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傾囊買書
焦循,字里堂,江蘇甘泉人(江蘇揚州黃玨人),清代著名學者。
焦循是清代著名學者,他一生沒有做過官,教書是他的終生選擇。他自幼生長在書香門第,很小就在父親的教導下啟蒙讀書。后來雙親相繼去世,家境每況愈下,加之連年天災,生活日益艱難,不得不借債度日。生活的清苦,并沒有改變焦循自幼養成的讀書習慣。
為讀書,焦循干了許多“傻事”。他家里原來有幾十畝養家糊口的土地,村里的一個財主看中了,想買下來。這時焦循正手無分文無錢買書,聽說有人買地就一口答應了,幾十畝地就這樣賣掉了。手里有了錢,他就想買書讀。正巧,有個書販子知道他有錢想買書,就借機將自己的幾本好書拿來,想向他討個好價錢。焦循愛書如命,一見《通志堂經解》就愛不釋手。書販子見此情形想敲他一筆,于是要價三十兩銀子。焦循將賣田的錢一數,只是書價的一半,可他又實在不愿意舍棄這本書,就找來妻子商量,妻子將首飾摘下幫他湊一湊,可是兩個加起來也才只有二十七兩銀子。這下可難壞焦循了,他只好硬著頭皮和書販討價還價了,最后,他終于用這二十七兩銀子買了這套書。雖然這套書花去了幾十畝良田和一些首飾,可他還是感到十分快慰,因為這是他十幾年來渴望讀的書。
焦循愛書,是因為書給了他無限的樂趣和滿足。為讀書求知,他利用一切零星時間,吃飯時總是嘴里嚼著飯,眼睛看著書,甚至走路上廁所也在思考問題。為了弄清《毛詩》中關于花鳥蟲魚等名稱的來歷,他花了近二十年時間,反復考察研究,寫出了一部專著。在撰寫期間,先后六次修改手稿,直至滿意為止。為了在學習中不斷提高,他養成了記讀書筆記和心得的好習慣,這不僅使他的學問越作越深,而且可以督促檢查自己的學習進度,更加嚴格要求自己。
一次,焦循身患重病,身體十分虛弱,本該安心養病,可他不肯讓時間白白浪費,就在病中校對即將付印的手稿。由于生病,精力不能完全集中,文稿在付印中發現許多疏漏和錯誤。為此,有人批評他,他十分虛心地接受了批評意見,并以此警戒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說:“學貴善用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八字,學有輟時,思無輟時也。”
他一生留下了大量著作,如《雕菰樓易學三種》、《詩地理考》、《孟子正義》、《論語道釋》、《劇說》、《釋弧》、《釋輪》、《加減乘除釋》等。
◆焦循在學習過程中,既善于思考,刻苦鉆研,又能做到謙虛謹慎,擇善而從,努力發展、創新。
上一篇:沈壽發揚蘇繡藝術
下一篇:王充書肆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