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南昌之旅·青云譜·成真仙之第一境
青云譜是南昌市南郊的一座古老的道院,在定山橋附近,原為岱山,自古被稱為“成真仙之第一境”。相傳二千五百年前,周靈王太子姬子喬在此修煉成仙。西漢末,南昌縣尉梅福在此隱居多年。東晉大興四年(321),為許真人許遜(亦名許旌陽)之“凈明真境”。唐貞觀十五年(641)刺史周遜奏建太乙觀,迎請著名道人萬振在此住持。北宋至和二年(1055)敕賜“天寧觀”。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朱耷(字良月,道號道朗)偕其弟朱秋月(牛石慧)在此隱居二十多年,他根據“呂洞賓乘青云來告祥于圃內”的故事,開圃種菜,自食其力,取名青云圃。清嘉慶二十年狀元戴均元改“圃”為“譜”,以示青云傳譜。至今仍稱此觀為“青云譜”。1959年在此建“八大山人紀念館”。
青云譜是個隔世仙境,院內有三殿,前殿祀關羽,中殿祀呂洞賓,后殿祀許遜。院中有唐植五棵桂樹,在五尺以下,各棵自立,五尺以上,合而為一,成“五株合一”奇景。這樹傳為呂洞賓所植,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青云譜形成了“內十景”和“外十景”。“內十景”為仙道之所愛,有“黍居煉丹”、“白蓮同池”、“閑鋤芝圃”、“臥聽松琴”、“五桂合株”、“嶺云來閣”、“香月憑樓”、“素梅一島”、“鶴巢飛身”、“白牡干樹”。“外十景”則富于山野之趣,有“七星山枕”、“龜蛇對戲”、“澗溪交濡”、“一澗九曲”、“五里三橋”、“釣魚硚礎”、“老龍窩居”、“竹林篩月”、“柳岸聞簫”、“上天云梯”等。
黍居煉丹·釣魚得道
姬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自幼喜愛吹瑤笙,厭惡宮廷繁瑣禮節。有一天在庭院散心,聽到仙翁駕云歌唱,不禁吹笙伴奏起來。受仙翁指點,姬子喬不遠萬里到東南方一美好地界修道,這寶地西依青山,北對大河,東有湖泊,南連原野,即現在的“青云譜”。他以土磚、茅草蓋了一間住房定居,題“黍居”二字,表示不煉出黍米般的金丹,決不罷休。經過三十個寒暑,姬子喬堅持在爐前煉丹,終于煉出了閃光的金丹,服之而羽化登仙,騎鶴去與老仙翁相會了。此處就成為歷代道人修煉的寶地,八大山人在此隱居修道時,亦曾在自己的住房題了“黍居”二字。
青云譜道院的水池邊有個石礅,傳為梅福仙人的釣魚硚礎。梅福是九江壽陽人,西漢末年為南昌縣尉,對外戚宦官專權、政治黑暗甚為不滿,眼看天災人禍,民不聊生,遂步行幾千里到長安面見皇帝陳述己見。幾次上書緊急求見,都石沉大海,幾個月過去了,始終毫無消息。他只好再回南昌。當時南昌干旱成災,他帶領人民挖井抗旱,引水澆田,救活了禾苗,人民都很愛戴他。王莽篡位之后,梅福棄官修道,在青云譜隱居幾十年。每天在道院右邊小土坡下的池邊石墩上靜坐垂釣,據說他釣魚從不裝釣餌,盤腿靜坐釣魚,從日出到日落,閉目修煉,冬夏寒暑風雨無阻,沒人見他釣上一條魚,也沒人看他吃過飯,喝過水。后來他又到飛鴻山修煉多年,終于得道成仙,飛鴻山于是改名梅嶺。青云譜“釣魚硚礎”也成為人們樂于留連的一景。
八大山人修道處
朱耷(1626—1705),南昌人,原為明代寧王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后,削發為僧(僧名傳綮),十幾年后又當道士,入青云譜道院。朱耷字雪個,別號人屋、個山等,五十九歲后號八大山人。朱耷畢生從事書畫藝術的創作,擅長畫水墨花鳥,筆簡意深,形象夸張,生動奇特;其人亦寫山水,意境冷寂。他的畫,對近代大筆寫意畫影響很大。傳說他畫的鳥能飛,貓可捕鼠,花卉清香撲鼻。因此,他的畫很難得到,官員求畫更遭拒絕。
朱耷心懷國破家亡之痛,性情古怪。他有時裝聾作啞,在門上大書一啞字,不與人交談;有時又跑到市上去,邊歌邊哭,然后大笑而歸。種種狂態,不一而足。他在畫中寄寓了亡國的哀痛,所以其畫意境蕭瑟,滿目蒼涼,感染力極強。所畫鳥魚,每作“白眼向人”情狀,署款八大山人,聯綴似“哭之”或“笑之”字樣。其畫上往往有含意隱晦的題詩。他曾在《為黃研旅寫山水冊》中題詩云:“郭家皴法云頭小,董老麻皮樹上多。相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其語意雙關。正如鄭板橋所評,他的畫“橫涂豎抹千千畫,墨點無多淚點多”。八大山人山水畫從董其昌處得筆意;花鳥畫繼承陳淳、徐渭大寫意畫法,而更加得心應手;書法學王獻之又自成一格。
朱耷之弟牛石慧,隨朱耷一起入青云譜道觀,亦擅畫,風格粗獷簡練,書法近黃庭堅。其畫上署名牛石慧,草書連寫成“生不拜君”,用意與其兄同。
現在,青云譜八大山人書畫館,陳列八大山人和其弟牛石慧的書畫(一百多幅)。此外,此處還有八大山人墓及遺像、墨跡、雕刻,明遺銅鐘、銅瓶、三足獅鼎香爐等。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泉州之旅·泉州·悠久“鯉城”著名僑鄉
下一篇:蕭蕭大漠風·蘭州之旅·織錦臺·才女妙織璇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