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統(tǒng)一北方之戰(zhàn)(86~49年)
北魏登國元年(386年)至太延五年(439年),北魏三代君王為統(tǒng)一黃河流域所進行的一系列戰(zhàn)爭。
淝水之戰(zhàn)后,流落在賀蘭部的拓跋珪重建代國,都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后燕國主慕容垂擔心北魏在塞北崛起會威脅自身生存,遂于395年派太子慕容寶等率兵8萬伐魏。拓跋珪采取避敵鋒銳,驕惰其心,然后伺機殲敵策略,率屬下20萬部眾及牲畜遠徙黃河之西500余千米以示弱。十一月,在參合陂(今內(nèi)蒙古涼城東北)殲滅來犯的四、五萬燕軍,改變了雙方力量對比。396年三月,燕主慕容垂自將擊魏,占平城,因病而返,死于途中。子慕容寶繼位,改元永康。八月,拓跋珪出動40萬余大軍挺進后燕幽、并二州。九月占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隨后東出井陘關(guān)(今河北井陘西)向河北諸州郡發(fā)展。398年正月克鄴城。隨后,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進稱魏帝,史稱魏道武帝。
永興元年(409年),拓跋珪被殺,其子拓跋嗣繼位,史稱魏明元帝。414年,拓跋嗣擊退來犯的柔然兵。418年春遣兵北略,進至弱水而還。422年,拓跋嗣乘宋帝劉裕病卒之機,大舉攻宋。次年,魏陷宋金墉。
北魏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燾繼位,史稱魏太武帝。426年,魏乘夏主赫連勃勃卒、國內(nèi)混亂之機,兩路攻夏。一路攻長安、一路攻統(tǒng)萬(今陜西靖邊東北白城子)。當年攻下長安。次年,魏帝二次領(lǐng)兵南下攻占了統(tǒng)萬城,夏主赫連昌逃奔上邦(今甘肅天水)。428年,魏軍在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俘獲夏主赫連昌。夏平原王赫連定收集余眾,奔還平?jīng)?,即皇帝位?30年,夏主赫連定乘劉宋伐魏之機,遣兵攻魏鄜城(今陜西洛川東南)被擊敗。魏帝率兵圍平?jīng)?,遣將在安定附近的鶉觚原大敗赫連定,乘勝攻克安定、平?jīng)?。赫連定逃上邦,關(guān)中悉為魏有。432年,魏帝率兵伐北燕,圍和龍(今遼寧朝陽),陷燕郡縣多處,徙諸郡之民3萬戶于幽州。太延二年(436),魏將娥清等率兵再攻和龍,燕主東走高麗,北燕亡。
太延五年(439年),魏帝率兵伐涼,九月,兵臨姑臧(今甘肅武威),涼主出降。接著,魏軍又攻占了張掖、樂都、酒泉等地。至此,西晉末年以來135年十六國分裂局面宣告結(jié)束,北魏統(tǒng)一了北方。
北魏騎馬武士陶俑
北朝武士陶俑
上一篇:《北魏攻宋河南之戰(zhàn)(4~4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垓下之戰(zhàn)(公元前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