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談·徐悲鴻
《徐悲鴻》: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現(xiàn)代杰出畫家、美術(shù)教育家。曾留學法國,數(shù)度赴蘇聯(lián)、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國展覽中國畫。抗日戰(zhàn)爭時,屢在國外舉行畫展,用畫款救濟祖國難民,并參加民主運動。歷任北京大學、桂林美術(shù)學院及前中央大學等校教授。建國后,任中央美術(shù)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shù)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一貫反對形式主義,堅持寫實作風。他善于汲取西方繪畫之長,繼承我國民族繪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代表作有《奔馬圖》等。
“自強不息”印
此印是鈐蓋在徐悲鴻創(chuàng)作的駿馬圖上的,它謳歌了人民群眾改天換地的英雄氣概。徐悲鴻的一生同馬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筆下的奔馬,隨著時代脈搏的跳動,不斷地躍出紙面表達著他與勞苦大眾心心相印、與祖國安危緊密相關(guān)的一片赤誠。1940年,徐悲鴻在印度講學,舉辦畫展,他得知鄂北打勝仗的消息,立即潑墨作《群馬圖》,并題詞曰:“二十九年五月,昔有狂人為詩云‘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夸。以為真不惡,古人莫之加’。悲鴻時客喜馬拉雅山之大吉嶺。”又題:“鄂北大勝,豪興勃發(fā)。”1941年,他在新加坡舉辦籌款畫展之際,聽到長沙會戰(zhàn)消息時,夜不能寐,連夜畫了大幅奔馬,并寫道:“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長沙會戰(zhàn),憂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結(jié)果也,企予望之。”1942年冬,徐悲鴻回到祖國,為了表示他與全國人民一道抗日到底的決心,又揮筆作馬,這是一匹“向前敲瘦骨,猶有帶銅聲”的傲骨嶙峋的野馬,抒發(fā)了他傲骨錚錚的情懷。
徐悲鴻像
徐悲鴻筆下無凡馬。他慣常畫瘦骨銅聲的野馬,而不喜歡畫膘肥毛滑的鞍馬。他畫馬獨創(chuàng)一格,或長嘯于山林的立馬,或馳騁于荒原的奔馬,或渴飲于水的飲馬,或迎風屹立的戰(zhàn)馬……雖千姿百態(tài),卻都鐵骨錚錚,寄托著他的反抗和追求。1949年1月,北平解放了,中國天亮了。徐悲鴻欣喜若狂,奮筆作奔馬,題為《奔向太陽》。1950年,美帝侵略朝鮮,病中的徐悲鴻身體很虛弱,但卻怒火燃燒,他為志愿軍英雄事跡所感染,抱病揮筆,連連作畫,先后挑選了6幅奔馬圖送給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可愛的人。他在送去的第一幅奔馬畫上題道:“山河百戰(zhàn)歸民主,鏟平崎嶇大道平。”左下角特鈐“自強不息”閑文印,詩、書、畫、印相映成輝,形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shù)整體。
1953年初,也就是在徐悲鴻逝世的前夕,他還精心繪制了一幅奔馬圖,準備送給毛主席,并在上面題寫兩句:“百載沉疴終日起,首之瞻處即光明。”抒發(fā)了他對共產(chǎn)黨和毛主席無比崇敬的感情。徐悲鴻一生畫馬,他筆下的馬奔騰不息,他自己亦如奔馬永不停蹄。
“悲鴻生命”印
