屋邪氣鬼怪都趕跑了。
六月六日,是天貺節,又稱蟲王節。其節日活動,有藏水、曬衣、曬書、人畜洗浴等。皖東稱為“曬紅綠”,家家戶戶翻箱倒柜,把四季穿用的衣服都拿出來,掛在繩上,搭在樹枝上,讓焦日曝曬,一眼望去,到處紅紅綠綠,故名。皖南祁門縣新安鄉一帶農家稱此日為安苗節,家家戶戶蒸發糕,做米馃,做豆腐,分送親戚朋友,有的村子還搭臺唱戲,預祝五谷豐登。這一天,鄉民還都做些小紅旗插到自己田里,其來歷相傳是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對峙時期,每當戰斗結束,朱元璋的士兵就在占領田地上插上一小紅旗,不許踐踏,這些田地都獲得豐收,而陳友諒轄地卻歉收,當地人都認為朱元璋是真龍天子,也仿照其兵士做法,在自己田里插小紅旗,相傳至今,以祈求豐收。
七月七日,是乞巧節,又叫七夕節。安徽人將牛郎織女的故事代代傳講,還編成戲曲,黃梅戲《天仙配》不僅在安徽,在全國也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劇目之一。在這個節日中,除祭拜織女外,主要是穿針乞巧,《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于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的記載,可見此俗在漢代已流行,其后相沿不廢。懷寧縣小市一帶,一直流傳著對月穿針比賽活動,是日夜,村中十余歲的小姑娘都集中到一位頗具聲望的老年婦女家門前,各人拿出針和紅絲線,長者發令后,姑娘們便開始對月穿針,穿得最快的姑娘被稱為針姐巧芝子、能芝子、香芝子,穿得最慢的被稱為針妹、苦芝子。之所以稱為“芝子”,是民間傳說《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幼年曾在一次對月穿針比賽中得冠,被譽為針姐。
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安徽民間在此日祭掃祖墳,如祖墳遙遠,則在家門或路口焚燒紙錢。皖中、青陽一帶,做盂蘭盆會的活動比較盛行,開設道場以超度亡靈。晚上放盂蘭燈,燈為蓮花形,放置木板上,順流而下,據說為死鬼所得,即可投胎。九華山、瑯琊山等寺院,也要舉行梁皇懺、地藏懺,并放焰口、打水陸、燒海船,以超度祖先和十方亡靈。淮北一帶則有“請百客”的習俗,所謂百客就是野鬼孤魂,各家于大門外擺上一桌酒菜,放上許多杯筷,并請道士打法器念經文,燒紙錢,請百客赴宴,叫做“賑孤”。法事完畢,東家將酒菜吃完,將方桌翻過來,燃放鞭炮,又待爆竹炸完,就拿大掃把掃去,謂之“善請惡送”。繁昌縣農村在這天還有“結鬼緣”的習俗,婦女們以箕盛紙做的女衣鞋一套,放置廁所邊,燒紙錢,謂之“迎戚姑娘”,相傳是為了紀念被呂后弄成“人彘”放到廁所、悲慘而死的戚夫人。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安徽民間,在八月十五日夜晚,在院中放一方桌,桌上點燭、焚香,供月餅、雞頭果梨、栗等,俗諺有“在家不敬月,出門遭風雪”之說,除月餅外,合肥人還要吃無絲藕和冰糖,相傳宋仁宗為獎賞包拯之功,想把半個廬州(今合肥)城封給他,包公不受,但仁宗最后還是把一段護城河封賜給他,于是包拯立下規定,河藕能吃不能賣,后人恪遵祖訓,并在每年八月中秋這天品嘗河藕,加冰糖,以示“此藕無絲(私),冰心可鑒”之美德,當地人競相效仿,遂相沿成俗。