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化·晉國文化·古代多民族文化的熔爐
(1) 晉國“戎狄與之鄰”的民族環境
“戎狄”是“西戎”和“北狄”的簡稱,泛指我國古代北方各游牧民族。他們的族系非常復雜,族稱也不斷變化。從夏代開始,戎狄民族逐步南遷,商時已到達今陜西、山西和河北省北部地區,西周初年叔虞封唐時,古唐國(晉國)所在的山西南部周圍山區已經分布著眾多的戎狄部族?!皶x居深山,戎狄與之鄰”(《左傳·昭公十五年》);“景霍以為域,而汾、河、涑、澮以為渠,戎狄之民實環之”(《國語·晉語二》)。說明當時的晉國,是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戎狄民族毗鄰接壤、錯綜交往的重要諸侯國,是不同民族活動的歷史大舞臺,民族關系異常復雜。據文獻記載,環繞晉國周圍居住的主要有下列各戎狄部族:
其一,嚴允。屬北狄民族,北狄于戰國時稱“胡”和“匈奴”。嚴允在商代已遷至山西北部,西周建立后不久即南下入侵,與周王室為敵。《詩經》中即有反映和歌頒周文王與嚴允作斗爭的事跡。武王伐紂時嚴允再度南侵,后經過周公、成王武力征討,將其驅回晉北,隨之封叔虞于唐,以為屏障。周宣王時,嚴允更大規模進犯,甚至侵到“洛之陽”,侵到西周國都鎬京一帶了,據說宣王在同嚴允作戰中曾“斬首五百,執訊五十”,可見戰爭規模相當大。
其二,犬戎。亦屬居住于山西北部的北狄民族,勢力強大,對周王室構成嚴重威脅。特別是西周末年,由于周幽王行無道,廢掉申后和太子,于是申后之父申侯聯絡了繒侯和犬戎、西戎勢力,在驪山下殺掉幽王,滅了西周,周平王被迫東遷洛陽。
其三,白狄。亦屬北狄民族。分布在今寧夏、陜西和山西北部等地。陜西境內的白狄是晉國的勁敵。白狄的支系鮮虞、肥、鼓三個部族,春秋時已到達今河北正定一帶,與晉國毗鄰。肥、鼓二部后來被晉國所滅,鮮虞部于春秋末年建立了中山國,戰國時為趙國所滅。
其四,赤狄。赤狄與白狄、長狄都是狄的一種,主要分布在今山西東南部太行山地區。它有很多支系,如“東山皋落氏”、“潞氏”、“甲氏”、“留吁”、“鐸辰”等。春秋時代,赤狄勢力強大,不僅威脅晉國,也壓迫其他部族。后來被晉國所滅。
其五,山戎,又稱北戎。是北狄族的另一支系,分布于今山西、河北北部。春秋時代,其最強盛的一部叫“無終”,曾屢次侵擾燕國,經齊桓公率兵征討,衰落了下去。晉悼公時,無終部向晉國提出議和,悼公派魏絳與其締結了和約,但三十年后,它又聯合狄族各部進攻晉國,被晉軍擊敗。
其六,西戎。這是我國古代西北各游牧族的總稱,它也有很多族系和族稱,如商代的氐羌、昆夷等。西周時代,國都鎬京與西戎相接近,因而經常發生戰爭。西周末年,周幽王行無道,西戎和犬戎是殺幽王、滅西周的重要力量。春秋時代,西戎各部族多以其居住地為族稱。如居于陜西驪山一帶的稱“驪戎”,居于河南伊洛河流域的稱“伊洛之戎”等等。西戎與晉國有長期交往關系,如晉獻公愛姬驪姬姊妹即是驪戎之女。
除了以上所列,還有如活動于今絳縣至永濟間中條山一帶的“條戎”和不詳其族屬的“奔戎”,以及居住于今平陸縣境的“茅戎”和大約生活于今太原市西南呂梁山中的“狐氏大戎”等等??梢钥闯?,上述眾多的戎狄部族,有的是晉國立國前已經存在,有的是后來逐步南下或東遷而來。其中,除了白狄族的鮮虞部于春秋末年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中山國外,大都先后被晉國消滅了,證明晉國長期處于“戎狄與之鄰”的復雜民族環境中。
(2) 不同民族文化的全方位交流
