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世界屋脊的信仰·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將藏族的宗教、政治、歷史、文化、藝術集為一體,成為西藏文化的代表性標志,象征著藏族建筑藝術的成就和文化藝術的繁榮,它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明珠,藏族文化藝術的寶庫。
(1) 布達拉宮的歷史。布達拉宮矗立于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古城的紅山上,始建于公元7世紀,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唐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嫁吐蕃松贊干布。公主到吐蕃后,松贊干布“乃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書·吐蕃上》)。名曰“森康噶波”(意為白宮)。”一切宮檐,以寶為飾,走廊臺閣,鈴鐸泠然,堂皇美麗”(《西藏王統記》)。相傳紅山上修筑了九百九十九間房子,連同山頂紅樓共一千間。后世虔誠的佛教徒將它視之為觀音菩薩第二殊勝地——普陀山。可惜,這座吐蕃宮殿在赤松德贊時遭受雷擊而引起火災,修復之后,又在吐蕃王朝崩潰后毀于兵燹,僅有曲結扎普(法王洞)和帕巴拉康(觀音殿)幸存下來。現存的布達拉宮是17世紀以來在被毀宮堡的遺址上重新修建起來的。
吐蕃王朝崩潰以后,布達拉宮一直沒有修復。直到公元17世紀中葉,黃教領袖五世達賴在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的有力支持下,建立起噶丹頗章地方政權。他為提高黃教政權的政治地位,并鞏固政教合一制度,于公元1645年,命第巴索朗熱登主持重修布達拉宮。1652年,五世達賴進京覲見清朝順治皇帝,次年受到冊封,清朝政府正式承認他為西藏地方的政教首領。當他回到拉薩時,白宮已經竣工,五世達賴即從哲蚌寺移居白宮。1682年五世達賴圓寂后,第巴(即藏王或總管民事)桑結嘉措便在布達拉宮正中拆毀部分舊房,修建紅宮和靈塔。修建紅宮時,動用了各種工匠七千余人,耗銀二百一十三萬四千兩。清康熙皇帝專門派了一百一十四名漢、滿族工匠進藏參加建筑工程,尼泊爾也派了工匠援助修建。1693年,紅宮基本完工,是年4月20日舉行落成典禮,并在宮前立無字石碑以示紀念。此后,歷代達賴均予維修和擴建,始具今之規模。布達拉宮建成后,直到1959年以前,它一直作為歷代達賴喇嘛生活和從事政治活動的場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
(2) 布達拉宮的建筑特色。布達拉宮建筑群由紅山南麓奠基,依山勢蜿蜒而上,直到山頂。主體建筑十三層,高117.19米,東西寬360余米,南北長約140米,建筑面積達九萬平方米,加上山前城廓和山后龍王潭公園,占地面積達四十一公頃。整座建筑為石木結構,宮墻厚達二至五米,墻身俱以花崗巖砌筑,部分墻體夾層內還灌注了鐵汁,在科學上具有增強建筑整體性和抗震能力的作用。紅宮居中,白宮橫貫兩翼。紅宮中央建筑采用上下七層貫通的豎向大窗格,它與白宮較小窗戶和細狹通氣窗形成強烈對比。兩宮之內長廊交錯,雕苑梁柱林立。宮殿佛堂、習經室、寢宮、客廳、靈塔殿、僧官學校、喇嘛居住的扎廈及庭院等交相輝映,渾然一體。主要的建筑有:達賴靈塔殿、東大殿、西大殿、法王洞、帕巴拉康、勝三界殿、日光殿、朗杰扎倉等。
達賴靈塔殿 布達拉宮共有五座靈塔殿、八座靈塔。其形狀、規模不等,以五世達賴和十三世達賴兩座靈塔殿最為豪華。兩座之中又以五世達賴靈塔創建最早、規模最大。該塔建于1690年,高14.85米,為方形圓頂、分塔座、塔瓶、塔剎三部分。達賴的遺體用香料紅花等名貴藥材處理后保存在塔瓶內。塔用金皮包裹,共用黃金十一萬余兩,并鑲嵌有一萬五千余顆各種顏色的金剛鉆石、翠玉、珍珠、瑪瑙等珠寶玉玩。塔前擺設有金燈、金碗、各種法器、瓷器等等。殿上以金頂裝飾,極其輝煌壯麗,被人們譽稱為“贍部洲第一莊嚴”。
東大殿 藏語稱為“措欽廈”,是白宮最大的殿堂。由四十四根柱子組成,面積五百余平方米,是歷代達賴舉行坐床、親政大典等政治、宗教活動的場所。殿堂北部設有達賴寶座,寶座上方懸掛有“同治御筆之寶”朱印的“振錫綏疆”大匾。
西大殿 又稱集會大殿,藏語稱“司西平措”,是五世達賴靈塔的享堂,也是布達拉宮內最寬敞的殿堂,建筑面積六百八十多平方米,由四十八根方柱組成,凈高六米多。大殿內懸掛有乾隆二十五年御賜“涌蓮初地”匾額。這里也是歷代達賴坐床和執政大典等各種重大宗教活動舉行的場所。大殿四周修建有仁增、朗仁、藏林靜吉、仲熱等四佛殿,為西大殿的配殿。
法王洞(曲結扎普) 位于紅山之巔的巖體上,為吐蕃時期保留下來的建筑。據說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曾在此住過。室內保存著松贊干布用過的一爐灶及石鍋、石臼。室內還有吐蕃早期塑造的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吞米桑布扎、祿東贊等人的像,其造型生動、逼真、古樸。
