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書法璽印繪畫雕塑·書法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智慧的中國人在使用文字的過程中漸漸超越了文字記事的實用功能,創(chuàng)造出“無聲而有音樂之合諧,無色而有圖畫之爛燦”(沈尹默語)的書法藝術(shù)。書法凝結(jié)了幾千年中國文化的精神,堪稱東方藝術(shù)的結(jié)晶。陜西作為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千古帝都,無論在文字胚孕的史前刻符,還是其初級形態(tài)甲骨文、金文,文字統(tǒng)一后的小篆、隸書、楷書、草書的形成發(fā)展各個時期,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發(fā)生、發(fā)展的中心舞臺。西安碑林藏石兩千余方,碑石年代從漢迄今,囊括了唐以前各體各家的重要作品,堪稱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祖庭。
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仰韶、馬家窯、龍山、崧澤、良渚文化中都發(fā)現(xiàn)了原始刻符,其中陜西仰韶文化的原始刻符年代最早,也較為豐富多樣。在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合陽莘野、銅川李家溝等地仰韶遺址均有出土。一般刻在涂有黑色帶紋的陶缽口沿上,有燒前刻和燒后刻兩種。據(jù)統(tǒng)計,西安半坡發(fā)現(xiàn)刻有符號的陶片一百三十三件,陶符三十七種。臨潼姜寨發(fā)現(xiàn)一百二十九件,陶符三十八種。郭沫若指出:“彩陶上的那些刻劃記號,可以肯定地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br>
這些刻符盡管簡單而又混沌,盡管借助摹仿而又離不開實用目的,但確實具有被當作視覺藝術(shù)來觀賞的審美性質(zhì)。其線條組合對稱平衡,簡捷有力,清新天真。
商周書法的成就集中體現(xiàn)在甲骨文和金文上。1977年春,在岐山鳳雛村西周宗廟基址西廂窖穴中發(fā)現(xiàn)甲骨一萬七千一百余片。其中有字卜甲二百九十余片,計五百八十一字。字數(shù)最多的每片三十至四十字,一般多為一個字到三個字。卜甲大部分為龜甲。也有牛骨。周原甲骨是繼1899年殷墟甲骨發(fā)現(xiàn)以來甲骨文的又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為研究西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提供了珍貴資料。周原甲骨文王時最多,成王時次之,武王時最少。
與殷商甲骨相參照,陜西周原甲骨文在書法上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章法自由松散,顧盼穿插,別具自然天趣。而商甲字距密、行距疏、較嚴謹。第二,結(jié)字疏朗錯落、字形全長趨方。接近金文,很多字甚至和金文無異。商甲字形較長,結(jié)撰謹嚴,與同期金文距離較大。第三,筆劃上以曲線、圓筆為主。橫不平豎不直,多作弧線。以刀代筆注意“書寫”效果。殷甲以直線方筆為主,注重“契刻”味道。第四,周原甲骨文,字徑以長二點五至五毫米、寬一點八至四毫米為主,字徑長一至二點五毫米、寬一至二毫米也很多。有些小字甚至長寬僅一毫米,比小米粒還小,需用五倍以上放大鏡方可辨識,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微雕藝術(shù)珍品。
西周金文即青銅器上的銘文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周青銅器及其銘文的特點與史學(xué)文學(xué)價值,上一章已經(jīng)說過。西周金文多鴻篇巨制,各王的標準器多為同期書法的代表作。
西周金文大致可分為三期。(1)早期:武王、成王、康王、昭王四代。此期金文承襲商代金文遺風,多見肥筆,雄強渾厚,凝重古拙。結(jié)構(gòu)無甚規(guī)律。字形大小長寬不盡一致,往往一字有數(shù)種寫法。(2)中期: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五代。穆王時肥筆已經(jīng)減少,趨向以線為主的寫法。恭王以后,筆法已盡脫商代遺風,漸成西周自身特色。以中鋒為主,無論起筆收筆,多用藏鋒。轉(zhuǎn)折圓轉(zhuǎn),字距分明。顯現(xiàn)出平和規(guī)矩,雍容穩(wěn)妥,秀逸柔和,充滿活力的特點。(3)晚期:厲王、共和、宣王、幽王四代。雖西周已趨沒落,但金文書法卻走向輝煌。字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性更強,圖畫意味的字已不再出現(xiàn)。字形普遍豎長。中鋒圓渾,細而不弱。遒勁醇厚,蒼健古樸。
