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陜北之旅·黃帝陵·天下第一陵
在黃陵縣橋山頂,有中華民族先祖軒轅黃帝的陵墓。橋山東南麓還有黃帝廟。
黃帝廟又稱軒轅廟,其早期情況缺乏記載,據傳建于漢代。唐代大歷年間,置黃帝廟于橋山西麓,宋太祖開寶五年(972)移于今址。廟內古柏參天,有黃帝手植柏、掛甲柏、黃帝腳印、過亭等文物古跡。黃帝腳印在掛甲柏南,刻在一塊1米見方的青石板上,出土于黃帝東宮,1956年移至黃帝廟內。黃帝腳印相傳有三副,另兩副分別在山東、河南。過亭內有七十多通石碑,為明清歷代皇帝祭祀碑文。
黃帝陵在橋山山頂正中,從廟到陵的路上要經過下馬石、漢武仙臺。下馬石上刻“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字,古代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陵前,以示敬意。陵冢朝南,高3.6米。陵前祭亭內豎有1958年郭沫若所書“黃帝陵”石碑,亭后為“橋山龍馭”碑,傳說黃帝就是在這里駕巨龍騰空升天的。
陜西黃陵縣黃帝陵
中華文明始祖
黃帝是傳說中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偉大的部落首領。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被尊為“中華文明始祖”。
黃帝是少典氏之子,姓姬。少典氏娶有嬌氏之女附寶為妻,附寶一天在野外看到天空中一道電光繞北斗星旋轉,感而有孕,懷胎二十四個月,在河南新鄭西北的軒轅之丘生下黃帝,因為出生在軒轅之丘,名軒轅氏。軒轅降生時,屋中紫氣彌漫。他剛生下來就會說話,聰明異常。有的還說黃帝生下來有四張臉,可觀四方,臉似太陽,面部有龍的相貌,手足似龍爪龍趾。
黃帝首次實現了各部落的統一。當時蚩尤率領南方以九黎族為核心的蠻族攻打中原,黃帝率領軍隊與蚩尤在阪泉(據說在今涿鹿北五里)進行決戰,黃帝在九天玄女的幫助下,擒殺蚩尤。黃帝又經“五十二戰而天下咸服”,統一了整個華夏民族。
黃帝還是大發明家,相傳他教會人們建筑房屋,在與蚩尤的戰爭中,發明了指南車和弓箭。衣食住行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中的許多東西傳說都是黃帝首先發明的。
黃帝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孔安國《尚書·序》以伏羲、神農和軒轅(黃帝)為三皇,《史記》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黃帝為中央大帝,有“土德之瑞”,土主黃色,故稱黃帝。古代,黃、皇相通,所以古書中亦稱“皇帝”。意即皇天上帝。自秦王贏政自稱始皇后,為了區別,才將“黃帝”之稱固定下來。
黃帝葬地與祭祀
相傳黃帝活了一百一十歲,死在荊山(今河南靈寶),葬于橋山。
關于黃帝葬地歷來有陜西橋山、甘肅正寧、河北、山東曲阜、河南閿鄉多種說法。相傳黃帝死后,各地人民都十分懷念黃帝,但路途遙遠,祭祖不便,所以不少地方也修建陵墓,就近祭祀。
甘肅正寧說乃是歷代疆域變遷所致。河北說的陵與廟所在地未有共識,實際上是把黃帝廟當成黃帝陵。山東、河南兩說產生較晚,大概均屬附會之說。
黃帝葬陜西橋山之說歷史記載最早,《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崩,葬橋山。”《史記集解》:“骃案《皇覽》曰:‘黃帝冢在上郡橋山。’”歷來認為《史記》所說橋山為今陜西黃陵的橋山。
黃帝葬地本屬傳說,一般認為是在陜西。1962年國務院頒布黃陵縣橋山黃陵為“古墓葬第一號”。
中國人歷來重視祭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與軍事),對祖先的祭祀尤其重要,在古代,重大的決定和事件,都要到祖廟告訴先祖,求得先祖的支持和保佑。
歷史上記載明確的第一次祭黃帝,是公元前422年,秦靈公曾“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
漢武帝曾率十萬大軍北巡邊關,返回長安路經橋山。他問左右的人:“聽說黃帝沒有死,現在這里怎么有他的陵冢呢?”答曰:“黃帝升天成仙后,他的大臣們把他的衣服和帽子葬在這里。”一心想成仙的漢武帝聽臣下這么一說,便下令在橋山黃帝陵對面筑了一座祈仙臺,以向黃帝祈禱成仙。現在這座祈仙臺還在,稱為“漢武仙臺”。