帕巴拉康(圣觀音殿) 建在法王洞樓上,也是吐蕃時期的建筑。殿內供奉的帕巴·洛克夏然(即觀音菩薩),據說是一尊自然形成的佛像,是布達拉宮的鎮宮之寶。這尊觀音菩薩像傳為松贊干布所供的本尊佛像。殿內四面佛櫥中供有五、七、八、九世達賴、宗喀巴等人的塑像。殿門上懸掛有同治皇帝御書“福田妙果”匾。此外,還有勝三界殿、日光殿等大殿。
布達拉宮拔地凌空、巍峨高聳、依山疊砌、氣勢雄偉,體現了藏族傳統的碉房建筑藝術形式和石木結構的特點,同時吸收了漢式殿堂建筑中的梁架、斗拱、藻井、歇山屋頂等藝術格式,并融匯了印度、尼泊爾富有宗教特色的祭壇式入口和裝飾,如寶輪、金幢、蓮座、臥鹿、蘭查體(梵文)經文裝飾等,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藏族建筑風格。布達拉宮在空間組合上,院落重疊、回廊曲檻、隨地形變化,因地制宜,層次櫛比、錯層跌落、協調統一。整體建筑上,即富有藝術的神秘境界的感染力,使人感到佛的世界的高深莫測;又具有建筑的韻律感,使人感到它的一氣呵成、氣勢磅礴、莊嚴雄偉及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特色。
(3) 布達拉宮的繪畫藝術。布達拉宮是藏族文化藝術的寶庫,宮內繪畫藝術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繪畫藝術主要表現為壁畫、彩畫、唐卡畫(卷軸畫)、木刻版畫等裝飾畫。
壁畫 這座宮殿的大小殿堂、門廳、回廊的墻壁上都畫有精美壯觀的壁畫。其題材有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宗教教義、西藏風土、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等,無不涉及藏族社會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布達拉宮壁畫展示了精湛的藏族藝術,堪稱藏族文明的史詩,是形象的“百科全書”,也是一座壁畫的宮殿。
白宮正門門廳東壁上唐朝長安城示意圖和唐朝皇帝五難吐蕃婚使以及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壁畫,再現了一千三百多年前唐蕃聯姻,藏漢友好關系建立和發展的歷史。在紅宮西大殿里有一組一百多幅畫面的壁畫,它描繪了元代西藏薩迦法王八思巴降生、前往涼州、應召進京、返藏、二次入京、皇帝冊封、圓寂等一生事跡,反映了八思巴為了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所做出的重大貢獻。西大殿中的另一組壁畫,則記載了西藏歷史上的卓越人物五世達賴喇嘛的終生事跡,其中,1652年,五世達賴進京朝覲清朝順治皇帝的畫面尤為突出。其畫面包括五世達賴的起程、征途、進京、覲見、賜宴、游樂、觀戲、說法以及皇帝欽使迎至青海、賞賜金頂黃轎入京等盛大場面。靈塔殿三樓的壁面,反映了十三世達賴喇嘛赴京覲見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歷史性畫面。
此外,還有釋迦牟尼、佛教諸大師、法王、藏王等許多高僧大德的傳記畫、本生圖等。除宗教畫外,還有一些反映藏族人民勞動、生活、傳統習俗及各種活動的畫面,如紅宮第五層壁畫廊中的“興建圖”,由上百幅畫面組成,再現了當年重修布達拉宮的歷史情景。其他如賽馬、摔跤、歌舞、樂器、競技以及農耕、狩獵、舟渡、風光等場面的壁畫,也都情景熱烈、生動,富有濃郁的雪原生活氣息。整個宮殿究竟有多少幅壁畫,尚無精確統計,僅西大殿二樓畫廊,就繪有六百九十八幅壁畫。因此,可以想象布達拉宮的宮壁畫有多么可觀了。
(4) 布達拉宮的文物。宮內不僅以建筑、繪畫等藝術著稱于世,而且還以藏有眾多文物寶藏而聞名四海。宮內保存有一千多年來西藏各個時代的塑像。如在勝三界殿中供奉的蓮花生像,系用一萬兩白銀鑄造,身高一層樓,堪稱一絕。宮內文物主要有泥塑重彩、木雕、石刻和金、銀、銅、鐵等金屬制品。
布達拉宮除保存有八座達賴靈塔外,還保存有其他八座名塔,它們都用金銀珠寶做成,輝煌壯麗。布達拉宮還收藏有大量書籍,其中以佛教經典為最多,包括貝葉經和大藏經等。大藏經有用金、銀粉繕寫的藏本,明永樂年間印制的藏文《甘珠爾》和清乾隆年間用金粉書寫的藏文《甘珠爾》,為絕無僅有的稀世之寶。布達拉宮還珍藏有藏族傳統的各種工藝品,諸如藏毯、卡墊、唐卡、繡幔等。西大殿(司西平措)中央為五世達賴像和宗喀巴像的兩幅巨大而精美的錦緞繡幔,是清康熙皇帝特令繡織的,全部用金線編織,耗銀一萬六千一百四十九兩。此外,布達拉宮中還有明清以來歷代皇帝頒賜的封誥、詔敕、金冊、金印、玉冊、匾額、乾隆所賜金本巴瓶,以及松贊干布的盔甲、各種珠寶玉玩、珍珠塔、瑪瑙杯、羊脂玉盤、犀角佛像、錦緞、瓷器、琺瑯器、法器、供器等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
布達拉宮是藏族人民歷史的驕傲,是世界屋脊的明珠,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珠寶,它和萬里長城、北京故宮一樣舉世聞名,它可與古埃及金字塔、希臘帕提農神殿、中世紀羅馬教堂相媲美。
上一篇:巴蜀文化·吃的特色·川酒
下一篇:三秦文化·文化遺址、陵墓、都城·帝王陵墓、宮殿、塔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