過去史學(xué)界多認為秦人文化造詣不深,近年考古發(fā)現(xiàn)已改變了這種偏見。就書法而言,秦人石鼓文、詔版、小篆的形成、隸書的出現(xiàn),在中國書法史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石鼓文是刻在十個圓形鼓狀石碣上的記述秦國君漁獵等事的文字。因形得名“石鼓”,又因其內(nèi)容被稱為“獵碣”。唐代寶雞鳳翔出土,當時即受到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韓愈等書壇巨子學(xué)界領(lǐng)袖的推崇。后歷經(jīng)磨難,金人攻下汴梁將石鼓掠往燕京(北京),現(xiàn)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向有“中華第一古物”之稱。拓本存世最早者當推北宋“先鋒”、“中權(quán)”、“后勁”三本。石鼓文共近五百字,分刻于十個圓形石鼓上。為四言韻文,有類《詩經(jīng)》。近人羅振玉、馬敘倫、馬衡、郭沫若、唐蘭等多有專門研究。各家之說雖不盡相同,但都趨向定為春秋晚期秦國之物。石鼓文結(jié)體近金文而奇奧多姿,用筆近小篆而古茂濃厚。故唐代張懷瓘《書斷》評之為“蒼頡之嗣,小篆之祖”。石鼓文高渾樸茂雄強超邁的書法在篆書系統(tǒng)中的地位是無出其右的。近代“詩、書、畫、印”四絕的大師安吉吳俊卿(昌碩)終生致力于石鼓文的臨習(xí)創(chuàng)造,這使他在書畫印三方面的造詣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可以說沒有石鼓文,就沒有藝壇大師吳昌碩。石鼓文之影響于此可見一斑。
秦詔版,是指刻有秦始皇或秦二世統(tǒng)一度量衡詔書的銅版。最早著錄見于顏之推的《顏氏家訓(xùn)》。解放以來,在秦咸陽遺址及山西山東都有出土。詔書系直接用刀鑿刻于銅版上,故瘦勁樸茂,轉(zhuǎn)折挺铦,天真錯落,于整飭之秦刻石外,別豎一幟。
戰(zhàn)國之時,七雄分立,文字寫法各不相同。至秦始皇一匡天下,命李斯刪減大篆而創(chuàng)小篆。“書同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字統(tǒng)一,其文化意義、政治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李斯小篆在中國書法史上也占有特殊地位。它是秦官方書法。篆法謹嚴,流暢典麗雅靜而有廟堂之氣。上承石鼓文之余緒,下開漢篆之先河,是中國古文字的總結(jié)。
秦人于戰(zhàn)國創(chuàng)立隸書,當時多書于竹簡木牘上??上ш兾鳉夂蛩翗O不利于竹木器的保存,所以在今天陜西境內(nèi)尚無秦竹簡和木牘的發(fā)現(xiàn)。但甘肅天水放馬灘、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木牘竹簡彌補了我們的遺憾。秦簡古隸字形正方、長方、扁方各具其態(tài),筆畫肥瘦、剛?cè)岵⒉粍澮?。字法隸中有篆。點畫起伏已開后世漢隸波折先聲。氣勢縱橫奔放,變化萬千。
漢朝是今文字成熟,隸書走向極盛的時代。西漢尚無立碑之風。茂陵霍去病墓石雕刻字頗為珍貴,主要有“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孟”、“左司空”兩石。其書率意樸拙,稚趣橫生。不造作,不浮華,正所謂大樸大雕是也。西漢關(guān)中多宮闕別館,其遺址留下大批瓦當,其中文字瓦當書法藝術(shù)價值極高。其字一至十二字不等,以四字為多。如:“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延壽長相思”、“千秋萬歲”、“延年益壽”、“漢并天下”、“上林”、“衛(wèi)”等等。多為小篆,偶有隸書、鳥蟲書等。其字隨形變化,不拘一格,遒勁古樸、華麗簡潔,素為金石家所重。另外,漢長安城未央宮出土的骨簽,書法有類漢銅鏡與其他銅器刻銘。曲勁真率,亦頗有可觀者。