晉國自叔虞封唐之日起,便展開了與戎狄民族的文化交流。在這方面,“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治國方針的確立是偉大的歷史開端。當時提出這一治國方針的出發點是:古唐國既在夏人的故墟,又在多山的戎狄居住區,因而治理國家要因地制宜,“夏政”與“戎索”兼施并舉,既要維護夏人的傳統制度和風情民俗,又要尊重戎狄的習慣法規和生活慣例,做到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因此,這一治國方針的確立及其付諸實踐,歷史地注定了晉國必定成為華夏民族與戎狄民族頻繁交往的大舞臺,成為中原農耕文化同北方游牧文化交匯融合的大熔爐。從此,伴隨著歷史不斷向前推移,晉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政治、經濟、軍事到思想觀念和民風民俗等方面,呈現出了生動活潑的開放態勢。在這里,不同民族之間或是相互征戰討伐,通過激烈的軍事爭奪和政治較量;或是雙方締約結盟,采取朝聘、職貢、通婚、通商的和平方式,展開了全方位的民族文化大交流。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是雙向性的,是雙方互相吸收,各采其長,由此而相得益彰。晉國與戎狄民族的文化交流,十分鮮明地表現出“雙向性”的特點。下面著重從經濟、軍事和婚姻生活領域分別予以說明。
其一,在經濟生活領域,戎狄民族不斷吸取華夏民族先進的農耕文化傳統,逐步改變了飄泊的游牧狩獵方式而從事農業生產,經濟上獲得了發展。如長期居住于秦隴之地的西戎民族“陸渾之戎”,因受秦人所迫而歸附晉國,晉惠公時將其遷入今河南伊河流域嵩縣一帶的陸渾之地,因而取名為“陸渾之戎”。他們初來時,“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貨幣不通,語言不達”,“被苫蓋,蒙荊棘”,時有“狐貍所居,豺狼所嗥”(《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說明當地尚未開墾,相當荒蕪。他們經過斬荊披棘,驅狐逐狼,墾荒耕植,其地面貌大為改觀。故后來周大夫辛有到此,“見披發而祭于野者”感嘆道:“不及百年,此其戎乎! 其禮先亡矣。”(《佐傳·僖公二十二年》)“披發”是他們的傳統習俗,“祭于野”,是說他們進入中原后,不僅經濟發展了,而且吸收了“祭祀之禮”的華夏文化。又如晉悼公時,山戎族無終部派使者前來議和,悼公最初主張“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反對與之結盟。大夫魏絳分析了當時晉國面臨與楚爭霸的國際形勢,向他陳述了與山戎議和的極端必要性,明確提出和戎有五大好處,第一條就是通過和戎可以改變戎狄擇水草而居,“貴貨易土”,不重視土地耕植的游牧習俗,以達到“穡人成功”,發展農業生產的目的。悼公采納了魏絳的主張,命他主持和戎。魏絳北上和戎期間,主要也是強調“修民事,田以時”,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由此獲得了偉大成功(《見左傳·襄公四年》)。魏絳和戎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晉國的國威,鞏固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所以,悼公無比感慨地贊嘆道:“吾自用魏絳,九合諸侯,和戎狄,魏子之力也。”(《史記·晉世家》)這些說明,隨著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入開展,中原農耕文化不斷擴大著影響,戎狄民族的經濟生活方式也越來越向農耕文化看齊。這就為逐步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奠定了經濟基礎。