中秋節晚上,阜陽、皖西、巢湖等地人們總要揀些磚頭、瓦片等聚集于空地,用三塊磚架成塔門,用瓦片壘成一座上小下大、外圓內空的寶塔,然后填以草屑、木柴、稻殼、廢紙點燃,人們都來觀看,并添以木屑、稻草等,直到把寶塔燒得通紅,便一陣亂磚砸倒,人們發出呼聲,孩子們唱道:“八月十五燒寶塔,保佑癩子生頭發,頭發多不多,生一后脛窩,頭發少不少,生它一滿腦。”徽州歙縣洪琴村則有“八月中秋嬉香龍”之俗,全村分東、南、西、北、中五方,用稻草扎五條龍,上面插著點燃的棒香,在鑼鼓聲中,五條龍游動排列,分“五龍獻月”、“五龍盤月”、“五龍追月”、“五龍賞月”、“五龍圓月”。如五龍慢步走圓場,各自構成梅花瓣,然后靠攏,則稱為“花好月圓”。舞畢,將龍拋入溪中,象征著讓它們回歸大海。阜陽等地還把中秋節稱為“火把節”,意在紀念元末紅巾軍起義。相傳韓山童、劉福通與白蓮教徒暗中聯絡,定以燃火為號,四部八鄉見火起,則紛紛舉火把響應,首克潁州。后潁州民間每至中秋節晚上,青少年都要模仿紅巾軍,用秫秸、葵秸裹以稻草,到野外點燃,渭之“撂火把子”。“撂火把子”后,常順便摸點瓜果之類生吃,俗稱摸秋,又叫撈秋,丟了“秋”的人家不許叫罵,故諺浯渭“八月十五摸秋不為偷”。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皖南歙縣漁梁船民,每逢農歷閏月之年的九月或十月,要舉行亮船會。用兩只木船并聯成一對,卸去船蓬,用竹木制架,外包紗布,扎成亭、塔、樓、閣、牌坊、鯉魚等,內燃燭燈,燈旁則有樂隊,笙歌齊奏,鑼鼓喧天。亮船一共六對,其后還有幾只木船尾隨。會期在漁梁壩練江上下游,各遨游一夜。亮船又叫水游,同時還有旱游,即岸上鄉民照燈,敬各種菩薩。江中岸上,水游旱游交相輝映,觀者云集。
重陽之后,重要的節日首先是冬至節。按照傳統農歷,冬至節后,天氣就進入“九天”了,經過九九八十一天才會迎來明媚的春天。各地都有“九九歌”,江淮地區的歌謠是:“一九二九難伸手;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五九六九河邊插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八十一,犁耙耕牛都請出。”皖東地區,冬至時要吃南瓜,稱“冬至吃南瓜,人人保平安。”相傳從前嘉山縣韭(久)山腳下有一相老,以秋南瓜為生,收藏到來年三月。有一年鬧饑荒,幸虧相公一屋子南瓜救活大家命,后衍成此俗。
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在安徽,臘八節有四項習俗活動:一是臘鼓催春。在臘日前一日擊鼓,謂之“臘鼓”,認為這樣做可以驅疫,農諺又有“臘鼓鳴,春草生”之說。二是吃“臘八粥”。各地原料不盡相同,故又有“七寶粥”、“八寶飯”等別號。講究一些的原料用糯米、紅棗、白糖、桃仁、杏仁、核桃仁、桂元肉、葡萄干等,一般的用糯米、豬油、紅棗、花生、雞頭米、菱角米、豇豆、黃豆等。滋味有咸有甜,辣味尤有特色,故又稱“辣八粥”。還有的人家做“臘八豆”,即將黃豆煮熟,生霉,曬干,入醬油內浸透,再曬干,三浸三曬,然后封存,次年做菜時加上一點,菜味鮮美異常。三是臘八放學。私塾每逢臘八,就要放學,有童謠說:“子曰學,不亦樂,犁牛之子辭且留,三嗅而作,臘八放學,出門打個赤腳。”四是臘八結婚。農村婚嫁多選在臘八日進行,俗諺云:“臘八日子好,大姑改大嫂。”