至東漢立碑之風大盛,清代朱彝尊評碑云:“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正,一種流麗,一種奇古。”衡之三秦漢碑,無不有之。比如《華山碑》《曹全碑》《石門頌》等早已名滿天下?!度A山碑》,篆書題額《西岳華山廟碑》,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立。高一百五十四厘米,寬一百一十九厘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毀于關(guān)中大地震。其結(jié)體勻稱,氣度儒雅,點畫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為漢隸方整一路代表作。明郭宗昌《金石史》稱其“結(jié)體運意乃漢隸之壯偉者。”清朱彝尊稱漢隸分方正、流麗、奇古三路,“惟延熹《華山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薄恫苋?,全稱《漢鄰陽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立。明萬歷年出土于陜西合陽莘里村。1956年移存西安碑林。為漢隸典麗婉通一路的代表作。此碑石質(zhì)堅潤,刻工精良,為漢碑中保存最好者。其書平和簡靜,剛以柔出,筆畫圓潤而精氣內(nèi)含。行云流水,美女簪花,不足喻其媚麗流暢;飄逸風流,雅士衣錦,不足喻其品高嫻雅。分書之有《曹全》,猶宋詞之有柳三變(永)也。西安碑林除現(xiàn)藏《曹全碑》外,還有漢隸《蒼頡廟碑》《仙人唐公房碑》《武都太守殘碑》《卓異殘石》《熹平石經(jīng)殘石》等。
《石門頌》,全稱《漢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鑿于漢中褒斜道南端石門山崖。高二百六十一厘米,寬二百零五厘米。后以石門修水庫,移存漢中博物館。為漢隸姿肆雄放一路的代表。其結(jié)字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tài)飄逸自然。兼之鑿巖摩崖,更顯大氣磅礴,真氣彌漫。清張祖翼跋曰:“三百年來習(xí)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xué)《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xué),力弱者不能學(xué)也。”漢隸之有《石門》,猶宋詞之有蘇東坡。漢中石門漢隸還有蘊藉沖淡的《鄐君開通褒斜道石刻》、寬博蕭散的《楊淮表紀》等。另外刻于陜南略陽西北棧道中的《郙閣頌》體法茂密,亦早負盛名。
美學(xué)家宗白華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shù)精神的一個時代?!?《美學(xué)散步》)
三國之時,陜西主要碑石有《黃初殘石》和《曹真碑》。
《黃初殘石》,三國魏黃初五年(224)刻,清乾隆間出土于郃陽。在三國魏隸中最有特色。用筆方圓兼施,筆法嚴謹中見天真稚拙,清麗爛熳,如朗月清空。上承同地所出東漢《曹全碑》?!恫苷姹?,清道光間出土于西安南門外,現(xiàn)存北京故宮。其書上承東漢《夏承碑》,用筆謹嚴規(guī)矩,一字萬同,對后來北朝楷書規(guī)矩的形成不無作用。
西晉(317—420)《司馬芳殘碑》,1952年西安出土,現(xiàn)存西安碑林。為陜西首次發(fā)現(xiàn)的普碑。陽刻篆額“漢故司隸校尉京兆尹司馬君之碑頌”,淺浮雕蟠首顯示出由漢碑暈首向隋唐高浮雕蟠首的過渡特征。書法剛健姿肆,刀痕畢露,開北朝造像書風先河。其體在楷隸之間,是當時社會隸書向楷書嬗遞的反映。
十六國時期,碑石書法資料傳留甚少,陜西西安碑林藏《廣武將軍碑》《鄧太尉祠碑》彌足珍貴,為前秦僅有的兩塊碑石?!稄V武將軍碑》,前秦建元四年(368)刊立,曾數(shù)度出土佚失。1918年復(fù)出,兩年后拓本為于右任先生得。于大喜,挑燈揮毫,作《廣武將軍復(fù)出歌》記之。并將其與北魏《姚伯多造像》、北周《慕容恩碑》并列“三絕”?!稄V武將軍碑》雖為隸書而有行書流便之意。寬博茂樸,奇態(tài)橫生,稚氣天真。碑學(xué)大師康有為跋(作于1924年)其為“北碑近新出土以此為古雅第一”。嘆為“關(guān)中楷隸之冠”。
北魏是南北朝時書藝水準最高的時代。清代帖學(xué)歷千年而衰,碑學(xué)大興,北碑(或稱魏碑)大受推崇,成為北朝書法的代名詞。陜西出土的北魏《暉福寺碑》《姚伯多造像》《石門銘》華陽弘農(nóng)楊氏諸志堪稱其時瑰寶。