其二,在軍事生活領域,戎狄民族固有的傳統優勢,也不斷地被華夏民族所吸收和利用。晉國作為春秋時代著名的軍事大國,其軍隊建制最高時達到六軍。春秋中期以前,“車戰”是主要的作戰形式,戰車(“甲車”)是基本的戰斗工具。晉軍最盛時擁有戰車四千余乘,僅晉楚“城濮之戰”一次即出動戰車七百乘。如此龐大的軍隊,且不說軍糧和軍械,單是四馬駕挽的戰車所需的馬匹和軍卒的革制披甲供應,也絕非晉國本土所能滿足,而盛產良馬和皮革是戎狄民族的固有優勢。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晉國通過與戎狄民族的頻繁交往,或是商業貿易,或是締約納貢,或以戰爭掠奪的方式,源源不斷地獲得了自己的軍需物資,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實力。更重要的是,到了春秋中期,“車戰”逐步讓位于“步戰”,戰車兵卒被徒步兵卒所取代。這是我國戰爭史上的一場重大變革。晉國是最早實行步戰的國家,但步戰的發祥地是戎狄民族,他們居住高山深谷,車戰難以施展,故特別擅長步戰。晉國正是在與戎狄民族頻繁的戰爭交往中,不斷吸取其軍事文化的優勢,率先采取了步戰。最引人注目的是晉平公時代同戎狄族聯軍在今太原市西南的“大鹵之戰”,因道路險厄,戰車行動受阻,于是晉國將領魏舒“乃毀車以為行”,索性把車戰改變成步戰,終于大獲全勝。這場戰斗,可以說“是車戰開始走向下坡路的一個標志?!?蘭永蔚:《春秋時期的步兵》)
其三,在婚姻生活領域,互為姻親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它造成了種族血緣的混合,不但直接引起民族語言和習俗的變化,而且往往深入滲透到政治生活領域,對社會歷史產生重大影響。婚姻關系是最直接的血緣關系。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社會,婚姻關系是宗法制度賴以存在的物質前提。所以,我國自古以來十分強調“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左傳·成公四年》),十分注重“華夷之別”,婚姻關系嚴格建立在宗法制度之上,長期保持著華夏族內部不同姓氏互為姻親和“同姓不婚”的習俗。進入春秋時代,隨著宗法制的解體,傳統的婚姻習俗和觀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晉國作為重要的華夏諸侯國,通過與戎狄民族的頻繁交往,率先全面地沖擊了宗法制的婚姻習俗,而直接同“非我族類”的戎狄民族互通婚姻。首先是晉獻公,他先后娶了狐氏戎之女大戎狐姬、陸渾戎之女小戎子和驪戎之女驪姬姊妹等四位戎女為妻,第一次打破了傳統的“華夷之別”。從此,便有為數眾多的晉國君臣娶戎狄之女為妻室,或者以女出嫁戎狄首領。如晉文公重耳為大戎狐姬所生,后來在流亡途中娶了赤狄之女季隗,季隗之姊叔隗則嫁給重耳的隨從趙衰。春秋末年,趙衰的后裔趙鞅(簡子)也娶狄女為妻,生下趙無恤(襄子),趙無恤又娶西戎空峒氏女。同時,也有以女出嫁戎狄者。如晉成公之女嫁赤狄潞氏君長,趙鞅之女嫁狄族代王等等。另一方面,晉國上層婚姻關系中也不乏背離“同姓不婚”的現象。如晉獻公初娶的賈國之女賈君即與獻公同為姬姓;晉平公的六位夫人中姬姓的占了四位,等等。總之,春秋時代的晉國,隨著與戎狄民族的頻繁交往,其文化面貌日益呈現出兼容并蓄的開放性,婚姻生活領域的宗法觀念越來越淡化了。
最值得注意的是,眾多晉國君臣與戎狄民族的通婚關系深深滲入到晉國的政治生活領域,對晉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和制約作用。如晉獻公寵愛驪姬,曾在晉國政治生活中掀起軒然大波,引發了震撼列國諸侯的“驪姬之亂”;獻公與戎女所生晉文公重耳,開創了晉國百年霸業,是晉國長期雄踞華夏的偉大奠基者。又如,晉國趙氏勢力的崛起,始于趙衰娶赤狄之女叔隗為妻,其所生趙盾,長期專權晉國,是晉國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的人物,從此,趙氏成為晉國最為顯赫的異姓卿族;后來,娶狄女為妻的趙鞅(簡子)及其子趙無恤(襄子),更把趙氏勢力發展到極盛,成為三家分晉的主力,他們父子的歷史業績被譽為“簡襄功烈”而名垂青史。
上一篇:寧夏文化·滄海桑田幾度秋·歷史篇章
下一篇:三晉文化·緒論·古代山西的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