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玉器青銅器陶器瓷器·陶器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社會劃時代的大事,是人類最早通過化學變化將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的創造性勞動。它的出現,標志著全新的新石器時代的開始。
陜西是我國陶器出現最早的地區之一。考古學家通過對老官臺文化遺存的發掘證明在距今七八千年前陜西先民已發明并使用了陶器。老官臺文化早期陶器已是主要生活用品。陶色多不純正,紅褐色為主。大部分火候低、硬度小。全為手制,胎厚質粗。紋飾有繩紋和彩繪,老官臺文化彩陶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三足器圈足器多是其明顯特點。器形簡單,主要是缽、碗、罐。
至仰韶文化,制陶工藝有極大發展。陶器器壁較薄,造型精巧。雖為手制,但泥質陶表面往往打磨得很光滑細密。晚期個別陶器還用慢輪修整。常見器形有罐、瓶(包括極富特色的小口尖底瓶)、缽、盆、鼎、壺、釜、灶、甕等。飾人面魚紋、魚紋、蛙紋等的彩陶是其一大特色。彩陶多為黑彩。半坡類型彩陶缽口沿飾黑色寬帶部分還發現有二十多種刻劃符號。
處于父系氏族社會的陜西龍山文化代表性陶器是單把分襠鬲、頸腹部滿布附加堆紋的斝、深腹方格紋鼎、豆、罐、三耳罐和鬶等。灰陶占絕大多數。制法有泥條盤筑、模制及輪制三種。
西周灰陶是承襲陜西先周陶器和吸收了商代晚期的一些陶器形制發展起來的。西周前期,陜西陶器還保留著先周時期的特點,如高襠鬲、深腹圓鼓陶盆等。到了西周后期,全國陶器已與陜西基本趨同,以袋足、圈足和平底為主要特征。炊器主要有鬲、甗、甑,食器主要有簋和豆。流行較粗繩紋,豐鎬遺址西周陶器還發現了拍印的云雷紋、回紋、重圈紋、S紋等。周人還在周原發明了中國最早的陶瓦與瓦當。
秦陶制造業分中央官營、地方官營和民間私營三大類。這可以從秦陶器戳印的各式陶文中得到詳細的證明。從春秋早期到戰國早期,秦陶制品主要為日常生活實用品和隨葬明器,其他陶器發現較少。這一時期器種多,數量大。其中炊器有鬲、甗等;盛器有盆、盂、罐、等;禮器有鼎、簋、雙耳壺等。用于墓葬隨葬的既有實用器,又有專門明器。從戰國中期至晚期,秦陶器以實用品為主,明器逐漸減少。另外,陶質建筑材料生產數量大增。
到了秦代,陶明器逐漸消失。除民間制陶作坊繼續生產一部分生活用器外,此時的中央官府和地方官署的制陶作坊已發展為專門生產建材和大型陶塑的手工業門類,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秦代制陶的最高典范。其時制陶工藝已達到比較規范的標準系列化程度。陶坯的制作是根據不同的工藝對象而各不相同,一般生活用器采用輪制或泥條盤筑,其余的俑、瓦當等則多采用模制、堆塑等工藝,輔以局部的以手捏制。
漢代,從商周以來的泥質灰陶代表了陶器發展到空前絕后的水平,是當時陶器的主流。甕、罐、瓶、盒、盆、碗等日常用器種類繁多。西漢中期之后隨著厚葬的流行,倉、灶、井等陶明器大量涌現。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直至西周甚為流行的鬲,漢代之前就已絕跡。戰國流行的陶豆,漢初還有一些,隨后就消聲匿跡了。陶鈁出現于戰國,至西漢仍流行,東漢后就極少見了。極富秦人特色的鴨蛋壺經秦代與西漢前期的流行后,西漢中后期便退出了歷史舞臺。在紋飾上、西漢前期殘存一些不甚明顯的繩紋,到西漢中期這一從新石器時代以來流行達三千余年的陶器主要紋飾結束了其漫長的歷程。彩繪系施于灰陶之上,先燒后繪,有別于仰韶時代先繪后燒的彩陶,故易于脫落,當專用于明器。其圖案色彩鮮艷,流動浪漫,一派楚文化氣息。釉陶最早出現于陜西關中和河南洛陽,西漢后期至東漢已流行至北方地區,甚至長江流域亦時有所見。分棕黃色和綠色兩種。釉藥多含氧化鉛。燒制火候不高,約八百度左右,稱“低溫鉛釉”。專家認為西漢中后期釉陶在關中與洛陽的突然勃興,可能與漢武帝時鑿空西域,中國與西亞交通和貿易加強,從而受到西亞地區安息釉陶的影響有關。以關中為代表的“北方釉陶”與發展為魏晉青瓷的南方硬質釉陶在當時是各領風騷的。至唐代低溫釉陶家族率先在陜西關中推出極富藝術水準的三彩陶器,習稱唐三彩。我們將在下章予以介紹。
上一篇:甘肅文化·甘肅石窟藝術·隴東涇水流域石窟群
下一篇:甘肅文化·甘肅的藏傳佛教·隆重的寺院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