這是徐悲鴻的一方收藏印,這方印鏈接著一段動人心弦的故事。徐悲鴻愛畫如命,特別是有價值的藝術(shù)品,更視為生命一般珍貴。在他收藏的數(shù)以萬計的藝術(shù)品中,有一幅名曰《八十七神仙卷》的古畫,相傳這幅畫是唐代的作品,畫面上的87位神仙形象優(yōu)美,線條如行云流水,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最珍貴的人物畫之一,也是研究我國藝術(shù)遺產(chǎn)中極其難得的資料。此畫得之極其不易。徐悲鴻早就聽說過這一國寶被帝國主義者盜走,多年一直尋求這幅畫的下落。1938年他到南洋舉辦畫展時,途經(jīng)香港,竟無意中從德籍中國畫收藏家馬丁夫人手里發(fā)現(xiàn),他傾其所有將此畫買到。誰知1942年他在昆明避亂時,此畫竟被盜賊盜走。徐悲鴻傷感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認為這是生平中最大的不幸。直到1943年,一位姓劉的將軍在成都的一個地方發(fā)現(xiàn)這幅名畫的蹤跡。劉將軍說:“徐先生,你必須拿出2 0萬元(法幣),我才能將你日思夜想的《八十七神仙卷》拿到手,物歸原主。”徐悲鴻一口答應。當拿到《八十七神仙卷》時,徐悲鴻激動得兩手顫抖,熱淚奪眶而出。不用說,這是徐悲鴻最珍貴的“生命”了。他特地請人刻了一方“悲鴻生命”的印章,鄭重地鈐蓋在畫卷上。這幅畫是徐悲鴻珍藏的視若“生命”的寶貝。在他1953年去世之前,他將此畫獻給了國家。
“悲鴻生命”從印文上看亦是非同尋常。一般的收藏印,其前多有姓名別號或是齋館名稱,在末了有“藏”字或“珍藏”、“秘藏”、“考藏”、“收藏”等,如系藏書,則藏下有“書”、“古籍”、“善本”等。也有一些與收藏相關(guān)的印無姓、名、齋、館之類,如“鬼物呵護”,是因為古代人迷信,以為凡屬稀世珍品都有鬼神保護,以免損壞。徐悲鴻的這方收藏印刻的卻是“悲鴻生命”,這是以往收藏印所未見的,此印無“收藏”一類字樣,卻讓人刻骨銘心。
“秀才人情”印
徐悲鴻一生從事繪畫,致力于美術(shù)教育事業(yè),發(fā)掘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美術(shù)人才,為他們開辟道路,甘做人梯。他還不斷將自己的作品進行義賣,將收入捐給社會。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曾在南洋各地舉辦畫展,輾轉(zhuǎn)3年,賣畫所得10萬美元全部捐給祖國抗戰(zhàn)事業(yè)。他把向朋友贈畫視作“秀才人情”。他畫了一幅《雙貓圖》送給朋友當婚禮賀禮,上面蓋的是一方“秀才人情”印,慷慨而又自謙。其實,這個禮若按今日的價值來看那是太大了。
“江南貧俠”印
徐悲鴻給自己刻過一方“江南貧俠”,道出了他貧寒的家境和少年時代的豪氣與剛烈。徐悲鴻從小生活在農(nóng)村,4歲起在家塾讀書,并對繪畫產(chǎn)生興趣。因家境不好,每到農(nóng)忙他都要幫助干農(nóng)活兒,瓜熟了還得看瓜守夜。眼瞅瓜熟了,但熟瓜好瓜卻都得拿去賣掉,自己只能吃些爛瓜。他問母親何以如此,母親說是“命”不好,該受苦。早年的徐悲鴻常到茶館聽說書,看地方戲,從小對小說、戲劇中的英雄好漢十分佩服。他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豪杰,常和小伙伴一起提著竹木棍棒,圍著村子跑步習武,并不避寒暑堅持游泳。后來他便刻了這方“江南貧俠”印,還常在畫上署名“神州少年”,款與印相輔相成,讓人想起這位藝術(shù)大師的人生經(jīng)歷和英雄氣概。
徐悲鴻印
自強不息
吞吐大荒
徐悲鴻繪《竹報平安》,上鈐“徐”、“自強不息”印
上一篇:閑章趣談·徐悲鴻
下一篇:收藏趣談·徐悲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