到了明清,帝王祭祀黃陵更是興盛不衰。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根據經典所載,考黃帝陵在橋山,于是派專使,赴橋山致祭。清人入關,定都北京,力倡滿漢一家,多次派人祭奠黃帝陵,皇帝即位、祝壽,農業豐歉,皇太子廢立,某戰事告捷等國家大事,均遣專員赴黃陵致祭。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特委派十五人的代表團,赴陜西黃陵祭祀。祭文石碑現存于黃帝廟內。
1936年“西安事變”后,國共兩黨攜手合作,1937年和1938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對團結全國人民共同抗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1937年4月5日共產黨的祭文由毛澤東親筆手書。
1949年以后,政府也曾多次派人到橋山公祭黃帝陵。1980年恢復祭祀活動后,每年清明節,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公祭活動,不少海外華人不遠萬里專程趕來參加,緬懷人文初祖,共興中華大業。
橋山古柏與黃帝手植柏
黃陵掩映在一片盤青聳翠的古柏林中,周圍有柏樹八萬多株,樹齡在千歲以上的就有三千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橋山古柏”被視為黃陵縣八景之一。清人張紹先《黃陵古柏》詩詠道:“老柏虬龍化,盤根繞帝陵。風從南谷響,霧自北橋凝。掛甲寧無據,棲鸞綽有憑。精靈留劍舄,仿佛話飛升。”
黃帝廟門內左側有一株巨大的古柏,高19米,樹干下圍10米,當地民諺稱“七摟八拃半,二十四個疙瘩不上算”,七個人都合抱不過來。這株古柏樹齡至少有四千年,被稱為“世界柏樹之父”,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樹旁立有一碑,上書“黃帝手植柏”。
傳說黃帝打敗蚩尤后,定居于今黃陵縣橋山上,大家在近水靠山的山坡上伐木建房。由于建房引起的大肆砍伐,橋山周圍的樹全被砍光。有一天暴雨傾盆而下,山洪爆發,沖走了幾十人。第二天,黃帝經過查看,發現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方,全是那些被砍光了樹木的山峁。黃帝號召大家吸取教訓,上山種植樹木,他親自帶頭栽下一棵柏樹,就是今天廟中的“黃帝手植柏”。
這株巨柏周身有二十多個大疙瘩,相傳是皇帝乘龍上天時,將百姓送給他的干肉塊扔下來,不斷落在這株柏樹上,變成了樹疙瘩。黃帝活到一百一十歲時,有一天他在河南巡游,天外飛來一條黃龍,請他歸天。黃帝騎上黃龍,巡游中國大地一圈,最后降落在陜西的橋山上。臣民們不愿他離去,有的拉衣角,有的拉寶劍,有的拽靴子。黃帝離去后,人們把從他手上拉下來的靴子、寶劍、衣物埋在這里,作為黃帝的陵墓。
掛甲柏與麻花柏
在黃帝廟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名叫“掛甲柏”,又稱“將軍樹”。傳說當年漢武帝筑臺祈仙時,隨手取下戎裝盔甲,掛在這棵柏樹上,柏樹從此印上了鎧甲烙紋。柏樹干上遍是孔洞,像有斷釘在內。每逢清明節,柏液由孔中溢出,結成串串晶瑩的珠球。據科學鑒定,這株古柏屬柏樹中的一個稀有種類。
在橋山上有許多七扭八擰,如同麻花一樣的柏樹,被稱為“麻花柏”。漢武帝祭陵祈仙時,所騎的烏龍馬乃是天國的一條黑龍,因犯天規被打入人間,馱著武帝南征北戰。它一直想找機會再返天國。這天,漢武帝筑臺祈仙,上天為接受武帝的祭祀大典,打開了天門,烏龍馬回天國的好機會來了。可是它與其他凡馬一起拴在柏樹上,它焦躁地拖著柏樹轉來扭去,把那棵柏樹擰得和麻花一樣,掙脫了韁繩,化作一條黑龍沖天而去。今天,橋山上那棵轉了二十余圈的古柏,就是當年拴烏龍馬的那棵。其它麻花柏,是當時與烏龍馬在一起的凡馬也想跟著烏龍馬升天,掙扯韁繩拖擰柏樹而成。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秦皇島之旅·山海關·天下第一關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重慶之旅·大足石刻·天光云彩石刻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