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少數民族風情·畬族的歷史文化
(1) 畬族歷史與圖騰崇拜
現在畬族共約五十萬人,主要分布在粵、閩、贛三省交界處及浙江、安徽等省部分山區。畬族歷史可追溯到百越族的東甌人和閩越人,與瑤族先民有較親的血緣、祖緣關系。唐代以前,畬族一向被籠統地稱為“蠻獠”、“洞蠻”。據有關文獻史料描述,在唐代以前,粵、閩、贛交接處的崇山峻嶺地區,都是“蠻獠”的聚居地。《福建通志》引《丁氏古譜》說:自六朝以來,九龍江兩岸,“盡是蠻獠”;《漳州府志》說:“先是六朝以來戍閩者,屯兵于泉州之龍溪,阻江為界,插柳為營。”直至公元669年(唐高宗總章二年),唐高宗派陳政、陳元光父子領兵到這一地區平叛,遭到“蠻獠”持續不斷的頑強抵抗,陳政病死,陳元光繼續征剿,直至公元686年才算大致平定。陳元光據此向武則天皇帝上書請建漳州郡治,“以控嶺表”。自此之后,“蠻獠”被迫多次四處流動遷徙。最后大部分聚居于福建、浙江、江西等省的山區。浙江《景寧縣志》說:“畬族槃瓠之后,自粵至閩,以暨處之松(松陽)、遂(遂昌)、云(云和)、龍(龍泉)諸邑。”《云和縣志》說:“畬族不知其種類,或云出粵東海島間,自國朝(清朝)康熙初遷入處郡(今浙江麗水地區),依山結廬。”可見畬族人在歷代統治階級的壓迫之下,直至清初還在不斷地流徙。畬族人因而自稱為“山客”、“山哈”、“山達”。“哈”和“達”都是畬語“客人”的意思。畬族族名是由“輋民”和“畬民”演變而來。 “畬民”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漳州諭畬》:“凡溪洞種類不一,曰蠻、曰瑤、曰黎、曰蛋。在漳曰畬。西畬隸龍溪,就是龍溪人也。南畬逮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贛。”“畬民不悅(役),畬田不稅,其來久矣。”后來歷代沿用,又或稱為“輋”。 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人語·輋語》所指即是畬。文中說:“澄海(廣東汕頭澄海市)山中有輋戶,男女皆椎跣。持挾鎗弩。歲納皮張不供賦。”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說:“潮州府畬傜,民有山輋”,“輋”當作畬《(明)實錄》謂之畬蠻。
畬族在漫長的發展中,雖受到多個統治民族的壓制迫害,到處流徙,但始終保持著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頑強地生存著。新中國成立以后,于1953年和1955年,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先后兩次派出調查組到浙江、廣東畬族聚居地進行民族識別調查,確定畬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并征得畬族人民意見,于1956年由國務院公布正式確認為畬族。
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嶺南畬族有二萬六千多人,主要聚居于廣東省潮梅之間的鳳凰山區,少部分散居嶺南各地的山區。嶺南畬族對祖先槃瓠的崇拜,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嶺南少數民族中,將古代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相融合的典型。
