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以靜制動》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當時參與謀劃的人商議準備討伐吳國,“三征”將軍獻的計策各不相同。皇帝下詔詢問傅嘏的意見,傅嘏回答說:“從前,吳王夫差侵凌齊國、打敗晉國,他的威力達到中原地區,終于在姑蘇遭到滅亡之禍; 齊閔王兼并土地,拓寬邊境,開辟國土千里,自身遭受顛覆。有開端不一定有好的結果,這是古代明顯的驗證。孫權自從擊破關羽兼并荊州之后,感到目的達到了、欲望滿足了,兇殘為亂到了極點,因此宣文侯建立了長遠而準備大舉行動的策略。現在孫權已死,將太子托付給諸葛恪。如果矯正孫權的殘暴,放棄虐待人民的政策,人民免遭嚴峻的刑罰,權且享受新施的恩惠,內外同心,有風雨同舟的警惕,雖然不能終久保全,還是足夠可以延長拼命拒守于長江之南的時間。而發表意見的人有的主張駕船直渡,縱橫馳騁于江南; 有的主張兵分四路同時前進,進攻他們的城池和防守之事; 有的主張大規模在邊界進行武裝屯墾,伺機行動:確實都是攻取賊兵的正常謀略。但是,自從與吳國開戰以來,前后已經三年,都不是乘其不備的偷襲之軍。賊兵侵犯邊境,幾乎有六十年了,他們偽立君臣,吉兇與共,又失去君主,上下警惕,假如他們把戰艦布防在重要港口,堅守城池,占據險要地形,那么我們直渡長江,馳騁于江南的計劃,大概難以成功。只有進行大規模屯田,比較起來最為完善、牢靠。軍隊在人民的外圍,賊寇掠奪不到人民的財物;軍隊可以就地吃自己生產的糧食,不需煩勞后方士兵運送;乘其間隙討伐、襲擊,不必長途勞累: 這是軍事上急切的要務。從前樊噲愿意以十萬人馬馳騁于匈奴,季布當面指責他的不對,現在想越過長江,進入敵人內地,也與從前的樊噲一樣。不如以嚴明的軍法操練士兵,將我們的計劃實行于可以獲得全勝之處,揚起長長的鞭子來對付敵人的殘余勢力,這是必然的道理。”后來吳國大將諸葛恪在攻破東關之后,乘勝揚言要進攻青州、徐州,朝廷準備防備。傅嘏認為:“淮海不是賊兵能輕易通行的路,從前孫權派兵入海,漂蕩漲死,沒有留下一人,諸葛恪怎敢傾盡他的全部力量,將性命寄托在滔滔洪流中,來僥幸取得勝利呢?諸葛恪不過派遣偏帥小將中平素熟悉水上作戰的人,從海上逆行進入淮水,作出進取青州、徐州的樣子,而諸葛恪則親自集合兵力到淮南去了。”后來諸葛恪果然包圍新城,沒有攻下,便率兵返回去了。
上一篇:《審時度勢:荀彧出輔曹操》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審時度勢,以靜制動》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