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灶王節,青陽縣農民是擺上豆腐、麥芽糖、灶馬三碟供品,點燃香燭,把舊灶君像揭下來和灶疏一起燒掉,一邊叩頭,一邊念念有詞:“剪福樂,做馬料,好把灶馬喂得飽,快送灶君上天宮。”“豆腐一盤、糖一盤,歡送灶君上青天,見了玉皇大帝面,不當言者且莫言。”
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是除夕,安徽民間除夕的習俗活動有四項:一是貼對聯。對聯有許多講究,各姓有各姓的對聯,如姓張的是“金鑒名臣第,春錢學士家”,姓程的是“軍容周司馬,理學宋名儒”。如是居喪之家,則用藍紙書寫,聯曰:“大地皆春色,吾門惟素風”。午飯一過,一般就開始貼對聯,對聯一貼,要債的就不能上門了。同時,還要貼新灶君像、年畫于中堂,并掛堂名燈。堂名燈也是根據姓氏有別,如陳姓為“潁川郡”,王姓為“三槐堂”,章姓為“全城氏”,賈姓為“瑞芝堂”等。二是祭祀。除夕黃昏,先在村外請一次“過路神靈”和“孤魂野鬼”,以免他們攪擾祖宗神靈返家過年。再在堂屋案上的“天地君親師”和祖宗牌位面前,以及灶君牌位前,一一焚香叩頭。尤其是在祖宗牌位前,要有三牲(豬頭、公雞、鯉魚)、酒三盅、茶三盞、飯三碗,點燭、焚香、燒紙、鳴磬、放鞭炮,全家人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一揖大禮。禮畢,堂屋正中設席,家主站在堂屋門口恭敬地“接祖”。此后,牌位前燈燭不滅,香火不斷,每日三餐都要在開飯前,先送齋飯,直至過完年。宣城小東棗鄉卻不祭天地和人神,只祭棗樹,祭時把豬頭放在供桌上,男孩掌刀,女孩捧碗,男孩在樹干上砍一刀,女孩便在刀口上澆上一匙豬頭湯,邊砍邊澆邊問答:“今年棗樹好不好?”“好!”“結不結?”“結!”“結好多?”“結的數不清。”倘若孩子發笑,父母便會大驚失色,連忙跪倒,叩三個響頭陪罪,這樣才不會誤棗子收成。三是吃年飯。吃年飯與平時吃飯不同,要全家團聚,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在外地的人也要設法趕回,與全家一起吃年飯,俗諺有“有錢無錢,回家過年,青菜豆腐,夫妻團圓”之說。年飯一般食品豐富,種類繁多,要有剩余。安徽人年飯桌上必備三道菜:一是和菜,又名什錦菜;二是魚,只擺樣子不吃,表示年年有余;三是圓子,寓合家團圓之意。筷子要多于人數,象征來年添人進口,人丁興旺。在座位安排上,與平時相反,小孩坐前位,家主坐末位,家主樽酒的次序,也是先幼后長,這是為了表示后繼有人。除人吃外,有時也給牲畜吃,如來安縣農家把牛欄掃打干凈,在牛欄門兩邊和牛角上貼上對聯,端來飯菜讓牛吃,牛吃時,主人撫摸著牛說:“打一千,罵一萬,年三十晚上吃頓飯。”四是守歲。從除夕到初一,合家不睡,關緊大門,貼上“封門大吉”,以防財氣、福氣外泄。有的地方認為通宵不睡,燈火長明,是“燃長明燈,好讓祖宗回屋觀光”。巢湖農村還有一種習俗,除夕晚上,各家戶主領著小孩,手持火把,到田角點燃雜草堆,小孩周繞堆堆篝火唱歌謠說:“除夕夜,送百蟲,一送永無蹤。明年田里蟲子少,稻禾茂盛慶歲豐。”據說經煨燒,蟲子就過不了年。除夕夜,長輩還要給晚輩壓歲錢,這在古時候是用來厭勝驅邪的,后來則更多的是一種親情愛意的表示。
上一篇:滇云文化·史學·早期滇云史學
下一篇:滇云文化·史學·明代云南史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