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母愛教育的錯誤批判
1963年5月,《江蘇教育》發表了《育苗人》一文,介紹南京師院附小優秀教師斯霞精心培養學生的事跡。5月3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斯霞和孩子》一文。這兩篇文章都強調教師要以“童心”愛“童心”,兒童“不但需要老師的愛,還需要母愛”,教師要“像一個辛勤的園丁”,“給我們的幼苗帶來溫暖的陽光,甘甜的雨露。”
斯霞自17歲(1927年)從杭州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后,一直從事小學教學工作,把全部的精力獻給了祖國的未來。1960年被授予先進兒童工作者和“三八”紅旗手稱號。在她的身上始終蘊藏著慈母般的溫情,流淌著愛的暖流。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品德、溫飽冷暖,無不掛在她的心上,她也受到學生們的愛戴和尊敬。不少教師、學生家長、機關干部、師范院校的學生寫信給她,贊揚她的辛勤工作和成功經驗,感謝她為祖國培養了人才,表示從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和鼓舞。”
然而,當時的中共中央宣傳部卻認為,《育苗人》、《斯霞和孩子》等文章,充滿了超階級的情調,看不到無產階級的階級觀點、革命觀點,是教育上兩種思想斗爭的反映,要求教育部門進行討論。1963年10月號《人民教育》發表了《我們必須和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劃清界限》、《從用“童心”愛“童心”說起》和《誰說教育戰線無戰事?》三篇文章,以討論“母愛教育”為題,批判《育苗人》、《斯霞和孩子》兩篇文章中的觀點,大加撻伐,亂扣帽子,無限上綱。把社會主義時期人民教師對學生的真誠的熱愛,說成是“資產階級教育家早就提倡過的‘母愛教育’”,講“母愛”、“童心”,就是抹殺教育的階級性,不要無產階級方向,不要階級教育。
這三篇文章發表后,立即在全國教育界引起了強烈的反應。從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門,從高師院校校長、教授到農村中小學教師,爭論十分激烈。在短短的三個月中,《人民教育》雜志編輯部就收到這方面的來稿563件,其中71.5%的稿件是贊成對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進行批判的,也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對這場批判不滿,并予以抵制的。如1963年12月號《人民教育》發表的鄧海波的文章《難道不能把教師比喻為母親、園丁嗎?》。然而,對“母愛教育”批判的調子越來越高,連教育部門負責人也起來公開批判“母愛教育”,把它說成是教育戰線階級斗爭的突出表現。這是教育上階級斗爭擴大化的典型事例。
上一篇:對于眩暈應加辨別
下一篇:將領畏敵兵敗如山倒