與散居浙安、安徽、福建、江西等地的畬族一樣,嶺南的畬族長期保存著記述本民族歷史和遷徙經歷的手抄史詩《高皇歌》。其中說到:古代東海的一條蒼龍,名叫龍麒,又名龍犬,投生人世,名槃瓠,是高辛帝的得力將軍。因屢建大功,高辛帝便將小女兒許配給他。槃瓠與小公主結婚后,不貪圖榮華富貴,帶著新婚妻子,辭去將軍職位,遠走嶺南鳳凰山,耕山狩獵。生有三子一女,槃瓠賜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女兒嫁給了姓鐘的青年。從此世代繁衍生息,均以盤、藍、雷、鐘為姓。《高皇歌》中便有“廣東路上有祖墳”、“進出盤藍雷鐘祖”的說法。子孫們為永遠不忘槃瓠及歷代祖先開基創業、傳宗接代的功績,每逢年節,都要舉行隆重的祀祖儀式。每隔三五年,還要專為槃瓠王舉行一次盛大的祭祀大典。畬族人民都相信他們的祖先槃瓠,是死于廣東鳳凰山,葬于鳳凰山,死后成為畬族的天神和主宰。因此,有可能的話,都要到鳳凰山尋訪祖墳,舉行祭祀活動。由于過去畬族長期過著流徙不定的生活,所以,為便于按時祭祀,各地的畬族人,都將槃瓠事跡繪成畫卷,有些畫卷甚至長達七八米,畬族人統稱之為祖圖或大公像。
畬族人民的祖先崇拜觀念及活動,滲進了鮮明的原始宗教色彩,反映了畬族先民在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圖騰崇拜的歷史,成為一種保存至今的畬族古老文化遺傳。
(2) 畬族祖祠和祭祀活動
廣東鳳凰山區的每個畬族村寨,都有盤、藍、雷、鐘四姓族系的祖祠。這些祖祠別具一格。每座不同姓氏的祖祠在結構布局上都如出一轍;祠內既不擺放祖先牌位,也沒有任何擺設和神龕。只在正對大門的主墻壁前擺有一張供桌和一個香案。平時也少有人進入。每年春節、端午、中秋,是傳統祭祀祖先的日子。只有在這三個祭祀日,才由主持的長者(族長)組織指揮族人,在香案上擺上三五只香爐;中央的香爐最大,是專為槃瓠大公而設的。香案上還要擺上幾只放有陶龜、盛滿清水的瓷碗。供桌旁倚立著槃瓠大公的龍頭祖杖。香案兩側擺上射獵先師及觀音娘娘的神像。大殿正中壁上,或掛上槃瓠畫像,或掛上長幅民族歷史畫卷;兩側壁上掛著歷代本族本房姓祖先畫像。家家戶戶都將自己準備好的三牲、紅色大米飯擺上供桌;各戶主都將點燃的香燭親手插在各個香爐內。這時,全族姓子弟男女老少齊集于祖祠內,由主持人帶領族人朝祖祠門外禮拜,敬請祖先槃瓠大公降臨。然后才轉向殿內,朝祖公圖像跪拜。禮畢便由主持人向族人講述槃瓠大公和歷代祖先創業開基、發揚光大的歷史;之后祭祀大典結束。族人可隨意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祠內所掛畫像及一切禮器亦全部收起來交由主持人收藏保管。
(3) 畬族婦女鳳凰裝
畬族人的服飾,男性與漢族無異,而鳳凰山區的女性,則至今還基本上保持著傳統服飾“鳳凰裝”。鳳凰裝據說是高辛后為小女兒特制的嫁衣:一襲鑲滿珠寶的鳳衣,一頂華美的鳳冠。小女兒就是穿著這套鳳裝與槃瓠舉行婚禮的。后來她為女兒做嫁衣時,也依此式樣縫制,自此代代相傳,成了畬族婦女的傳統服裝——鳳凰裝。
鳳凰裝使畬族婦女如一只美麗的鳳凰:頭發扎成鳳髻,身穿衣領、衣袖、衣邊都繡有鮮麗花紋的鳳衣,腰束向后打結的彩色長腰帶。行走時,雙臂擺動,腰帶搖曳,真如一只展翅欲飛的美麗的鳳凰。
畬族婦女鳳凰裝,不僅表現了一種富于神話韻致的飄逸美,而且也從另一角度反映了畬族人在古代圖騰崇拜的原始時代,對大自然充滿活力和生機的朦朧美的追求。
上一篇:甘肅文化·甘肅的藏傳佛教·甘肅的藏傳佛教寺院
下一篇:江西文化·得天獨厚,占盡風流—江西書院文化·疲于掙扎的江西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