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強調體質訓練
戚繼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他出身將門,曾祖父曾經臂力過人,和猛虎戰斗過;父景通,曾任都指揮使,武藝精熟。戚繼光武舉出身,17歲以世萌襲職登州衛指揮僉事,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
公元1555年,戚繼光調任浙江,任參將,抵御倭寇。此時,他見舊軍素質不強,到義烏招募農民礦工,編練了一支“戚家軍”作為抗倭主力。他練兵有方,士兵身體素質好,武藝高,先后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連戰告捷,屢破倭寇,從而解除了東南倭患。
那是公元1567年,戚繼光被調至北方,鎮守北方要塞薊州。他嚴格訓練士卒,并制定了一套守邊方略,并修筑和改建了部分長城。后又被調離薊州,至廣州任總兵,不久即遭排擠而解甲歸鄉。
戚繼光治軍30多年,他十分重視軍事體育,善以武藝強兵,并總結了一套武藝訓練的經驗。他的軍事體育理論和實踐,對后世軍事訓練和武術運動具有重要影響。
戚繼光在武術訓練方面的思想與明代名將俞大猷有許多共同之處,都十分主張武藝訓練重實戰,講實效,反對“花法”“虛套”,提倡“對打”“對練”,反對脫離攻防的“單練”。尤其強調體質全面訓練,主張“練心之力”“練手力”“練足力”“練身力”。
在此基礎上,戚繼光提出“因材授器”等原則。這種既強調體質“全面訓練”,又主張“因材授器”,因人而異,把古代武藝訓練理論大大推進了一步,這是他對中國武術理論發展的重要貢獻。
戚繼光所說的“因材授器”,就是因其材力授習武藝。他主張讓將士結成一個作戰小組。這樣就形成一個組織嚴密,長短兵器選用,刺衛結合的戰斗小組。經過嚴格訓練,戰士各有專長,又能緊密配合,就是一個堅強的戰斗集體了。
當每個人的訓練項目確定之后,戚繼光又對訓練提出“從嚴從難,賞罰分明”的要求。他除了要求一般的身體訓練外,還對各種軍事武術訓練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并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比較檢試。初試定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則。這樣嚴格要求,又配以賞罰,其戰士軍事武藝日新月異。
戚繼光不僅在武藝訓練實踐中積極探索和大膽改進,為中國古代培養了一批武術人才,而且在武術研究上也卓有創見。他在《紀效新書》的“長兵短用篇”“比較武藝賞罰篇”和“拳經捷要篇”中,對中國武術提出了許多精辟論述,詳細記述和分析了當時的武術狀況,提出了槍、棍、拳、刀的各種訣要,對總結和發展古代武術做出了貢獻。
“拳經捷要篇”記載有宋太祖32勢長拳、6步拳、猴拳、囮拳、溫家72行拳等。他提出練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腿可飛騰”的技術要則。
同時,戚繼光根據當時流傳的拳種,博采16家之長,編制了“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的32勢。他認為“大抵拳、棍、刀、槍、叉、鈀、劍、戟、弓、矢、鉤、鐮、挨牌之類,莫不先有拳法活動身手。”
戚繼光提出了“其拳也,為武藝之源”的論斷,并大力提倡各種拳法“兼而習之”,以達到“上下周全”“首尾相應”的全面技能。他所有這些武術思想,對中國武術和軍事體育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
戚繼光平生著述十分豐富,除了詩文集《止止堂集》之外,其他多數為兵書,其中以《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影響最大,一直被兵家奉為必讀之書。他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獨到見解。
上一篇:戰勝挫折勇奪冰壇之冠
下一篇:拾金不昧的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