《暉福寺碑》,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刻。原在澄城縣,現(xiàn)存西安碑林。通高二百九十四厘米,寬九十厘米。凡八百七十四字。書法拙厚茂密,鋒芒內(nèi)斂,與同期龍門二十品雄健角出頗不相類??的虾Tu曰:“《宕昌公暉福寺碑》書法高簡,為豐厚茂密之宗,隸楷之極則。”北碑中以造像、墓志為大宗,罕見大碑,此亦是碑可珍之處。
《姚伯多造像記》,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刻,現(xiàn)存耀縣藥王山,為道教造像記。寫刻不拘成法,字形修短奇正相雜,筆畫方圓中偏互用。從心所欲,信手而成,稚拙而富天趣。為北碑奇珍。
走過尚韻的魏晉,中國書法進入隆法求規(guī)的第二個繁榮時期——隋唐時期。這一時期做為世界封建文明的頂峰而定王基于長安,故陜西成為中國書法這一重要時期的中心舞臺而獨領(lǐng)全國風騷。這里產(chǎn)生了初唐四家、顏柳旭素等中國書法史上最為耀目的書壇巨星??梢赃@么說,隋唐時期陜西書法就是全國書法。
隋唐書法的步入輝煌是有其必然的歷史原因的。第一,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最高度統(tǒng)一與繁榮時期。范文瀾先生曾說:在唐代空前繁榮的社會背景下“承襲六朝并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蔚成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作為唐文化重要內(nèi)容的書法亦是如此。第二,唐太宗與其他諸多唐代皇帝對書法的鐘情與心摹手追。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钡谌?,隋唐設(shè)書學(xué)博士,專立書學(xué)。書法成為新興的科舉取士的重要條件。唐后一千年幾成定制。陜西唐代豐碑巨碣存世很多,以西安碑林和昭陵最為集中。
隋唐書法大致可分三期。
第一期,隋至唐初時期。上承六朝遺法,尤以太宗酷好王右軍書,一時形成風氣。晉朝書法的韻致融入初唐的新型楷書中,形成謹嚴整飭、瘦峻清新的初唐楷書主流風格。其代表是活動于長安的初唐四家。虞世南胎息智永(隋,王羲之七世孫),身兼帝(太宗)師,儒雅藏器、蕭散虛和,如“白鶴翔云,人仰丹頂”。歐陽詢清勁秀健,峭拔骨勝,“森森然如武庫矛戟”。近啟其子(小歐)歐陽通,“遠播夷狄”(太宗語),為朝鮮日本所重。褚遂良祖述二王,疏瘦凝煉,華姿綽約,“若美人嬋娟,似不任平羅綺?!背蹰_唐楷門戶而稱“一代教化主”。其代表作分別如《九成宮醴泉銘》(麟游)、《孔子廟堂碑》(現(xiàn)存西安碑林)、《雁塔圣教序》(立于西安大雁塔)等。
第二期,盛中唐時期。盛唐之時,社會升平,玄宗李隆基書善八分,華腴豐麗,于漢隸外別張一軍,直接導(dǎo)致韓擇木、史惟則、李潮、蔡有鄰等唐隸四家崛起長安。李邕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以荒率為沉厚,以欹側(cè)為端凝”(王文治《快雨堂題跋》)。碑版光照四裔。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tài)將草書推向狂逸宏博、奔放灑脫的音樂境界,“是對舊的社會規(guī)范和美學(xué)標準的沖決和突破”,是“無可仿效的天才抒發(fā)”(李澤厚《美的歷程》。顏真卿“納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鑄萬象,隱括眾長,與少陵之詩、昌黎之文,皆為能起八代之衰者。于是始卓然成為唐代之書。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要推魯公法乃大備?!?馬宗霍《書林藻鑒》)其代表作如李隆基《石臺孝經(jīng)》(現(xiàn)存西安碑林),李邕《李思訓(xùn)碑》(現(xiàn)存蒲城橋陵),張旭《斷千字文》《肚痛帖》,懷素《千字文》,顏真卿《多寶塔碑》《顏勤禮碑》《顏氏家雀碑》等等。
第三階段,晚唐時期。顏真卿后,柳公權(quán)再變楷法,遒媚勁健,勢如破竹。以“柳骨”繼“顏筋”而施譽書壇。代表作如《玄秘塔碑》《迥元觀鐘樓銘》(存碑林))等。
宋以后鼎革汴梁(今開封),繼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移至中國東部。 三秦書壇雖曾有趙孟覜等書碑立于周至樓觀,但自身不曾再產(chǎn)生能影響數(shù)代極有建樹的書法大師。三秦書壇漸漸失去了往日耀目的光芒。
上一篇:兩湖文化·惟楚有才話古今
下一篇:東北文化·多種形式并存的文化教育體系·書院與私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